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榮幸在這里和大家分享關于《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前世今生》的話題,希望我的分享可以拋磚引玉,跟大家來一場思想的盛宴。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兩個主題,一是對存在主義心理學誕生過程的描述與勾勒,二是存在主義心理學與生命質量、親密關系、死亡焦慮、性欲高潮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今天分享的內容,既包含了心理學的部分,也包含了哲學的部分,還有我多年臨床工作中總結的一些經驗,這些經驗是我與來訪者互動過程中產生的重要體驗,以及在團體活動中學習到的內容。
01.不同流派的案例報告
在從事臨床心理咨詢這個行業(yè)的多年時間里,我參加過很多在這個行業(yè)中非常重要的專業(yè)活動——督導。在這些督導活動中,我曾扮演過督導師的角色、被督導者的角色以及督導同伴的角色,所以我有幸看到了非常多的案例報告,不同流派、不同取向的案例報告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觀察和體驗。
精神動力學流派的案例報告讓我感覺像看一份手術的病理報告一樣,咨詢師會把來訪者的很多癥狀、生活片段、關系片段和夢做一個概念化的整理和梳理,就像CT報告一樣。精神動力學的治療是不斷地呈現(xiàn)沖突、管理沖突、讓沖突升華的過程。
人本主義取向的咨詢師在做案例報告的時候,我看到報告里面有非常多的人性中的陽光、力量、希望和流動的部分,他們對這些部分格外關注和強化,同時對人與人、人與世界、人與未來之間的關系做了大量探索和工作。因此,看這類報告就像看一篇非常溫婉而又勵志的文章一樣。
認知行為學派的案例報告特別像一個上市公司的業(yè)績報告,從這里能看到在什么時間、通過什么樣的干預、在什么樣的工作下,讓來訪者在某些方面獲得了行為或認知的提升,就好像提升了業(yè)績一樣。比如,工作中做了哪些決策、雙方達成了什么樣的合作、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對哪些部分進行了調整,在這些工作做完以后來訪者得到了什么樣的幫助,有哪些陽性的改變等。這些部分特別像產業(yè)報告或者上市公司的業(yè)績報告,里面充滿了一些扎實的改革的軌跡。
這些同行在呈現(xiàn)和來訪者工作的案例報告時,經常讓我感覺像看一個人的自傳一樣:看他如何在關系和命運中去投入、融合、分離、搏斗、沖突和回避。總之,他好像在跟一個無形的關于命運的東西形成了一種張力,反復地往這種張力里面填一些東西,就好像看《活著》一樣。因此,存在主義取向的案例報告像一個人的自傳或者關系自傳。
這些不同流派的案例報告所呈現(xiàn)出來的感覺和體驗,不禁讓我有了一些反思——這些不同流派的咨詢師寫的案例報告,也許從某些角度折射了這個流派理解人的不同的角度、切入點和風格。因此,通過剛剛的分享,希望可以讓大家看到不同流派類別的甄別,即不同的工作體系對人有不同的理解,針對人身上不同的部分進行工作的方法和風格也是不同的。
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內核就是存在主義哲學。中國有句俗話叫“無道不行醫(yī)”,即如果你要從事和人打交道的工作,特別是協(xié)助他人改變、消化痛苦這些工作,一定要有哲學觀,這個哲學觀就是“道”。我在從業(yè)之前也選擇了非常多的哲學觀,體驗過不同的哲學觀帶給我的不同感覺。最后,我的選擇落在了存在主義心理學上。
我曾經書寫過精神動力學、認知行為、人本主義等流派的案例報告,在書寫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些流派內核的變化并不是計劃發(fā)生的,而是在做完之后才能夠反思到的。所以,書寫案例報告是非常充滿挑戰(zhàn)性的、豐富的體驗。
02.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誕生
