《綠皮書》的故事背景:1960年代正值美國民權運動時期,南方的種族問題尤為嚴重?!熬G皮書”其實指的是一本“黑人旅行指南”,其中列舉了南方地區(qū)能為黑人旅客提供服務的賓館、商店和餐廳。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道,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綠皮書》,如果褪去“種族主義”的外衣,你會發(fā)現,這是一個關于“孤獨”的故事。
那么什么是“孤獨”呢?心理學這樣定義: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tài)。
在《綠皮書》這部電影中,“孤獨”體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層孤獨:形單影只、離群索居
網傳孤獨有10個等級:
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的話,那么唐的“孤獨”應該滿級了。
唐,住著豪華的高樓,室內有各樣奢華的擺件和玩具,還有不少仆人幫他打理生活??少即蟮姆孔樱瑓s只有他一個人住。早年他因為忙于音樂事業(yè),無暇顧及妻子,所以和妻子離婚了,而唯一的親人哥哥,也常年不來往。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與我把酒分……”想象一下,如果你幾年、十幾年如一日,吃飯、睡覺、逛超市、看電影都是一個人,那將會是怎樣的心境?
亞里士多德說過, 人類是天生的社會性動物。這話的意思是,人不能脫離群體而生存。
美國一些心理學家曾針對“孤獨”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說自己時常感到孤獨。
人們感到孤獨的原因之一在于:孤獨感都源于適應性孤獨,簡單點說就是,一個人脫離了正常的人際關系網絡,違背了“人是社會性動物”這一自然規(guī)律。比如,孤身戍守邊疆的戰(zhàn)士、獨自出航的航海家鞥。
第二層孤獨:情感和心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它具體表現為:不被關注、不被關心、不被理解。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父親把所有的關愛都給了病弱的妹妹,這讓松子在情感和心理層面產生了巨大的空虛,以至于松子長大后不惜被家暴、做小三、把錢全部花在男友身上,也要換取別人對的自己的關注、關心和理解,然而,這樣做無異于放棄尊嚴的乞求。
與松子相比,唐比較幸運的一點在于:雖然他是黑人,但他是一名功成名就的鋼琴家,甚至在白宮進行過鋼琴演奏。
白人雖然打心眼里歧視他,覺得他不配進他們進的飯店、酒吧、服裝店,甚至不配使用室內的廁所,但他們那些虛偽的尊敬,至少給了他些許體面。而作為一個自尊心要強的人,唐從未妄圖用乞求或別的方式獲取別人的同情和理解。
身在人群之中的唐,始終是孤獨的。托尼有愛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一個溫暖的大家族,托尼一路上都在給自己的妻子寫信,他永遠有一個等著他回去的家,而唐卻是“無人問我粥可溫”,驀然回首時,也無人等在燈火闌珊處。
同樣,也沒有人理解唐復雜的心境。他到最歧視黑人的美國南部,只是想憑借一己之力,一點點地改變白人對黑人的態(tài)度和看法。但這并不代表他不害怕,因為在此之前,的確有黑人開車途經南部時被殺害,而對于這樣殘忍的犯罪,罪犯卻遲遲未得到該有的懲罰。
總要有人做出犧牲,懷著這樣的信念,他放棄了紐約高薪和安逸的生活,一往無前,來到了他要面對的“修羅場”。
一直以來,他都驕傲而矜持地孤獨著。
第三層孤獨:身份認同危機
所謂身份認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誰。
《綠皮書》中,這一幕給不少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汽車拋錨,唐走下車,不經意間看到了在田間勞作的黑人們,與此同時,他的黑人同胞也正用難以置信的眼神看著他。
一邊是穿著西裝、背靠汽車的唐,一邊是被歧視被奴役的黑人群體。在勞作的黑人同胞眼中,眼前這個膚色跟他們同樣的人,不屬于他們的群體;而在白人眼中,唐不過是他們附庸風雅的工具,亦不屬于他們的白人群體。
臺上的他,是眾人的焦點,享受著所有的贊譽和掌聲。臺下的他,西裝革履、高雅安靜,雖住在臟亂差的黑人街區(qū)旅館,但在他們之中,他仍顯得那樣不合群。
不分屬于任何一個陣營,就意味著不被任何一方認可。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身份認同危機也屢見不鮮。比如生活在北京的“北漂”,上海的“海漂”們,他們身在繁華都市,卻得不到認同感;可面對家鄉(xiāng),也失去了水乳交融的親切感。“北上廣容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這樣的自我拉扯,不知道讓多少人焦慮不安,迷失在燈火輝煌的陰影里。
身份認同危機,不只出現在成人世界里,有時更容易發(fā)生在青少年身上,只是很少有人關注這一點。
