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考不上沒關系,只要健康快樂就好”現(xiàn)實版“李煥英”惹哭萬千網(wǎng)友:那個考砸也被愛的孩子,活得有多爽?
原創(chuàng):家庭治療研究院(微信號:strken)
最近,湖南一媽媽被網(wǎng)友稱為現(xiàn)實版“李煥英”!
就讀高三的小何在一次“學會感恩”的班會上,哭著講述媽媽帶給自己的感動。
一??荚嚦煽兂鰜砗?,因為沒達到一本線,她無比沮喪,覺得愧對父母。
沒想到,從未看過這部電影的媽媽卻說出了《你好,李煥英》同款臺詞安慰她:
“考不上一本,我們讀個本二也行。”“我的女兒只要健康快樂就好了!”
這句簡單而暖心的話,讓不少網(wǎng)友感動落淚,紛紛表示實名羨慕這孩子能有這樣的父母做后盾,即使沒考好也能獲得愛。
確實佩服這位媽媽的心態(tài)。十二年寒窗苦讀,一考定終身。而這模擬考,幾乎能以此判定高考成績。
然而,在她的眼里成績、高考固然重要,但顯然都比不上孩子的身心健康。
拼教育拼孩子的時代,我們總在討論上什么興趣班、補習班;讀哪所學校;孩子考幾分、排名第幾……一旦稍有落后,就會焦慮不安,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所有人都在比分數(shù)高低,卻沒有人關心孩子快樂與否。
《成功智力》中講到:一味給孩子灌輸功利的成才觀,會扭曲孩子的人格乃至人生。
所以,當孩子考砸了,第一反應是“媽媽,對不起”時,他們不是在向我們求饒,而是向我們求助。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抓住成績不放,而是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那是他不怕輸?shù)牡讱狻?/p>
孩子怕輸了分數(shù),更怕輸?shù)舾改傅膼?/strong>
楊瀾在一次采訪中說,所有人都怕輸,只是中國的孩子背負著太多的壓力,更加怕輸。
是的,相比于輸?shù)舻姆謹?shù)和排名,孩子更怕失去父母的愛。
在《完美告白》節(jié)目中,有一期告白者是明星周艷泓的女兒玥玥。
她能歌善舞、懂事乖巧,是個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錄制的整個過程中,她總是眉頭緊鎖,臉上掛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憂愁。
說的最多的話是,我怕媽媽會生氣。
她告白的內(nèi)容是:“希望媽媽不要太嚴厲,不要總生氣,不要把我的課程安排的那么密,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和我相比……”
為了贏在起跑線上,她在完成課業(yè)的基礎上,還要上朗誦、奧數(shù)、書法、唱歌、跳舞、鋼琴等興趣班,一節(jié)課連著一節(jié)課,連喘口氣的時間也沒有。
一旦沒有考到100分,媽媽就會說,你不配做我的女兒。
她所做的一切努力,不是出于“自己喜歡”,而是為了討好媽媽。
因為在她的認知里,媽媽對她的愛,幾乎都是“有條件”的,媽媽用一切的行動在向女兒表達:“你只有按我的要求做,你只有考好,才配擁有我的愛和關注?!?/p>
無形中家長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成績高于生活的一切,甚至高過孩子本身。
心理學上,有一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強度與效率的關系呈一條倒U型曲線,過高或過低的成就動機,都會產(chǎn)生阻礙作用。
也就是說,要求孩子一定得100分,或者對孩子毫無要求,都不利于孩子最終考出一個好成績。
“努力,就會有進步”和“努力,要考100分”的壓力截然不同。當家長對分數(shù)越在乎,自身就會越焦慮。家長越焦慮,孩子壓力就會越大。
一旦孩子把過多的身體能量消耗到對考不好的恐懼上,更難以全身心投入學習,當分數(shù)呈直線下降,孩子就會陷入深深地自我懷疑之中,認定是自己不夠好,而喪失對學習的信心和熱情,甚至走向極端。
考不好的孩子,更需要愛
很多時候,在得知孩子考不好時,我們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qū),覺得自己急得捶胸頓足,而孩子依舊吊兒郎當。
這樣的認知一旦形成,父母們就會覺得,如果不嚴重打擊、狠狠懲罰,孩子就不知道嚴重性。于是用責罵和貶低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希望他能知恥而后勇。
可事實并非如此,當孩子考砸了,他們比我們心里更難過、更羞愧、更受打擊。
韓國紀錄片《差生》第一部《學習傷痕》中,韓國的孩子們說,當拿到成績單,看上面有個6(最低檔分數(shù)),立馬有種無解的絕望感。
讀高三的金興賢:“成績下降的感覺,看100部恐怖片可能會舒服一些?!?/p>
高二男生李振英說,4年級時,老師一邊拿著他的成績,一邊當著全班孩子的面,斜著眼嘲笑。
當時他已經(jīng)很難受了,老師還那樣笑,他感覺特別恥辱。
恐懼、絕望和無解是孩子考砸后的心境狀態(tài)。
在所有付出努力卻得不到好成績的時候,他們多希望能聽到一句“沒關系”,可周圍卻是無盡的嘲笑和貶低。
讀高二的吳詩河說:“老師總說,有些學生不管怎么努力都不開竅。每當聽到這樣的話,就有種努力著努力著,突然被潑了一盆冷水的感覺?!?/p>
甚至當他們想要找一處可以療傷的地方,而選擇回家??傻却麄兊膹膩聿皇且粋€溫暖的懷抱,而是無盡的怒火和打罵。
差生東熙說,每當考砸后,都緊張到不敢回家,在家門口徘徊半天。
拿到差評的成績單,盡管他已經(jīng)很受傷,很難受,還要打起精神寫反省書,為的是讓父母消氣。
還有一些父母會罵孩子“二百五”、“死腦筋”、“腦子蠢到家”……
這種惡語責備,激勵不了孩子奮發(fā)向上,只會向孩子灌輸更大的壓力,再次給予他們傷痕累累的心一記重創(chuàng)罷了。
還記得“兒子考了7分,爸爸放一車煙花慶祝”的新聞嗎?