存在主義哲學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是當時西方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對于這一點,其實在西方學界有很多爭論。有的人認為,存在主義哲學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哲學體系,有自己的方法論和研究范疇;也有的人認為,存在主義哲學只是當時的一種思潮、一波浪潮,不能稱之為一個單獨的學派。到目前為止,這兩種觀點仍然有很多爭論。
“存在主義”這個詞最早由法國的一位天主教哲學家加布里埃爾·馬塞爾提出,我們最早把這個名詞翻譯為“存在主義”和“生存主義”。當時的存在主義哲學包含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三大類,它可以指任何孤立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并把它們當作最真實存在的人本主義學說。跟其他流派不同的是,存在主義把人作為中心。
西方的發(fā)展從工業(yè)革命開始真正起步,不斷挑戰(zhàn)人和機器之間的關系。我們都知道,機器沒有生命,它只是工具,人創(chuàng)造了機器這樣一個工具,然后使用它完成了改變世界和提高生活質量的任務,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人和機器要形成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因此,在西方這么多年的發(fā)展進程中,人和機器之間的關系一直都是西方哲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漩渦或理論漩渦。
例如,在弗洛伊德精神動力學1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一直有兩股力量在相互博弈,一股力量是把人標簽化:定義人的防御、地形學說、本我、自我、超我、意識、潛意識等,這股力量要把不斷流動的東西固定下來,即把它物化,然后進行命名固定;另一股力量就是保持它的流動,尊重它的流動,并且陪伴它去流動。
從某種意義上說,精神分析學說的發(fā)展軌跡和調整過程,其實就是一葉知秋,它折射了整個社會大背景下不同思潮的面貌,是大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縮影:一部分是關于物化、工具化、機器化、無情感部分的發(fā)展;另一部分不斷強調以人為中心——人的內在既混亂又優(yōu)美——的觀點。
如果說得直接一點,這兩大思潮的根本區(qū)別就是:究竟是機器決定人,還是人決定機器?
存在主義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于神秘主義的克爾凱郭爾、唯意志主義的尼采和現(xiàn)象學的胡塞爾。存在主義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是海德格爾,海德格爾在當年就提出人應該離開這個機器所組成的世界的控制,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詩意的世界。中國有一個作家叫王小波,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人僅僅擁有一個現(xiàn)實的世界是不夠的,還應該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這句話其實就濃縮了海德格爾整個學派的精神,所以王小波是中國大陸地區(qū)對存在主義哲學理解得比較深的一個人。當然,中國大陸地區(qū)還有一些人對存在主義哲學理解得也比較深,比如魯迅。
真正把存在主義哲學發(fā)揚光大的人是薩特。在薩特之前,海德格爾這類學者不斷提出應該怎樣跟世界進行一些關系的調整,即進行一些微調,而薩特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重新挖掘了人存在的內在流動性和機械性之間的關系。薩特有很多名言,比如“存在先于本質”,這實際上重新提出了人作為一個活的生命,在世界上該如何看待自己活著的感覺,即究竟是看存在本身,還是本質本身。
