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很高興認識,也許你是10歲或14歲、18歲,也許你已不再年輕,那這封信就寫給如今的少年,以及曾經少年的你。
這封信比較長(五千多字),讀完大約需要20分鐘,沒辦法,我似乎有太多話要對你講。
首先,請允許我道歉。
因為我使用了“問題少年”這個詞來稱呼你,說實話我有些慚愧,你可能并不了解我,我的真實態(tài)度認為世上并不存在什么“問題”或“疾病”(再澄清一下,我特指是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畢竟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
我的觀點是:所有“問題”都是“心靈吶喊”,它的意義在于讓你理解內心深處那個掙扎的自己,所謂“問題”只不過把內心外顯出來,好讓你聽見他的呼救。
這些呼救你也許很熟了,比如:“我TM受夠了”、“我很抱歉”、“我很絕望”、“我想被人看到”、“我渴望理解”、“我鴨梨山大到崩潰”、“我的生命沒了顏色”、“我要反抗、獨立、復仇”、“我很羞愧”、“我該何去何從”……
是的,希望這幾個短句被你看到,若可以,你完全有權利把它們大聲讀出來,就像有時你歇斯底里的怒吼!我保證,吼出來的那一瞬你會很爽,就算事后內疚也沒啥,我支持你!
回到對你的這個稱謂上,我要繼續(xù)解釋,否則我怕你覺得我和“他們”是一伙兒的。
因為“他們”會覺得你就是有問題的:“你不懂事了”、“你與其他孩子不一樣了”、“你怪怪的了”、“你居然不上學了”、“你竟如此叛逆了”……不想說太多,相信你會腦補。
一句話總結就是:“你辜負了他們的期待”,所以他們會覺得你是個“問題孩子”。
我使用這稱謂,也是為了讓他們看到,我要讓他們看到你的掙扎,并對你寬容一些。
而我才不信呢,我不認為有什么“問題少年”,甚至我認為“問題”恰恰是對你的保護,就算是“精神分裂”也是保護。
你還別不信,我問你,如果一個人被世界拋棄了,被傷害到絕望,他又不想死,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對了,一定是“完全遁入幻覺”,并確信那個幻覺就是現(xiàn)實,是另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他再也不愿活在“我們這個世界”,這就是“分裂”。
你也可以叫他“瘋子”,他正用“瘋了”的方式進行分裂,目的在于逃開與這個世界的鏈接,逃開危險。
至此,他才不去理會那些穿白大褂的給他吃什么藥或是否理解他呢!你看,這難道不是心靈最終的保護嗎?
當然,你會說這個例子有點極端,唉,希望分裂的同胞們能聽到我對他們的理解,就像理解我自己一模一樣。
別急,我現(xiàn)在也來理解理解你,我來告訴你,他們認為的“問題”對你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
比如“厭學”、“輟學”。
鬼才相信你真的不想上學呢,少年的你還沒參透“人離開關系其實也能活得很好”這個道理,你現(xiàn)在正是在關系中糾纏的年紀。
“集體生活”對你來說很重要,你會在那里找到同類,諸如愛情和友情,你會和大家一樣,你不再孤單,至少沒被當做另類來看。
更何況學業(yè)還承載了家人的期盼與夢想的開端,所以我深信,你是想要上學的,無論你是第一名還是最后一名,無論事實上學習有多么枯燥,但為了多數(shù)人的“價值觀與共識性”,你定然不會輕言放棄。
對不起我有點啰嗦,我想說的是:“你已經沒有力氣上學了”。
學業(yè)壓力有多大不需要我廢話,每個與你一樣的少年都要為此消耗大量心血,那請允許我舉個例子吧:
如果你有100滴血,學習至少至少耗費你60滴,而你現(xiàn)在只有40滴,請問,你怎么去學校?還要至少用10滴血讓老師同學看起來你和他們是一樣的!
那么,你另外60滴血去哪里了呢?答案揭曉:是“內耗”!
內耗讓你失去了至少60滴血,這些內耗就是你一個人的戰(zhàn)斗,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失血嚴重的2股、3股、多股力量的爭斗。它們互相矛盾、牽制、撕扯,就像把你的心往不同方向拉扯。
這些內耗可能是:“自己或家長期望太高導致的斷弦”、“喪失最好的友情愛情導致的抑郁”、“被霸凌被孤立被排擠導致的無助”、“被家庭關系各種摧毀導致的崩潰”以及“成長帶來的煩惱”……
總之,它們的矛頭都會指向“你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無法原諒自己”、“無法容忍羞恥與愧疚”。
盡管看起來還沒那么糟,但其實你只剩40滴血了,還要逼著自己拿出10滴血維系人設,哪里還有能量投入學業(yè)戰(zhàn)斗?也許只有不去學校,才能保護好你剩下的血量!
放過自己吧!