這位爸爸說,孩子平時不太認真,考試經(jīng)常得0分,這次竟然考了7分,算是很大的進步。就想用放煙花的方式來鼓勵孩子。
果不其然,兒子之后的成績突飛猛進,一下子考了57分,而且學習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180度大轉(zhuǎn)變。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一個理論,叫抱持性環(huán)境。就是說,父母要給孩子建造一個充滿愛的、支撐性的、包容性的環(huán)境。
這并不代表,在孩子犯錯時,一味縱容他。而是不管孩子是犯錯,還是遇到挫折,都要讓他知道,父母愿意支持他,成為他的后盾。
孩子知道身后有一堵溫暖的墻,在面對前路未知的忐忑時,在面對失敗的沮喪時,才會有重建信心的勇氣,和突破自我的底氣。
身后有“靠山”的孩子,更有勇氣
不可否認,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的人生能夠足夠完美,上最好的學校,擁有一份最體面的工作,和一段最幸福的婚姻。
可正如導演北野武曾說的那樣:“孩子怎么可能都是優(yōu)秀的呢?跑不快的孩子就是跑不快。”
有很多孩子無論怎么努力,都顯得那么平凡和普通。他們是班里的中等生,是公司的普通員工,有著一個普通的家庭,過著柴米油鹽的日子,甚至這就是他的夢想:當一個普通人。
作家劉繼榮《坐在路邊鼓掌的人》一文中,講了一個女兒的小故事。
女兒在班上有個外號叫“二十三號女生”,因為每次考試,孩子都排名二十三。
起初他們覺得這外號刺耳,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動過很多腦筋。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孩子也蠻懂事,漫畫書不看了,鎖在抽屜里。剪紙班退出了,周末的懶覺放棄了,甚至在病床上,都堅持寫作業(yè),結果引發(fā)了肺炎,住了大半個月的院。
付出了這樣慘重的代價,可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是二十三名。
他們卻不甘心,又增加了營養(yǎng)、物質(zhì)激勵等,結果一說要考試,女兒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三十三名。
無奈之下,他們放棄這些“無用功”,接受女兒的平庸。
不想這個看起來很普通的女兒,卻因為“熱心助人、守信用、善良、幽默、樂觀好相處”而成為全班最受歡迎的人。
老師說,這是教學三十年,從未有過的情況,除了女兒自己,全班人都寫了她的名字。
當她開玩笑地對孩子說,你都快要成為英雄了。
孩子回道:“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只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平凡,是人生的常態(tài),可那個平凡的孩子依然擁有圓滿的人生。那個或許無論怎么努力都“考不好”的平凡的孩子,也應該被接納和認可。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允許孩子是普通人。唯有如此,孩子才能以平常心對待生活,才能逆風翻盤。
每一個孩子的人生軌跡都不是流水線上的“標準”,世界也正因為不同而變得精彩。
作為父母我們能把握的,就是在孩子失落的時候,抱抱他;在孩子迷茫的時候,鼓勵他;在孩子想要重新開始的時候,支持他。
誠如美國心理學家蘇珊·施蒂菲爾說的那樣:“如果我們想在生活艱難時幫助孩子應對壓力,恢復平靜,我們需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真誠地告訴孩子‘無論你正在經(jīng)歷什么,親愛的,我就要這里,陪你一起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p>
所以,面對那個考砸的孩子,收起你的責罵,好好抱抱他,讓他知道:你愛他,僅僅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不關成敗。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9774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62304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55407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94457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6007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