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現象,近期在咨詢中出現比較頻繁,探討亦比較深刻,這讓我感到需要梳理它的潛意識意義。將其文字化、言語化,以求將來獲得更多,更整全的理解。
我對所有心理現象的探討實際上都是試圖保持中立的;但是對追星現象,我目前的感覺偏積極。
因為明星在潛意識層面上,幫助我們這些心理咨詢師,承擔了一些療愈,或者起碼說陪伴的職能。
所以要來看一看。
一、自我的各種需要的投射
第一層,我認為目前看來,也是最重要的一層追星的潛意識意義,就是把自己(我就不用“自體”這樣的精分詞匯了)的各種需要投射到明星身上。與ta產生心理上的融合。如此一來,如果明星的需要得到了滿足,那么就如同我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一樣。
打個比方,我自己的成就欲受挫,我自己的學業(yè)或者事業(yè)非常艱辛,路途上布滿挫折。但是我看到那位明星,ta也面臨很多的挫折,但是ta不放棄,堅守夢想,百折不回。
于是我很自然地,就會對之產生敬佩。再如果——我的挫折很大,而現實環(huán)境中的支持和理解還很弱,那么我就會潛意識地把我對夢想的追求,堅持,不放棄和我喜愛的明星相融合。
我之路艱辛,彼之路可代(帶)我前行。
ta激勵著我,我激勵著ta。ta若不離自己的夢,我亦不棄自己的想。
從此ta帶著我前行;而我的應援,則可助其成功,實現其夢想。
這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在助我自己成功。
因為在心理層面上,我早已把自己的需要,如對夢想的追逐投射在ta身上,與之融合。
ta之成功,即我之成功。
ta能戰(zhàn)勝屈辱和誤解,抑或排山倒海一般的攻擊——則我亦不會輕言放棄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們把自己的成功欲,自我的表達欲,對待冰冷甚至有些惡毒世界的心理韌性,都投射在了明星身上。
有的時候,我發(fā)現,我們自己的路越艱辛,我們對明星的投射就越強。正如前文所說——吾路艱辛,則彼代(帶)我以行。
二、對原生家庭和父母的“去理想化”
很多人意識不到“去理想化”這層需要——但這是一個人重要的發(fā)展需要,這種需要通常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很強烈。
孩子在兒童期會認同,甚至理想化自己的父母,視其為自己的英雄。但父母最偉大,也是最難做的地方之一,就是既可以當英雄,亦允許自己淪為狗熊。
發(fā)展心理學,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們,青春期的孩子,很重要的一個發(fā)展性需要就是對自己的父母”去理想化”(de-idealization);并在自己的同齡人,和流行-非流行文化中找到自己新的英雄。
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上講,明星其實也是一種“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這個客體(明星)是我自己迷戀上的,某種意義上是我自己的“創(chuàng)造”;ta不是我的父母,父母我沒得挑,但明星我有得選——這里透露出強烈的自主性!
我的精神世界,我的愛,我的迷戀,我的理想化對象——我做主!不再勞煩您嘞!
所以我看到很多年齡偏大的來訪,尤其是我的美國來訪,會帶著鮮活的回憶在和我的session中,談起自己年少時追的明星。那些明星現在成了他們的一部分,你會發(fā)現這些成年人,整合了曾經明星身上的一些氣質,活成了自己今天的樣子。
我自己年少時喜歡約翰.列儂。我活脫脫看到, 自己今天努力建構的“心理治療之愛”(psychotherapeutic love)理論中,攜帶著列儂對一個大體和平,無有殺戮和殘忍的世界的期待。
而我也看到,一個青少年,甚至一個青年——尤其是擁有相對自戀型的父母,不允許自己從神壇上跌落下來的父母——擁有這種類型父母的青少年和青年,對偶像的崇拜,有段時間會尤其強烈。
道理很簡單——我的成長需要我建立起屬于我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如果您二位始終是主角,不肯下來;那么我就需要用更大的熱情去迷戀我自己創(chuàng)造的英雄(偶像/明星),來抗衡你們對我的精神操控。
所以追星,是一個人找尋獨屬于自己的身份認同(identity)的必經之路(可參考埃里克森的《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一書,孫名之翻譯);
也是一個從“父母的孩子”,到”獨立的自我”之間的中轉站,一個實驗基地。
父母若允許孩子實驗,孩子將整合自己的偶像,最終形成自己的身份認同;
父母若禁止孩子實驗,那么很遺憾,我看到在很多例子中,孩子會更加執(zhí)著、用力、迷狂地去追求,因為尋獲您二老之外的偶像,這是他們的發(fā)展性需要(develomemtal need)——此求可導不可禁也。
三、對于人生重要失去的哀悼,和替代性尋回
上面第二點,我談的,可能偏向于是青少年時代和成年早期的追星現象。
但在我的咨詢中,也有不少年齡不小的追星一族,在和他們的工作中,我也看到了一些重要的,關于追星的心理需要。
在這些三四十多歲的追星人士身上,我看到了他們,對于自己生命中所喪失掉的某些重要東西的哀悼,和一種象征性地,替代性的尋回。
一個例子:
我兒時想要當演員,或者從事演藝事業(yè),但是我的家人不允許,不支持。時過境遷,今日的我,工作穩(wěn)定,小有成就,早已忘掉了兒時的夢想。
但是我在《演員的誕生》等節(jié)目中,看到了一個年輕演員眼里的渴望和光芒,ta的那份真誠和執(zhí)著,不知怎樣就打動了我,讓我迷戀,讓我想要助其成功,實現ta的夢想。
為什么?
因為ta眼里的光,折射出我兒時那個未竟的夢。
在和我心理咨詢師的探討中,我找到了自己迷戀ta的意義,原來:
“每一個你曾經想成為卻沒能成為的你,都在時間的長河里,等著你的回望,并和他/她鄭重地說一聲:再見?!?/p>
這句話,是我在課堂上對自己學生說的。學生曾經問我:孫老師,為什么你老是說哀悼,人到底哪里有那么多可哀悼的東西?
于是我說了打引號的那段話。
我今日更想告訴你們,如果你們認真地,不急不躁地慢慢向內觀察,你會發(fā)現有很多的,曾經的你自己,在等著今日的你回望,和哀悼。
而且我可以明確負責任地告訴你:這種回望和哀悼,只會讓你更輕松地前行。
他們并不會羈絆你,他們只是需要和你彼此道一聲珍重:此去經年,別再輕易放棄自己想成為自己的那種人,自己想去的那個地方,不要再輕易毀損自己的夢。
四、結語:
所以我想感謝這些明星們,你們可能并不知道你們對于你們的粉絲,其心理、潛意識層面上的意義。
或許你們有些許覺察,這就很好。
但我依然感謝你們的存在。因為你們的存在,我的這些可愛而不屈的來訪者,才得以繼續(xù)投射自己的需要,哀悼自己的過往,完成始終沒有完成的,和原生家庭的“分離-個體化”。
所以作為一個心理學家,我想對明星們說:請你們珍惜自己粉絲的愛和迷戀,但也不需要感到壓力太大,因為終歸到底,誰都有自己的成長性需要。
我也想對追星的人們說:繼續(xù)追吧,人生需要偶像。只是在追的過程中回望一下自己,問一下自己想要什么,知曉一下自己愛的意義。
然后,不要放棄愛。因為經過這些對外的追尋,終有一天它會導向你自己。
你最應愛惜的,對你從未離棄的自己。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01150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937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9420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18843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6821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