再比如“自殘、自傷”:
一個人得有多大勇氣才敢對自己如此“殘忍”?答案是“被逼無奈的勇氣”。
《水滸傳》的好漢也想過太平日子呀,但是不行呀,他們不讓太平呀,于是林沖李逵們磨刀霍霍上梁山,去殺掉那些剝削他們的人。
而你,我親愛的少年,怒火中燒卻還要壓抑,巨大的攻擊無處釋放,除了轉向自身難道還有別的辦法嗎?
于是你開始了自我傷害,最初你也怕、也疼,后來就慢慢習慣了,因為你在其中得到了快感,看到血流出來的樣子你甚至覺得從未有過的平靜。
我曉得,每道傷痕都是你心靈渾濁的淚水,釋放了屈辱與憤怒,讓你感到了真真切切的存在。
你當然也是抑郁的,不抑郁的人哪有勇氣割傷自己?有人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們會說你去打球呀,去把憤怒宣泄在操場,我倒是想問問如果他雙腿癱瘓了,能來個三分跳投嗎!
當然,你使用的方式和頻次各不相同,也許你會偶爾扇自己一耳光,崩潰時拿腦袋撞撞墻,也許你會用指甲把胳膊掐得發(fā)紫,也許你會撕扯頭發(fā),諸如此類,這都是在傷害自己,都屬于自殘行為。
也許只能那樣才能緩解你心中劇痛吧,這些痛苦包含:不能原諒的自我懲罰、無法反抗的絕望、強烈的不配為人感、對他人的極端痛恨、無法彌補的罪疚、彌漫的空虛和無意義……
是的,這些自我懲罰同時也是“自我保護”,畢竟扇自己耳光好過“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永遠記?。耗阍绞抢斫膺@些“問題行為”背后的動機,越允許犯錯,哪怕是你認為無法彌補的大錯(事實一再證明,用不了幾年這些大錯絕沒有你想的嚴重),那么,自我傷害行為就會減少或消失。
開始我說的厭學以及接下來我說的其他,道理也都一樣。
咱們繼續(xù)啊,再比如,“過度背負父母期許”。
唉,這真是沒辦法,就算父母也在不斷學習成長,但不知為何,他們就喜歡“讓你去滿足”。
如果你不滿足他們,他們就要你“死”或者他們自己就去“死”。
咳咳,這個“死”也是比喻,我會覺得是個恰當?shù)谋扔?,你覺得呢?因為我聽到了你的呼喊“別再逼我了,再逼我我就去死”,而這個死更多的是報復,是“死給他們看”,嗚呼,何其悲哉!
反過來也一樣,“你讓我太失望了,我還不如去死呢!”這是有些父母的心聲,就算他們不說你也能感受到,他們低估了你的敏感。
比如成績倒退或有了“問題”,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崩潰,那種感受太強了,好像是你害死了他,那你說你到底有沒有罪?又找誰去說理?
更重要的,你認同了這樣的家庭關系,你真的以為幸福與悲傷都建立在對方是否滿足的基礎上,這簡直太可怕了!
因為你正在從小到大的、悄然無聲的背負父母的投射,你已完全混淆這到底是誰的需要?究竟是你的需要?還是滿足他們是你的需要?
真的,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見證了太多太多,有時我花了好幾年才讓這個可憐的孩子(或成年人)理解,原來他除了用“滿足父母需求”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之外,已失去了他自身人格。
快點,把別人的情緒還給他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要修,無論他是你的父母還是你的孩子,否則僅僅是無休止的愧疚也會讓你生不如死。
要記住,無論多痛苦,你都有選擇,你可以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滿足他,也可以選擇不滿足他。人這一輩子若連“做自己”這件事都做不到,無論你考的學校多么名貴,心靈深處都是無盡荒涼。
再比如,一些“強迫行為或念頭”。
這樣的行為有很多,我甚至以為每個人都存在,哪怕像我這樣的心理工作者。
比如我寫作、做咨詢的時候,一定要擺上幾個固定擺件,否則就無法安心;比如我會反復檢查是否鎖門;比如我一定要把事情后果想幾套方案——這都是我的強迫儀式行為。
那么,你呢?
也許這是一些小秘密,但我見過的也不少,比如反復洗手、洗澡、轉筆;比如停不下來的啃咬手指;比如頻繁自慰性幻想;比如停不下來的對答案、去廁所、玩手機、吃冷飲、暴飲暴食、抽煙喝酒......
