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97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片无码视频不卡

面對至親的離去,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yīng)?
作者:阿起 2022-06-03 18:02:52 成長心理

面對至親的離去,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yīng)?

學堂君有一個親戚,我們暫且稱呼她為H。H總是戴著一個看起來舊舊的綠色的手串,只有洗漱時會摘下。一次聊天中,H對學堂君說,這是她媽媽的東西,她媽媽在她20歲時就走了,算到現(xiàn)在也離開20多年了,還記得有一次她丈夫差點把這個手串跟舊皮筋、舊繩子一起扔掉,她為此跟他發(fā)了好大的脾氣。

H說完這些話后沉默了一陣,然后突然有點生氣地說,“我真特別討厭有人老跟你說,人死都死了,還留著這些東西干嘛?!?/p>

在另一片土地上,也發(fā)生著類似的事情。巴西的Dona很不幸地失去了十個孩子,她的孩子們都在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就離她而去。Dona有一個紙板箱,里面有小寶寶用過的毛毯、小號的鞋子,還有一縷她死去的寶貝的卷發(fā)[1]。

面對至親的離去,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yīng)?

H和Dona都把與去世親人相關(guān)的物品留在了身邊。有觀點認為,這種保留親人遺物的現(xiàn)象,是生者在試圖與逝者形成一種外在的持續(xù)性聯(lián)結(jié)(Continuing Bonds, CB)[2]。

死亡不可逆轉(zhuǎn),逝者不可能死而復(fù)活,從客觀現(xiàn)實來講,我們與逝者的聯(lián)系似乎中斷了。但生者與逝者的聯(lián)系并不會因為死亡就徹底結(jié)束,生者常常會通過各種方式,去重建與逝者的聯(lián)結(jié),比如說夢到逝者、按照逝者的期待生活、在做重大決定時尋求逝者的指導和保佑,以及像H和Dona那樣,保留逝者的遺物。

動物母親在嬰兒死后的做法

這種行為是人類所獨有的嗎?

研究發(fā)現(xiàn),不光是人類,動物也會做出與之類似的行為。

Perry和Manson曾觀察并記錄到,一只白臉卷尾猴母親抱著一個死去的嬰兒超過了一天,她為死去的孩子梳理毛發(fā),不讓昆蟲進入孩子的身體[3]。你可能會說“也許這是因為她不知道寶寶死了呢?”

不,有跡象表明,她意識到了嬰兒已經(jīng)死了,比如,她會在自己喝水的時候把寶寶的身體放下,使之被水淹沒——這對于一個活著的猴寶寶來說,是致命的。

面對至親的離去,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yīng)?

事實上,這種母親攜帶嬰兒尸體的行為(infant corpse carrying,以下簡稱ICC)在哺乳動物中相當常見。這種對死亡的反應(yīng)似乎與人類保留親人遺物、骨灰有著某種聯(lián)系。

人類的死亡反應(yīng)是否從動物身上演化而來?如果人類感到悲傷,那做出同樣行為的動物是否也在悲傷呢?比較死亡學 (Comparative thanatology)通過對動物死亡行為的研究,

有條件的ICC

有研究者建立了動物攜帶嬰兒尸體現(xiàn)象的大數(shù)據(jù)庫,并對它們進行了分析。研究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同物種的ICC行為持續(xù)時間存在很大差異。ICC行為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是與人類最親近的人科(e.g.大猩猩)和尾猴科(e.g.舊大陸猴子)[4]。

面對至親的離去,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yīng)?

如果嬰兒是非創(chuàng)傷性死亡的(也就是從外表上看不到什么太致命的傷口),動物母親會更有可能出現(xiàn)ICC行為[4]。完好無損的軀體外表,可能更容易讓人懷有“只是昏過去了”、“一會兒就會醒來吧”的癡想。

面對至親的離去,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yīng)?

