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又極不簡單。
因為父親要給俄狄浦斯期的兒子(3-7歲)上這么一課:
教他,并以自己為模板向他展示——所謂的男子氣概,或者說陽剛之氣,也應有它柔軟、滋養(yǎng),以及保護性的一面。
之前,男孩會把這些關懷性的品質與母親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現(xiàn)在,他們會意識到爸爸和媽媽一樣,也可以疼愛和關懷自己——所以他們會發(fā)現(xiàn):情感和關切并非只是女性獨有的特質。
兒子若在爸爸身上持續(xù)性地看到對自己的愛,加上之前他就已經(jīng)認同了和爸爸兩人之間在身體構造上的相似性——如此一來,他們也就可以更加沒有矛盾地去愛自己的爸爸了。
所以你對孩子的愛,或將來,或近前,總會以某種形式回到你自己身上。
靠著這層愛的聯(lián)結,兒子就不必要斬斷自己身上那些“柔軟”的品質了,他可以一邊維系住這些品質,一邊仍然覺得自己是個“男人”,夠man.
因為在他的世界中,不必再把柔軟和愛,全然歸于母親——他可以在父親,這個男人身上也看到這個部分。
所以,父親作為一種調控緩沖的力量,可以防止兒子把自己身上本就有的的女性化特質看得過于非黑即白。
具備了這種認識的男孩,不會把所謂的女性氣質看得太僵太死,而會相信它是多樣的。
因此他們反過來,亦不會把“陽剛之氣”這個概念感知得那么非黑即白,而是會把它感知為一種復雜的,對父母雙方都有的,多方位混合性認同。
男孩子因此可以適時地承認和接納:自己與母親之間,曾經(jīng)0-3歲那個階段緊密聯(lián)結的逐漸失去。
與此同時,他也會意識到——自己新整合的男子氣概好像也并非那么脆弱易碎,它的內核是相當柔韌且安全的。
這樣長大成人的男孩,因為接納了更有流動性,更柔韌的陽剛之氣,所以這種陽剛,也就更為健康——它不那么排斥感情,它融匯著悲憫。
因為男孩不把男性和女性氣質看得截然不同,或者視為一個光譜的兩個極端,所以這個兒子可以跟母親:
1. 逐步地,而非驟然地分離;
2. 輕松地,而非創(chuàng)傷性地分離;
3. 部分地,而非整體地分離。
這是孩子和母親分離-個體化過程中,三個極端重要的要點!
我們說,如果一個兒子,可以同時整合媽媽和爸爸雙方的特質,并不需要認同一個,就必須被迫痛苦地放棄另一個,
那么長此以往這孩子就會體驗到自己是一個自主的個體,于是他和母親之間的分化就會更加自然,他和父親之間接下來的走近也就會更加放松,少了那種“不得不”的強迫。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71473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7140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48581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96332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72931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