除了這樣的行為之外,還有更加折磨人的“念頭”,各種糟糕的、邪惡的、荒唐的念頭,明明知道不可能、無所謂,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要去做——這些都屬于強迫行為與強迫思維。
現(xiàn)在,我來告訴你,強迫的好處在于“抵消”,好像你這么做了就避開了更大的危險、懲罰或恐懼。
你看,我這么一說你就會放松點。
因為你是多么討厭自己這些怪誕的行為呀,而他人的不理解會讓你對自己更苛刻。
現(xiàn)在你知道了,這些行為都是對你的保護,都是有好處的。
除非嚴重成癮影響到了日常,否則都需要自我允許。
真正傷害你的不是強迫行為,而是你對待強迫的態(tài)度,比如自慰、性幻想很正常,而你因此覺得自己是下賤的、骯臟的才是真正的傷害。
就算是你已經成癮,強迫放下也不可行,只能在心靈深處共情與支持,才會在這些行為上有所收斂。
你好,時間關系我再說一個吧,比如“生病”。
你是真的肚子疼、大汗淋漓、嘔吐不止,你是真的腰酸背疼腿抽筋,你是真的發(fā)燒感冒流鼻血——這一切都是真的,但他的含義卻是“代替內心來談判”。
當內心的沖突矛盾難以調和或意識不到時,才會使用身體代言。
比如你是真沒力氣上學了,但又不得不去,因為你過不了父母老師這一關,也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所以只能去上學。
最終,壓力和沖突讓你胃疼的滿地打滾,你就不得不被家長接回家了——你看,你的身體多么誠實呀,不像大腦只會自欺欺人。
再比如,還有很多:像叛逆、退行、混社會、校園霸凌、早戀、小團體、分離焦慮、依賴與獨立……我有點累了,不一一列舉了,等有機會再與你交流。
當然我知道你一直在等解決之道,但我卻沒有更好的辦法,因為一個家庭一個樣,具有極大的差異性,我并不十分了解你。
但你不覺得以上所有“問題”被理解了,就是最大的解決之道嘛?
不過,我還是會告訴你2個方向:
第一,允許自己。
允許、允許、允許,說三遍吧!我要你在生活中必須無數(shù)次這樣告誡自己:“我允許自己這個樣子”。
真是說來話長,真正的自我允許很難做到,但也唯有此才是擺脫苦難的基礎,允許自己的方式有很多,你可以從我之前文章中查找。
第二,千萬別自己扛。
我知道,你之所以和父母鬧來鬧去,就是希望他們能與你一起扛,卻往往事與愿違,因為他們也有自己過不去的卡點。
然而,這年代最大的幸運就是“有了心理層面的專業(yè)人士”,我指的就是像我這樣的心理咨詢師。
嗯,盡管你接受新事物能力超強,還真未必知曉“心理咨詢師”究竟是干嘛滴,沒事兒,隔行如隔山嘛,故此,請容我再嘮叨幾句,我會盡量只說重點,別耽誤你休息。
1、有心理困惑絕不代表“精神不正?!薄?/p>
真希望這是句廢話,可我不確定你是否真這么想,也許身體生病就要去醫(yī)院做檢查,打針吃藥,已成了固定思維:“心理問題就是病”。
而這會激發(fā)你的“羞恥感”:
一旦被扣上了“患者”、“病人”的帽子,好像你就與眾不同了,你就是弱勢群體了,你就有可能被嘲笑、被諷刺了,你就認為自己“不正常了”——這是錯誤的!
更準確的說,世上不存在沒有心理困惑的人,只要他還是個人,我本人也如此,所以我每周都要去見我的心理咨詢師,我以此為榮。
因為只有脫離了基本物質需求追求精神滿足的人,才會花錢找心理咨詢師一起探索。
當然,當前是有點麻煩,只不過這些麻煩對整個人生而言,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
去醫(yī)院看心理科,一般會給你開藥,因為那是醫(yī)生的職責呀,否則醫(yī)院拿什么養(yǎng)活自己。
而普通的心理咨詢師和醫(yī)院的精神科大夫有著本質區(qū)別,前者只是一個愿意去理解你的人,而已。理解這一點,你就沒那么害怕了。
2、你要自愿。
我見過很多被父母逼迫來的,那沒有任何意義,所以,相信你的眼光和直覺,千萬別勉強,你是為了自己,不是為堵住父母的嘴。
“自愿”是改變的底線,我的建議是“試一試”,你覺得行就繼續(xù),不行就停止或換一個,把主動權牢牢握在手中。
也許你未滿十八歲,那么父母是有義務給你提供資金支持的。
當然,自愿還包括獨立性,比如你要用自己的手機、自己一個人的房間等等,你有權為自己保密,正規(guī)的咨詢師當然會與你簽署保密協(xié)議。
3,盡量別找熟人。
特別是你在生活中就認識的,或你媽的朋友你爸的同學之類,日常越熟悉越不合適。
沒辦法,這是心理咨詢獨一無二的屬性,其他行業(yè)都喜歡找熟人,一個是圖便宜,一個是多照顧,但心理咨詢:
關系必須純粹、邊界必須清晰、情感拒絕打折。
你與你的心理咨詢師越陌生越好,生活沒有任何交集,咨詢完也沒任何途徑聯(lián)系,對敏感的你而言,這才足夠安全,只有安全才可以建立信任,才愿袒露心聲,而不是虛假的偽裝。
所以,不在一個城市最好,別擔心,網絡心理咨詢同樣有效,但必須視頻。
其實,我想說的還很多,比如效果、咨詢次數(shù)、時長、頻次、費用、父母訪談等等,但就到這里吧,有問題可以去問你的咨詢師,他會告訴你的。
好了,這封信就先寫到這兒吧,人生漫漫,這本是你最美的年華,愿你能活出本該有的花季!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68497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726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0293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03763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59677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