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元旦,我參加了洗心島(太原)(交互式)團體沙盤引導師認證培訓。
理論課后是小組實操,老師先示范,需要抽取6位同學參加。那一天我很幸運被抽到示范小組,與其他五位同學組成一組進行體驗。
其他學員圍在沙盤周邊,靜靜地觀察著記錄著老師的示范引導,體會著沙具呈現出的奇妙變化。
我當時設想構建一個一家三口到海邊娛樂休閑的主題場景。幾輪下來,我依次選擇了小圓桌、兩把椅子、小狗、沙灘樹、玩具車、爸爸看書、媽媽和孩子等沙具,整個體驗過程心情愉悅,感受頗多。
午餐時,我和幾位老師一起吃飯交流,期間我問身邊的一位老師說:您對我們上午的團體小組示范驗有什么感想嗎?
她略為遲疑后說:“你選的那個‘媽媽和孩子’的沙具是想表達什么意思呢”?
我說:“是媽媽帶著孩子去游泳嬉水啊?!?/p>
“可是,那個沙具分明是媽媽在打孩子屁股呀?”
“???不會吧?怎么會這樣?...”
她的話讓我感到意外吃驚,隨之而來的是我內心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地掙扎:
不該是這樣啊,我是愛孩子的,我愿意盡我所能給予孩子一切快樂。我怎么會讓孩子感到痛呢?
我希望是那位老師將沙具看錯了,但更多的是一種隱隱的擔憂,擔憂自己真的選擇了“打孩子”的沙具。
確切地說,我不是怕選錯沙具,而是怕小小的沙具折射出的內涵,或者說我自己無意識層面所呈現出的內容。
我返回教室的第一件事是直奔沙具架,我選的沙具就醒目地放在那里,我拿起它左看右看,仔細端詳,不得不承認,這個沙具呈現的確實是“媽媽在打孩子”。
當時我就呆在那里了,無數個“不可能”從心底里涌出,這個沙具本身的呈現和當時選它時的理解之間巨大的反差帶給我強烈的震撼。
這種震撼一直持續(xù)了很長時間,我不斷地覺察自己的養(yǎng)育理念、教育方法、培養(yǎng)思路。
我在想,我以“愛”為名義給予孩子的一切,真的是孩子所想要的嗎?我自以為帶給孩子的快樂、幸福,在孩子心里真實的感受是什么呢?會不會孩子感受到的恰恰是壓抑、痛苦?在一些問題上我是否存在主觀臆斷?我是不是發(fā)自內心地去尊重孩子了?
在自問自答中,我反思著自己十幾年從未懷疑過的教育方式,從反思中我進行著自我挖掘、自我感悟、自我提升。
很快,寒假要來了,家長群中大一的家長們熱切地期盼著離家求學的孩子們早日歸來,有的家長在調侃,我們即將開啟喜相逢、兩生厭、傷別離模式。而我,則盼望著自己以一個全新的姿態(tài)接納我的孩子。
這次體驗讓我深刻感受了(交互式)團體沙盤游戲的魅力,(交互式)團沙的重點在于沙游的過程中,個體在團體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
這種變化是主動的、發(fā)自內心的,因而會帶動認知發(fā)生轉變。
面對孩子時,我更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做法;我不再將自己的觀點反復加已推崇;對孩子晚睡晚起、玩電子游戲等“毛病”有了一定的接納。
當我這樣看待孩子時,我發(fā)現其實孩子還是有許多可圈可點處的,假期仍在堅持學習,每天都在堅持鍛煉,跟同伴在一起時會照顧同伴的感受,能毫無怨言地犧牲自己的娛樂時間為弟弟妹妹們補課,偶爾也幫著做家務……
當自己的認知發(fā)生變化時,周圍的一切都在發(fā)生變化,一切都更加和諧愉快。
最主要的,我想讓孩子快樂,孩子感受到了。
在返校前,他說,還是家里好,有媽媽真好,家里很溫馨……
我被孩子的話感動了。我只做了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收獲了孩子饋贈的深深眷戀。試想,倘若真是“兩相生厭”了,他哪會說家里溫馨?而家不就應該我們每個人的港灣嗎?
孩子還在成長,家長也需進步。
團沙輔導讓我們將無意識的內容整合到了意識層面。通過自己的雙手,用沙具構畫著無形的內在,無需言語,一切盡在手中。
一百句“家長你要如何去做”,不如一次自己的深切體會。相信團沙會給家長朋友帶來不一樣的感覺,會讓我們的未來變得越來越好。
感謝洗心島教育和拾月心理給予的成長機會,感謝這次團沙帶給我的收獲與反思。
作者:蔚建娥,洗心島教育特邀作者,來自山西太原。二級心理咨詢師,團體沙盤引導師,太原站第1期學員。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30900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3638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10955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2129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53689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