這句話聽起來有些抽象。舉個例子:有些人在生活中會感到焦慮——媽媽教育孩子的時候、伴侶相處的時候、完成工作和職業(yè)角色內任務的時候,都會出現(xiàn)焦慮。焦慮就是存在。我們不知道焦慮的原因,但是我們有焦慮的感覺。在薩特時代,很多人開始有這種感覺,他們不接納這種感覺,而是反思這種感覺到底是怎么回事。換句話說,對焦慮的焦慮變成了影響人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障礙。
如果從個體角度來說“存在先于本質”,那就是:當人有焦慮的時候,并不是先去研究焦慮的原因,而是先允許焦慮存在,對焦慮不焦慮,然后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焦慮的本質。
如果從社會學角度來說,社會上有很多現(xiàn)象,發(fā)展出很多新的職業(yè),比如網約車和自由職業(yè)者。15年前,很多人認為網絡游戲坑害青少年,屬于不務正業(yè);但近10年以來,有人專門靠網絡游戲賺錢;而現(xiàn)在,網絡游戲已經變成了一個職業(yè)——從不是正業(yè)變成正業(yè)經歷了很艱難的過程。這些都是社會上出現(xiàn)的新奇的現(xiàn)象:新的職業(yè),就是存在。
當社會上有新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時,有的人就會采用“存在先于本質”的觀點,即先允許它存在,再研究它的規(guī)律,然后管理它,讓它為人類的進化服務;但有些人卻會一棒子打死這些新現(xiàn)象,這些人要求“本質先于存在而存在”。
存在主義哲學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哲學著作:《恐懼的概念》《非此即彼》《存在與時間》《存在與虛無》《自由之路》《叛逆者》《可見的與不可見的》,這些都是存在哲學的重要文獻。存在主義文學著作有卡夫卡的《城堡》《變形記》,加繆的《局外人》《鼠疫》。在疫情肆虐的社會背景下,《鼠疫》這本書非常應景,讓我們產生很多共鳴。
存在主義哲學強調了一個人身上黑暗和陽光的部分,其中有一個學派認為,人身上陽光的部分非常重要,他們抓住這個重點繼續(xù)發(fā)展,于是,在存在主義哲學中誕生了一個流派——人本主義。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人內在光明與黑暗的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其實沒有太多的人性化,他們抓住這一點發(fā)展人性化、鮮活和流動的部分,于是產生了存在主義心理學。
存在主義心理學有兩個重要的方向,一個是人本主義的存在,一個是精神動力學的存在。人本主義的存在更多地是強調人身上有力量的部分,如何與無力量的部分相處;精神動力學的存在更多地強調人內在的潛意識對陽光和黑暗部分整合性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又包括人和世界的關系。
存在主義心理學非常關注和強調人的存在價值——人有自行選擇生活目標和生活意義的自由,重視現(xiàn)實世界生活中的主觀經驗,強調人必須進行自由的行動、自由的選擇和承擔產生的后果,代表人物有羅洛·梅、布根塔爾、歐文·亞隆、弗蘭克。
存在主義哲學最早起源于歐洲,在法國興起;存在主義心理學存在于法國,但沒有在法國興起。
03.存在與生命質量
這部分講解源自羅洛·梅對存在主義心理學知識點的整理,但對知識點的詮釋是我個人的版本,在此特別說明。
羅洛·梅認為存在的方式有三個部分:首先,存在于周圍的世界,即現(xiàn)實的肉體的存在;第二,存在于關系的世界;第三,存在于自我的世界。
你跟心愛的人在一起共進晚餐,你坐在燭光晚餐的桌子面前,品嘗著美食和美酒,體驗慵懶地坐在沙發(fā)里身體對環(huán)境、溫度、濕度及沙發(fā)觸感的感覺,這就是存在于現(xiàn)實世界中;你看著對面坐著的那個人,她也在微笑著看你,你會感覺到跟她的關系充滿了言語和非言語的親密,這就是存在于人際關系的世界中;你問自己,為什么今天會有這樣的福氣享受這一切,要做什么努力才可以穩(wěn)定而持續(xù)地享受這份甜蜜的關系呢?這就是存在于自我的世界中。
人在某些時候會感受到這三種存在的聚焦點,如果這個聚焦點強度足夠,就會構成一種高峰體驗。
