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咨詢師,日常被問到的最高頻的問題大概就是“最近壓力太大,情緒不好,做事拖延,我該怎么辦”。
曾經我認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休息一下,放輕松,用一些方法調整情緒,恢復平靜;再進一步,可以看看眼下遇到了什么困難,想辦法解決它,壓力自然就化解了。
這個思路的確幫助解決了許多困擾,直到上海疫情爆發(fā)。我發(fā)現,自己在居家隔離的兩個多月期間,整個人一直處于一種“慢性壓力”的狀態(tài),被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不安籠罩。而即使我每天都在努力調節(jié)情緒、規(guī)劃生活,依然并沒有感到“變好”,依然不開心。
正在我為此而困惑之時,我讀到了這本書——《原來每個人都說自己壓力好大》。
說來有趣,一開始我差點因為書名太“雞湯”而錯過它;然而讀完之后,我迫不及待想要把它推薦給每一個人。
這本書的作者是神經科學專業(yè)背景,所以書中不乏一些“硬核”的神經科學原理,但是文風很通俗易懂,閱讀起來并不困難。最重要的是,這本書用一種科學而友善的方式,傳達著一個理念:不要將壓力視作我們的敵人,而要透過壓力,看到我們自己。
也就是說,這不僅僅是一本關于壓力、關于神經科學的書,更是一本關于認識自己的書。
這本書用三個章節(jié),回答了三個問題:如何培養(yǎng)動力、如何應對壓力,以及如何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書中詳細講述了它們的神經科學原理,也給出了許多具體而實際的建議。而我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書中的幾個顛覆常識,卻十分重要的點。
“如何進行自我管理,養(yǎng)成更好的習慣?”
當壓力來臨,這也許是我們在腦海中第一時間產生的問題。
面對壓力,尤其是隨之而來的焦慮、拖延、效率低下,我們往往下意識的一個反應就是,自己是否還不夠自律,效率還不夠高,習慣還不夠好。如果我更加自律、更加高效,似乎就可以處變不驚,井井有條地做好一切。
然而,在真正讓人逃避、拖延的問題面前,自律卻往往會失效,甚至越是精密的計劃,越容易完不成,進而帶來新一輪的挫敗感。
而閱讀了本書之后,你就會發(fā)現,自律其實是一個誘人的陷阱,是注定行不通的。
在自律的思路下,我們將注意力都放在“把事情做好”上,卻忽略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我為什么要這么做?
這也是我們生活中常常會陷入的誤區(qū)——我們埋頭于一件件具體的事情,卻忘了問問自己究竟愿不愿意,滿不滿意。我們自己才是行動的主體,而這個主體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一臺執(zhí)行任務的機器。
要讓我們這個主體行動起來,需要的不是壓制和管理,而是關心和激勵。越是困難的事情,就需要越多的動力;而過高的自我要求,反而會容易對自己失望,從而越發(fā)抵觸,喪失動力。
所以,下次再遇到壓力和挑戰(zhàn),先別急著制定計劃,先問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它對我的意義是什么?我想要達成怎樣的結果?
