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中誕生的理論
1943年,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發(fā)表了《人類動機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類的需求就好像是一個金字塔,越靠近塔基的需求越基本,當人較低層次的需求被滿足之后,才會產生較高層次的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
但是,人生的動力并不恒定。當人們年輕時,往往追求更廣闊的的世界,更高的個人成就,也就是追求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塔頂?shù)臇|西;但是當人們逐漸衰老后,人們的交際范圍明顯縮小,人們更愿意和與自己最親近的人交往,更加關注“存在”與當下。
一直以來有不少理論想要解釋這種現(xiàn)象。有人認為這是歲月沉淀后的智慧體現(xiàn),有人認為這是認知老化的結果,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被迫的“妥協(xié)”(他們的身體和認知狀況不允許他們繼續(xù)追求曾經的目標)。而斯坦福大學的卡斯滕森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1974年,勞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21歲,高中畢業(yè),第一個孩子剛剛出生,婚姻已經進入離婚程序。在一晚看完演唱會歸家的途中,遭遇了一場可怕的車禍,身受重傷,勉強才撿回一條命。但是正是這一場瀕死體驗,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彼時沒有人會料到,有一天她會登上世界心理學的最高殿堂,成為一名杰出的科學家。
住院的幾個月中,卡斯滕森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當她思考什么對她的生命最為重要時,她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追求的事物變得微不足道,從前,她總想著如何成功,如何找到靈魂伴侶,而現(xiàn)在,她發(fā)現(xiàn)真正重要的是存在于她生命的其他人。而與4個老年人同住在一個病房中的經歷,使她驚覺自己與他們的觀點是多么相似。與此同時,她的父親擔心她在醫(yī)院無聊,便為她在當?shù)卮髮W注冊了一門課程,錄音后將磁帶交給她,卡斯滕森就是在病房中,完成了她大學的第一課——《心理學導論》。
15年,當她成為學者,那段經歷使她提出了一個假設:你如何使用時間,取決于你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當人年輕健康的時候,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有無限可能,覺得自己會“長生不老”,這時你最想要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塔頂?shù)臇|西,為此,你愿意去探索世界,結交朋友,延遲享受。但是,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未來時間有限的時候,你更傾向于將目光集中在讓你愉悅、親密的人身上,更加關注于當下的存在與快樂。這種差異很顯著地體現(xiàn)在年輕人與老年人身上。
后期,卡斯滕森的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年齡其實不是關鍵。9.11時期、SARS時期,當生命的脆弱性凸顯出來時,人們都會極大縮小社交范圍,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的年齡差異消失了。而等這些事件過去后,年齡差異又會回歸。至關重要的是觀念,而不是年齡。當“生命的脆弱性”凸顯出來時,人們的目標與追求都會改變。
理論中的存在主義思考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的生命之中,有四大終極關懷:死亡、孤獨、自由、無意義。
生命的脆弱性,喚起的正是我們的死亡焦慮。這種感悟或是來自于卡斯滕斯車禍那般的瀕死體驗,或是來自于年華逝去,或是來自于戰(zhàn)亂、疾病等等。
歐文·亞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海德格爾認為,世上有兩種基本的存在模式:(1)忘失的存在狀態(tài);(2)念茲在茲的存在狀態(tài)。人們通?;钤诘谝环N模式中,這是一種“不真誠的模式”。在這個模式中,人意識不到是他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活在忘失的存在狀態(tài),沉浸于日?,嵤?,此時的人“降低了層次”,迷失在“他者”之中,任由日常世界擺布。唯有在第二種模式中,人才能真誠地存在,在這種狀態(tài)中,人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意識,能夠包容自己的可能性與局限,能夠面對絕對的自由與虛無,并因此感到焦慮。人只有在這種模式中才會觸及自我的創(chuàng)建,因此人只有在這個模式中才能掌握改變自己的力量。
海德格爾意識到,人不能單純依靠沉思從第一模式轉化到第二模式,而必須經歷某些特殊狀態(tài),例如能喚起死亡焦慮的狀態(tài)。對死亡的焦慮,使得人有可能以真誠的方式來生活。
存在主義的這種觀點并不是在歌頌死亡的美好,而是提醒人們,人類終究是必死的生物。對死亡進行的任何層面的否定都是在否認個體的自然狀態(tài),從而使得個體的意識與體驗受到限制。
這種轉變的經歷會帶來個人的成長,比如個體會:重新安排生活的優(yōu)先級,欣賞生命中鮮明生動的自然現(xiàn)象,與所愛之人更深入地溝通,活在當下的感覺加強等。
以上種種,便可從存在主義哲學的角度來解釋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可能會讓人更加“真誠”地生活,更加看清自己身邊“有什么”,更懂得“活在當下”。從這些方面來看,存在主義哲學與積極心理學、正念息息相關。人們渴望長生不老,而有時,恰恰是“必然的結束”使人們學會好好生活。而生命的一部分意義,也許恰恰來自于他的“有限”和“短暫”。
參考資料
[1] 阿圖.葛文德,《最好的告別》.
[2] 歐文.亞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05130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990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283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55406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94457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