(學堂君仍記得看超凡蜘蛛俠的時候在這里淚如雨下,女主的外表看起來完好無損,一直不愿意相信她已經(jīng)死了┭┮﹏┭┮)

此外,嬰兒的年齡越小,母親的ICC行為持續(xù)時間會更長,以及,母親的年齡越年輕,也會出現(xiàn)更長持續(xù)時間的ICC行為[4]。

為什么有ICC

ICC在表面上看來并沒有提供明顯的益處,它會使攜帶者產(chǎn)生不必要的能量消耗,阻礙其移動、覓食并逃避捕食者[5]。

既然如此,為什么靈長類動物(這里主要指動物母親)還要攜帶死去嬰兒的尸體呢?

情緒機制可能在ICC行為中起了重要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失去親密伴侶的靈長類動物會表現(xiàn)出較高的糖皮質(zhì)激素水平和表明壓力的自我導向行為[6],動物媽媽很可能會為了避免這種“分離焦慮”而攜帶著寶寶的尸體。

死亡反應(yīng)的延伸

哺乳動物相比其它動物,具有更高的親社會傾向和更強的母嬰關(guān)系,因此,這種ICC行為很可能是由進化而得來的一種強大社會關(guān)系的副產(chǎn)品。

面對至親的離去,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yīng)?

如此推論,我們對死亡的反應(yīng)是否也是一種進化的產(chǎn)物呢?

在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國家里,火葬在早期的很多個世紀里都是不合法的,火葬與基督教中肉體再生的教義相違背,肉身一經(jīng)焚毀,靈魂也不復(fù)存在。中世紀時所謂消滅女巫要用焚毀的方法,大抵也是出于這個緣故。

東方不那么抵觸火葬,但在很多小說及江湖背景的影視作品中,如果一個人的最終結(jié)局是被“挫骨揚灰”,連骨灰都無從保留,那么便也會被認為是最最悲慘的了。

不同地域的喪葬文化有異有同,相同的地方表現(xiàn)在,它們似乎都對逝者的軀體/與逝者相關(guān)的物品表現(xiàn)出了保留的傾向。非人類的哺乳動物對死亡的反應(yīng)提供給我們一條思路,或許,人類對軀體保留的意愿不僅僅與文化思想有關(guān),還與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ICC行為有關(guān)。

人類的殯葬活動及對死亡的反應(yīng)也許不僅僅是文化的產(chǎn)物,可能,至少有一部分是靈長類動物對死亡關(guān)注行為的延伸[7]。

面對至親的離去,我們會有怎樣的反應(yīng)?

我們與它們一樣,面對別離,同樣不舍;睹物思人,滿懷愛意。

死亡是所有人都將面臨的終點,而大部分時候,在面對我們的命運結(jié)局之前,我們會先面臨至親的離去……我們知道,這是無可避免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用思念避免“二次死亡”。在我們心里,他們一直陪伴著我們,從未離去。

參考文獻:

[1] JAMES R. ANDERSON. (2011). A Primatological Perspective on Death.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 73, 410–414.

[2] 何麗, 唐信峰, 朱志勇, 王建平. (2016). 持續(xù)性聯(lián)結(jié)及其與喪親后適應(yīng)的關(guān)系.心理科學進展, 24(5), 765–772.

[3] Perry S, Manson JH. (2008). Manipulative monkeys: the capuchins of Lomas Barbuda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 Fernández-Fueyo E, Sugiyama Y, Matsui T, Carter AJ. (2021). Why do some primate mothers carry their infant's corpse? A cross-species comparative stud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88, 20210590.

[5] Watson CFI, Matsuzawa T. (2018). Behaviour of nonhuman primate mothers toward their dead infants: uncovering mechanism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373, 20170261.

[6] Engh AL, Beehner JC, Bergman TJ, Whitten PL, Hoffmeier RR, Seyfarth RM, Cheney DL. (2006). Behavioural and hormonal responses to predation in female chacma baboons (Papio hamadryas ursinu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73, 707–712.

[7] Pettitt P, Anderson JR. (2020). Primate thanatology and hominoid mortuary archeology. Primates, 61, 9–19.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最新測試

  • 綠帽情節(jié)雙相情感障礙社交恐懼癥弗洛伊德MBTI測試自閉癥產(chǎn)后抑郁癥負面情緒性取向社會心理學樹洞戀母情結(jié)原生家庭情緒管理心理霍格沃茨智力測試源碼回避型人格障礙焦慮癥悲觀主義外貌焦慮依賴型人格無性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