存在有六個緯度:自我核心、自我肯定、參與感、覺知、自我意識和焦慮。
(1)自我核心
精神動力學認為這是從潛意識變成意識的過程,即存在主義心理學是從生物性的自我到觀察性的自我再到自我意識的過程。比如,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是個“小動物”,并不具有人的自我意識的感覺。嬰兒通過饑餓感得到奶水的滿足,通過媽媽的目光得到情感的滿足,還要感受到挫敗、失望和失落,由此逐漸形成一個自我。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個觀察性的自我,即可以跳出來看自己。這個世界上只有人類可以跳出來看自己,精神動力學把這叫做懸浮關注,存在主義心理學把這叫做自我核心。
當可以跳出來看自己的時候,自我意識就開始像鏡映一樣,即可以像第三只眼一樣看自己,也可以在自己身體里體驗自我。當這部分發(fā)展出來的時候,自我意識里出現(xiàn)了兩部分:一部分叫做批判性,也就是用第三只眼看自己哪些需要調整和變化;另一部分叫做獨特性,看到自己身上獨一無二的部分,從而去完善和勾勒。也就是說,人的生物我發(fā)展出觀察我,觀察我發(fā)展出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發(fā)展出批判性和獨特性,這時自我核心基本就確定下來了。
(2)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中非常重要的參數叫做勇氣。勇氣并不是沒有絕望,而是盡管充滿絕望,依然有奮力前進的能力。勇氣不是固執(zhí),不是一個人去搏斗,而是在關系中跟別人一起去創(chuàng)造。
勇氣跟忠誠也有關。中國有句話叫做“愚忠”,即愚昧的忠誠。國家規(guī)定為非法集會的傳銷就是一種愚昧的忠誠:他們看上去很有勇氣,但這個勇氣是莽撞且未經反思的。
“勇氣”這個詞的英語和法語主干都是心臟的意思。存在主義認為,自我肯定包含勇氣的產生和使用,包括對勇氣的智慧的灌輸,在勇氣里加上智慧、關系、承載絕望的能力。它分為身體、道德、社會、創(chuàng)造性和自相矛盾的勇氣,自相矛盾的勇氣就是不斷反思的過程,也就是智慧誕生的過程。
(3)參與感
這部分相對而言簡單一些。比如,很多人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把自己變成宅男、宅女和剩男、剩女,不希望跟世界交換內心里覺得重要的私人情感領地,這是避免參與。不過,如果失去了參與性,人們就很難發(fā)展自己的生命質量。另一部分是過度參與,比如,娛樂圈中很多明星的曝光量很大,他們的生活實際上是被侵犯的,這些娛樂和人設需要,導致他們沒辦法維持獨立性,以致做出很多讓自己、讓愛他的人失望的事情。
這就是參與的兩個極端,即避免參與和過度參與,這是我們跟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
(4)覺知
覺知就是如何覺察和感覺,以及對信念形成和保持的過程進行覺察。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塞翁失馬焉知非?!?。塞翁是一個老大爺,他有一匹馬,有一天馬走丟了,鄰居說:“太可惜了,家里唯一的一匹馬、唯一的勞動力丟了?!比陶f:“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后來這匹馬回來了,還帶了一匹馬回來,塞翁家里于是有了兩匹馬。鄰居說:“這真是太有意思了,你家的馬太厲害了?!比陶f:“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匹馬懷孕了,塞翁的兒子不知道,于是騎著這匹馬出去,結果這匹馬受驚了,把塞翁的兒子從馬上摔了下來,摔斷了他的腿。鄰居說:“塞翁,真是太有意思了,沒想到你家的馬已經懷孕了,這是好事,但你兒子把腿摔壞了,成為了殘廢。”塞翁說:“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后來兩個國家打仗,向國民征兵,塞翁的兒子因為腿斷了,最終沒有成為送死的炮灰。
