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或社會性病態(tài),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這是一種患病率比較高的人格障礙,患病率在發(fā)達的國家為4.3-9.4%,我國臺灣地區(qū)為0.3%?;颊哂泻芨叩墓粜?,也不會有任何的自責和愧疚,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或者后果,不會有任何感覺,也不會從中明白什么道理,更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點:
1. 具有高度攻擊性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顧名思義,患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無法很好地遵守社會規(guī)范。他們慣于欺騙和操縱他人,情緒不穩(wěn)定,易怒,易焦躁。同時此類人沒有基本的羞愧感,對做錯的事情不懂得反思,吃一塹不懂得長一智,以至于他們做事容易魯莽,不負責任。毫不顧忌他人的安危,在傷害或者虐待他人或者其他動物后,不會悔恨。
2. 行為無計劃性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非常容易沖動。他們的行為常常受偶然動機,情緒變化或者性格本能所驅使,缺乏一定的計劃性。這和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查有很大關系,面對一些挫折,他們?nèi)狈镜某惺苣芰?,容易變得沖動和焦躁,明顯不關心自己的行為。
3. 缺乏共情性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以一種漠視或侵犯他人權利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人當作“物品”。為了自身利益而去欺詐,操縱他人,而毫不顧忌他人感受。即便傷害到了他人,也不會有愧疚感,心中沒有社會規(guī)則和道德意識。
發(fā)病機制: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人群的人格特征明顯偏離正常,通常在個人生活風格和人際關系方面具有異常的行為模式。常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歲以前)就出現(xiàn)品行問題,并長期持續(xù)發(fā)展至成年或終生。近年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遺傳學因素在犯罪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關注,已發(fā)現(xiàn)人格障礙與某些基因的多態(tài)性或基因突變存在關聯(lián)。但人的行為改變絕非單一基因變異所致,重視環(huán)境因素,尤其是個體早期成長生活的家庭環(huán)境,對于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人群的防治尤具積極意義。
治療方法:
由于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沒有良心,因此對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會考慮后果,不會把社會公認的標準作為準則。研究表明,身體疼痛或處罰對于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無關緊要。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方法治療這種精神疾病。通常采取心理治療措施,性沖動控制培訓等技術治療這些人,但成功率非常低。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53299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45311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412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1142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815911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