當我們面對一項任務,不是“不得不做”,而是“想做”時,自然就會拿出自己最好的狀態(tài)。
當我們提到逃避、拖延時,總是帶著強烈的貶義色彩:這是一個壞習慣,是不負責任、懶惰的表現。
而本書作者則從神經科學的原理出發(fā),告訴我們,不必因逃避拖延而自責,因為它不是懶惰,而是一種正常的動力狀態(tài)。
在我們的腦內,在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下,“嘗試”與“逃避”的battle時刻都在發(fā)生。作者根據兩種神經遞質的分泌狀態(tài),將動力劃分為四種類型:低空飛行、不想挑戰(zhàn)新事物的“惰性動力”、不得已而做某事的“逃避動力”、挑戰(zhàn)新事物的“主動接觸動力”與將挑戰(zhàn)變成持續(xù)學習的“學習動力”。
我們最容易拖延的,往往是那些必須要做,但自己卻不喜歡,或是還沒搞清楚自己喜不喜歡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動力水平就處在“逃避動力”的區(qū)間。在這種狀態(tài)下,糾結和遲疑并不是一種“錯誤”,而是正常的反應。
由此,我們也找到了破解拖延的方法:將逃避動力轉化為主動接觸動力與學習動力。而轉化的方式也是有些“反常識”的:調動起自己感性的一面。
而從神經科學的角度,這一切就不難理解了:要激發(fā)主動接觸的動力需要大量的多巴胺,而要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就要了解我們的內心究竟喜歡什么,會對什么感到鼓舞、振奮與快樂,這些都是感性的,是非理性的。
如何有意識地用自己的感受去培養(yǎng)動力,書中也提供了幾個方向:
創(chuàng)造心理安全狀態(tài)
第一,創(chuàng)造心理安全狀態(tài)。心理安全狀態(tài)是動力的前提,只有在安全狀態(tài)下,我們才不會去逃避。我們可以設定明確的目標來獲取掌控感,更要接納無知的狀態(tài),不因無知和不確定感到恐懼。
記錄、觀察自己的情感和直覺
第二,多去記錄、觀察自己的情感和直覺,了解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最容易熱血沸騰,容易好奇,喜歡什么,因為什么而感到滿足,反復體會、強化這種動力狀態(tài)。
培養(yǎng)積極情感
第三,有意識地培養(yǎng)積極情感。人天生具有“容易只看消極面”的特性,而積極的情感需要有意識地尋找與積累。改變“遇事先從自己身上挑毛病”的習慣,關注自己做得好、能做好的部分,會讓人更加喜歡上自己所做的事。
第三個想要介紹的,也是這本書最能安撫我自己焦慮情緒的部分:放空、發(fā)呆、心不在焉,這些“不務正業(yè)”的狀態(tài),卻是創(chuàng)造力的起點。
書中提到,我們人類的頭腦有三種模式:默認模式網絡、突顯網絡和中央執(zhí)行網絡。中央執(zhí)行網絡模式對應的是主動思考的狀態(tài),而在默認模式網絡模式下,我們的頭腦在漫無邊際地處理內部的信息,在發(fā)呆、放空、做白日夢。研究發(fā)現,創(chuàng)造力的起始腦區(qū)恰好就是默認模式網絡的中心,也就是說,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起點就在于默認模式網絡的開啟。
當我讀到這里時,除了學到了新知識,更油然升起了一種釋然的感覺:它撫平了我對“無所事事”的焦慮。隨后,一些記憶的碎片在腦海中浮現出來:當我在寫作中焦頭爛額、實在寫不下去的時候,我會下意識地站起來走動、做家務,甚至去沖澡,想讓自己冷靜下來,卻往往會在這些時候突然迸發(fā)出一些靈感?,F在想想,這也許就是默認模式網絡啟動的時刻。
作者在書中建議我們可以通過冥想等方式訓練自己進入無意識狀態(tài),但我想說,也許先不必刻意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而努力,找到你自己舒服的放空方式,洗熱水澡、做家務,或者就看著天空發(fā)呆,照顧自己的同時“順便”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力,豈不是更快樂:)
相信看到這里,你會發(fā)現,面對壓力,作者倡導的是一種有張有弛的內心節(jié)奏。而怎樣的節(jié)奏是最好的、最健康的?其實書中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而這恰恰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也是我最想要推薦給大家的地方:它并沒有提供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而是引導每位讀者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方法。怎么做并不重要,適合自己才最重要。
我們的許多焦慮都來自于對“不正確”的擔憂,擔心自己沒有做正確的事情,擔心自己偏離正軌。有時即使自己處于舒服的狀態(tài),也會感到不安:“別人也在這么做嗎?我現在這么舒服,是不是太不努力了?如果再努力一點,會不會更好?”
我自己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十分“不正常”的過程:當我坐下來寫作,即使我列好了框架,也無法阻止思維的跳躍,最后寫出的文章經常與最初的大綱相去甚遠。我一度為此感到十分不安,也曾因為擔心無法按原計劃交差而遲遲難以動筆。然而當我接受了這一點之后,就能夠以更從容的狀態(tài)來寫作,去捕捉那些靈光一現的時刻,用我自己的節(jié)奏,寫自己的文章。
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說的,“所謂正確的方法,可謂千人千法,學會獨立思考非常重要”。一個問題可能有正確的答案,但對每個具體的人來說,不存在正確答案,只存在合適的選擇;不存在完美,只存在真實。而真實,才是一切力量的根源。
希望每一個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用最適合你的方式面對生活中的壓力與挑戰(zhàn),活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34365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78586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2506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3221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75433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