這個成語描述了人間悲喜交加的感覺,還描述了存在主義心理學中核心的精神:向一切不確定敞開并且覺知這種不確定。但在我的臨床經驗中,做到這樣是很難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在中國文化中,有一種文化是鼓勵受虐的,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樣一種受虐文化,導致中國人真正去體會向一切不確定敞開的時候,不僅覺知沒有提升,受虐機制反而被激活了。存在主義心理學在東方文化中給人不服輸的感覺。這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大家對這個想法多多指正。
(5)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和世界溝通、人和人溝通的重要平臺,它使用言語和符號與他人溝通。自我意識跟自我核心有很大的區(qū)別:自我核心是觀察自我的獨特性和批判性,而自我意識更多地強調流動性,比如藝術治療里的畫畫和涂鴉。
2008年我在汶川的綿竹做心理救援,當時有很多兒童,他們的父母在地震中喪生了,我們對這些兒童做心理服務。我們不采用談話輔導的方式,而是采用繪畫的方式,因為他們很難用語言把那些天的體驗表現(xiàn)出來。很多孩子的畫讓人看了非常喜悅,比如女孩子畫了蝴蝶、美麗的炊煙、漂亮的太陽。但我們清楚地知道,地震發(fā)生的時候場景不是這樣的,所以在畫中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努力營造出來的防御和隔離機制,我們非常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保證他們發(fā)展出來的防御被保護好,因為這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與此同時,這些兒童和青少年不僅通過這樣的方式發(fā)展出防御功能,他們也要重新地、更深地發(fā)展出象征隱喻的符號化的東西跟世界和他人交換能量。所以說自我意識的流動性很重要,哪怕這種流動性在防御的背景下進行。
(6)焦慮
弗洛伊德認為焦慮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力比多被壓抑,一個是永失我愛的恐懼。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焦慮有三個部分,一個是存在與反對存在的斗爭,一個是死亡,還有一個是選擇。我們會面對很多選擇,比如考試的時候有選擇題;你要選擇跟哪個人結婚,雖然理智上要跟這個人結婚,但心里想的是跟另一個人結婚,這就是選擇焦慮。一切焦慮都源于要面對死亡——人是有局限性的,這中間還有一個焦慮,就是存在與反對存在的斗爭。
我來嘗試說一下第三者或出軌。丈夫有婚外性——婚外情都是從婚外性開始的。他愛他在婚姻中扮演的丈夫角色,其實他更愛他在婚姻中不是丈夫的角色。他依賴婚姻中丈夫這個角色活在這個關系和世界里,與此同時,他的內在世界更加依賴他在破壞他的丈夫這個角色的過程中獲得的體驗。哲學一點來說,他愛他的太太,他更愛他的太太不在。
電影《讓子彈飛》里,張麻子打下碉樓后,與黃四郎有一段對話。
張麻子:“我問你個問題,是錢對我重要,還是你對我重要?”
黃四郎:“我?!?/p>
張麻子:“再想想?!?/p>
黃四郎:“不會是錢吧?”
張麻子:“再想想?!?/p>
黃四郎:“還是我?!?/p>
張麻子:“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沒有你,對我很重要”這句話在精神動力學里翻譯為“恨”,在存在主義心理學中是焦慮的表現(xiàn)。我們愛,是因為一個東西在、一個關系在,但我們內在更喜歡讓這個東西消失。
04.存在與親密關系
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愛應該符合以下七個特征。
首先,愛應該以人的自由為前提,也就是說,如果你要體驗或者發(fā)展一段愛,應該感到更自由而不是更局限。
其次,愛是實現(xiàn)人的存在價值的一種由衷喜悅。在真正的愛里面,你會感覺到你的價值被體現(xiàn)了,而且發(fā)自內心地對這種被體現(xiàn)感覺到非常開心。
第三,愛是設身處地的移情。在我看來,就是真正走入對方的世界里體驗他的感覺?!犊释愤@個電視劇里,宋大成對劉桂芳的感情感動了很多人,就是因為他對劉桂芳是一種設身處地的移情,他在很多時候都能體會到劉桂芳在多元關系里的那種窘迫和善良交織的酸楚,這就是愛的定義。