青春片《過春天》,就是一部關注青少年身份焦慮的電影。16歲的少女佩佩出生在“單非”家庭:父母一方是香港人,一方是大陸人。她在香港上學,卻生活在深圳。她沒有親人(父母離異),也沒有朋友,一個人每天往返于兩座城市,表面上好像被兩座城市接納了,但實際上她哪里都不屬于。
為了攢錢到日本看雪,無意間,佩佩走上了“走私水貨”這條路,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雖為“水客”,但她在這個團隊里得到了認可,收獲了快樂,也找到了人生短缺的親情、友情和愛情。
在孤獨的所有層級中,身份認同危機是最可怕、最具殺傷力的。因為失去了身份認同,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就被徹底否定了。這樣的人仿若浮萍,沒有向下深扎的根,也沒有向上伸展的枝,只能虛浮在半空。
擺脫孤獨的最好方式是學會與他人相遇
托尼對唐說:“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p>
回過頭去看,我們就會發(fā)現,唐在選擇托尼當他司機的那一刻,就已經走在了“擺脫孤獨”的路上。
人與人的相遇都不是偶然,就像唐選擇托尼成為他的司機。
唐少言寡語,而托尼總是聒噪地說個不停,有時為了緩解尷尬,托尼總是語出驚人。托尼說他的妻子買了一張?zhí)频某?,名字叫《孤兒》(Orphan),封面上是一群孩子圍坐在篝火旁。唐卻說,那不是孤兒,而是《俄耳甫斯》(Orpheus),封面上的也不是孩子,而是地獄中的魔鬼。
托尼極力向唐推薦肯德基炸雞,在托尼的“強烈攻勢”下,唐終于小心翼翼地品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口炸雞,順便還被托尼“教育”了一通:
托尼,無疑是一個開朗外向的人,他的自來熟讓不茍言笑的唐的臉上偶爾浮起一絲真心的笑意,這不是他每次演出時禮貌性的假笑。他教他放開自己,他教他怎么給妻子寫一封溫柔動聽的信:
當我想你時,我想起了愛荷華州美麗的平原。我們之間相隔的距離,使我意志消沉,沒有你的時光和旅程對我來說毫無意義。與你相愛是我做過的最輕松的事,沒有什么比你更重要。在我活著的每一天我都會深深地感覺到,遇見你的那天,我就已愛上你,余生也會繼續(xù)愛你。
這一路的旅程,讓托尼更加了解唐。曾經,因為黑人維修工用了家里的杯子喝水,他轉眼就丟掉了水杯;現在,在托尼受到不公正待遇時,他會站出來據理力爭。
在去往阿拉巴馬州的雨夜里,兩人因為一些爭執(zhí),唐嘶吼著向托尼說出了一直以來藏在心中的痛楚:
“那些有錢的白人雇我彈琴給他們聽,因為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有文化,但只要我下了臺,我就又變成他們眼中的黑鬼了,因為這才是他們真正的文化,而我要獨自承受那種傲慢,連我的同胞都不接受我,因為我和他們也不一樣。所以如果我不夠黑,也不夠白,我甚至不夠男人,告訴我托尼,我是誰?”
秘密,是推進兩個人關系的催化劑。唐有生以來第一次向人吐露自己的心聲。或許換做別人,他還未必肯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但對托尼,他說了。
托尼鼓勵他不要等待,要主動和親人聯系,因為“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托尼告訴唐,做你喜歡做的事,因為熱愛去做,而非為了別人的期待,要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正因為有了托尼的鼓勵,唐才敢在最后一場巡時演放棄了表演,守住了自己的尊嚴:既然你不讓我與白人同在這家餐廳用餐,我就罷演。
他們開車來到“橙鳥“——專為黑人提供服務的餐館。在這里,唐彈著簡陋的鋼琴,黑人同胞們扭動著身體,和著他的旋律起舞,整個餐館充斥著歡快的氣氛。這無疑是唐最爽的一次演奏。
托尼終于如期在圣誕夜回到了家,面對此刻的分別,唐心里滿是寂寞:他又要變成孤家寡人了。但當托尼邀請他一起過圣誕夜時,唐卻拒絕了,或許他是害怕,不知道托尼的家人是否會接納自己。然而最終,他還是鼓起勇氣敲開了托尼家的門,而等待他的,是好朋友托尼溫暖的擁抱。
開始,唐只是選擇了孤身一人去對抗充滿歧視的社會規(guī)則,但他不會想到,自己會遇見一個教會他勇敢的人,學會了擺脫孤獨。
沒有人不曾遇見孤獨,區(qū)別只是孤獨的形式不同。但只要再稍微勇敢一點,向前邁一步,打破習慣已久的“安全地帶”“和舒適區(qū)”,或許會收獲另一種人生。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95098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33799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0732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09510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5628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