第四,愛是需要勇氣的。愛不是從天而降,需要你去爭取、去奮斗、去獲得。
第五,愛是以依賴的途徑實現(xiàn)獨立。也就是說,愛中發(fā)展了很多依賴,你需要別人幫你做事情,你需要這個關系的對方(客體)協(xié)助你完成很多東西,而他在協(xié)助你完成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使你變得更獨立,而不是使你變得更依賴了。
這個特征可能會讓大家很自然地想到親子關系。親子關系的愛就是很偉大的愛,因為它是以分離為目標。它就符合愛的特征,即以依賴的途徑實現(xiàn)獨立。
第六,愛是自然的、關系的、社會的三種整合性的聯(lián)系。你跟一個人在一起,你愛上一個人,跟他談戀愛,自然方面就是身體在一起,稱之為性的和諧;關系方面就是兩個人可以做朋友,平等且互相尊重;社會方面就是兩個人相互扶持。
第七,愛指向時間的定性與未來傾向。也就是說,你跟伴侶在一起體驗愛的感覺時,你會很確定此刻和他在一起是無怨無悔的,如果在一起的時候你想出去旅游、去巴黎看埃菲爾鐵塔、去吃料理、想起了其他人,好高騖遠地想著別的情境、別的東西和別的人,那么這就不是愛。
所謂愛的定性,就是你在這個關系里面,此刻你覺得和他在一起每分每秒都是無怨無悔的,與此同時,你又渴望跟他有未來,愿意跟他一起奔赴未來,這個未來可能是你的、可能是他的、也可能是你們共同的,我們稱為未來傾向。
符合這七個特征的愛,就是真愛。但這七個特征都滿足,實在是太理想化了!在生活或臨床工作中,我們能看到來訪者滿足了其中幾個特征,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進一步豐富他親密關系與愛的特征。
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愛有四類。
第一類是性愛,即身體的愛和繁殖的愛,以釋放和滿足為前提。
你會產生很多欲望,然后找到一個人或一段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釋放,在釋放過程中得到滿足。
第二類是愛欲。性愛的核心是釋放和滿足,愛欲的核心是融合與創(chuàng)造。
我在做夫妻治療、伴侶治療、家庭治療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女性抱怨性生活沒有前戲、調情不夠。性生活本身沒有調情,這就是性愛的釋放和滿足;如果有調情、前戲、很多性欲游戲和各種各樣的姿勢,這就不是單純的性愛,而是變成了愛欲,因為里面充滿了創(chuàng)造性。所以,性愛跟愛欲最核心的區(qū)別,就是性愛里面沒有創(chuàng)造性,只是發(fā)泄,而愛欲里面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
第三類是友誼之愛、同胞之愛。兩個人像好朋友一樣,可以分享對世界、對事情、對人的一些理解。
在生活當中我們更多地看到同胞之恨,即同胞競爭?,F(xiàn)在國家允許要二胎,家里小孩子多了,就出現(xiàn)了同胞之恨。在我看來,同胞之恨其實有兩個很核心的原因:一個是恐懼,孩子覺得家里的愛是不夠的、匱乏的,所以如果不競爭就得不到;還有一個就是愛被壓抑了,得不到釋放。同胞之間的親密沒有辦法表達出來,這一點跟我們的文化有關系。
在東方文化里,對情感裸露、直接、熱烈、奔放的表達充滿了禁忌,即不允許表達,比如不允許女人太快樂。同胞之間有很多殺戮的歷史,在中國的封建歷史里,很多皇權的更替都會帶來一波同胞殺戮,這些都會進入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因此,千萬不要說歷史跟你沒有關系——歷史跟每一個人都有關系。
20年前我從事心理咨詢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三個問題幾乎每個來訪者都會談到:一是重男輕女,二是流產(不允許二胎和生育),三是“文革”。一代人的心理問題都有一些共同點,然后一代一代這樣傳下來。
第四類是博愛。博愛的核心就是不求回報,對他人、其他組織、社會或一些平臺上那些陽光的部分充分保持關注和強化。
05.存在與死亡焦慮
如果你在聽課的時候手里拿著一個圓珠筆在記錄,圓珠筆里的筆芯有一天會用完,用完后你有兩個選擇,要么換一支筆,要么換一支筆芯。如果你的選擇是換一支筆的話,那么你跟這個筆的關系就結束了,這就是一種微型死亡。死亡不像大家想的那樣——癌癥、火葬場、交通意外等。事實上,你跟任何一個有機體關系的結束都是死亡的呈現(xiàn)——死亡是一種形式。
例如,我們在打電話的時候,有些人會先于對方把電話掛掉,有些人會等對方把電話掛掉之后才掛。實際上,掛電話的行為在潛意識里折射了你對死亡的態(tài)度。如果我們使用一種象征、隱喻的方式來比喻打電話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你跟一個人在電話里通話,就意味著你們是有關系的,如何掛斷電話其實就折射了你怎么接受這個關系。先于對方掛電話,從象征層面來講是那種死得比較著急的人,在他們心里死亡是一種解脫;等對方把電話掛了再掛電話的人,有可能是那種死得不放心且比較操心的人,他們死之前會把所有人都照顧好,然后才會去死。所以說,打電話其實折射了你在死亡面前對關系的理解。
睡眠是暫時的死亡。其實睡覺也可以折射你對死亡的態(tài)度。比如熬夜,很多人到了一兩點鐘才睡覺,這相當于你對睡眠和死亡說“我想什么時候死就什么時候死”,即在跟死亡搏斗。我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中,無數次發(fā)明了很多方法在跟死亡對話,在嘗試觸摸死亡,跟死亡搏斗并且戰(zhàn)勝它。
“死亡焦慮”這個詞有一些微妙,活著的人談死亡焦慮是很荒誕的一件事,因為我們還活著,我們這里的人都沒有死過??赡苡械娜擞袨l死體驗,比如心梗或者遭遇意外產生了瀕死體驗,可是你又活過來了,并沒有真正死去。因此,死亡焦慮的核心其實是失去關系,即別人忘了你或者你忘了別人而產生的焦慮,這就是關系喪失的焦慮。
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有幾種反應,第一種是夸大全能感。
我在武漢生活,近期武漢發(fā)生了新冠疫情,黨中央從全國各地緊急調過來4萬多位醫(yī)療人員,這些醫(yī)療人員穿著防護服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這就體現(xiàn)了他們在面對死亡時使用了一種夸大全能的感覺。醫(yī)護人員在面對陌生人的死亡時使用了夸大和全能,他在貢獻他自己,他像一個火把一樣燃燒起來照亮別人,這是讓我們非常感動的。如果我們面對自己的死亡也使用夸大和全能,那么這就是一種輕躁狂的反應,因為里面沒有利他的部分。
面對死亡的第二種比較常見的反應,就是縮小和回避,成為死亡本身,即我們認同死亡的那種低活力、高沮喪的狀態(tài)。
最近一段時間,復工復學現(xiàn)象出現(xiàn),很多學校復學了,很多學生自殺了。盡管我們非常不愿意看到這樣的事情,但它還是發(fā)生了。這些事情發(fā)生,是因為這些學生認同了死亡,成為了死亡本身。疫情期間,他們在家里沒有被看到的感覺,很多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候,沒有跟真實的孩子相處,而是跟他們腦海中想象出來的孩子相處,也就是說,他們在跟他們的想象相處。所以,孩子在家里面經常會覺得自己像活死人,根本沒有人看見他?;钏廊藢嶋H上就是一種關系的割裂,達到了一定強度后,孩子就認同了死亡,成為死亡本身,然后去實踐死亡。
第三種反應,就是運用神話傳遞死亡。用宗教和神話的力量為我們的內心提供認同感和團體感,強化我們的道德價值觀,然后在這樣一種感覺的整合下,獲得某種永生的感覺。
如果把哲學進行簡單分類,可以分為入世哲學和出世哲學。入世哲學是跟這個社會進化發(fā)展有關的哲學,出世哲學是跟這個社會進化發(fā)展無關的哲學。比方說佛學,就是出世的哲學,不管社會如何進化,它就是它。存在主義其實是一種入世哲學,它關注人和社會的關系,以及社會背景下人和人、人和內在一些重要議題的關系。
中國的心理咨詢師成長到一定程度以后,一部分人投奔了宗教,一部分人投奔了哲學。投奔哲學的人,是為了更好地入世,更好地幫助他人;投奔宗教的人,是為了更好地出世,獲得某種靈性的升華。中國的企業(yè)家好像也是這樣,當他們把企業(yè)做到一定程度之后,要么去發(fā)展一些哲學性,要么就遁入空門。
06.
存在與性欲高潮
性高潮放在這里講有點微妙,因為性高潮是非常私人的事情,這里面有邊界。我并不想進入大家的私人生活,但我要冒著被邊界模糊和投射的風險講一講性高潮,因為這真的很重要。
近幾個月離婚率越來越高,無性婚姻越來越多,低欲望、冷暴力、軟控制等妨礙我們去享受高峰體驗,這是我們親密關系中的一種障礙。性欲高潮考驗兩個人的關系,即兩個人的親密感。很多夫妻在開著燈的時候親密,但是關了燈以后身體就不親密了,這其實是意識很親密,但潛意識不親密;有的夫妻白天理智存在的時候打架打得非常厲害,但晚上關了燈之后如膠似漆,身體很親密,這是潛意識很親密而意識不親密。
除了親密關系能否夠得上靈肉融合的標準之外,我比較關注的還有人的完整性,即你跟自己身體之間的關系。人在發(fā)生性關系的時候,身上會有敏感帶,敏感帶就是早年養(yǎng)育者經常撫摸的地方,比如,媽媽在你小的時候經常撫摸你的肚皮,那么成年以后,你的肚皮可能就是你的敏感帶。所以,在過性生活的時候,你的敏感帶實際上是母嬰關系的一個延續(xù)。如果更哲學一點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在成人世界里跟戀人過性生活,其實就是在象征層面再次重復跟我們愛的客體融合,即再次制造一個媽媽,然后跟媽媽融合。這其實就是對母親懷抱的再次投入,對母愛的永恒追求。
不過,在性體驗里面,并不是所有人的身體都是完整的。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的感覺,并不能都被你覺察到,這就是近幾十年來正念、禪宗和內觀這么火的原因。在比較常見的文獻研究里,正念療法是治療抑郁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正念療法最核心之處就是,提供一種觀看身體的完整體驗,這非常重要。簡單一點說就是,你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覺知你的身體,感受你的身體,尤其是感受它的完整性。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沒有這個功課的話,你很難在性體驗里面獲得高峰體驗。
身體的不完整和殘缺性,會投射到性關系、性生活里,造成性關系、性生活的不完整和殘缺性;身體體驗的不完整性,也會投射到性關系、性體驗里,造成性關系、性體驗的不完整,然后性生活和性關系就會味同嚼蠟、如同雞肋。
理想的性是什么樣子呢?我簡單地描述一下——這是我的一家之言。要想成就理想的性和理想的關系,需要你每天花一點時間閉上眼睛回到自己的身體里面,去探索你身體的這個世界,比如每天打坐,這是術。
如果追求道,就是感受身體的完整性,即非常安靜地跟你的身體在一起。當你有了這樣的體驗,并且將這種體驗從量到質轉變以后,就能夠在性生活中體驗到很激烈的動作、互動和情感,體驗到真正的靈魂融合的感覺。高質量的性欲高潮,是靜和動勾兌在一起、整合在一起的,不光是程度。
由于時間有限,無法展開太多,只能把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框架性的部分做一個小小的梳理,先給大家搭一個架子,稍微填充一點內容。在后面的系列課“存在主義自我與團體心理治療20講”中,我們再深度展開。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09169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732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83115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5129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786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