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璇
原創(chuàng):智慧行學院(ID:wisdom-bank)
22歲的女孩拒養(yǎng)2歲的弟弟被父母告上法庭
最近看到一則,普法節(jié)目講述的故事。
雖然是編撰,但因為對故事有太多的共鳴,還是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熱議。
有一對父母,把22歲的女兒麗麗告上了法庭,原因是:拒養(yǎng)2歲的弟弟。
但竟然勝訴了!
據(jù)悉麗麗剛大學畢業(yè)。
因為父母都是靠低保生活,生了二胎之后經(jīng)濟更拮據(jù)。所以在上學期間的費用,都是靠麗麗自己勤工儉學賺錢,還有努力學習申請獎學金維持的。
本以為畢業(yè)了,可以找份工作好好過日子。
沒想到,爸媽卻把養(yǎng)育孩子的重擔扔給麗麗,要求她撫養(yǎng)2歲的弟弟。
麗麗無法接受,就和父母大吵了一架:"憑什么讓我養(yǎng)弟弟,你們就是告我我也不養(yǎng)"。
而父母真的就將女兒麗麗告上了法庭。
這讓麗麗感到很心寒,也很不解:父母明明沒有能力養(yǎng)育孩子,為什么還要把孩子生下來?
這件事很快就上了微博熱搜,網(wǎng)友都很同情麗麗的遭遇。
雖然法理上,成年兄姐有扶養(yǎng)未成年弟妹的義務(wù)。(對,就是扶養(yǎng),不是撫養(yǎng)。)
但一想到才剛剛22歲的女孩,本是該自由奔跑追逐夢想、創(chuàng)造無限可能的年紀,就要一直背負原生家庭帶來的重重大山,真是讓人心疼。
不得不說,擁有不負責任的父母,對于孩子來說,這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吸血,更是精神的重壓。
她打工6年存下20萬被父母拿去給弟弟買房
前陣子,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熱傳的視頻。
一個25歲的女孩,在街頭失聲痛哭。
因為她打工6年,辛辛苦苦存下的20萬。在沒有被提前告知的情況下,全部被父母拿去幫弟弟買房。
據(jù)了解,女孩高中畢業(yè)后,家人就讓她去打工,月薪不過五千。因為比較節(jié)儉和獨立,才好不容易存下20萬,本打算自己開店,卻被父母另做他用。
且不論這個視頻的真實度,這種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見,所以很快視頻就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熱議,有的人譴責女孩的父母,有的人認為錢可以再賺,就當報答父母的恩情。
但筆者認為,不管怎么說,女兒從來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拿來貼補兒子的不作為。
誰也不知道,一次在街頭痛哭的背后,女孩到底隱藏了多少的委屈。
但可以說,不被父母重視的痛,是對孩子最大的刺傷!
上個月,在廣東茂名,就有個引發(fā)熱議的事件。
17歲的女孩小閑在婚禮前一天,到當?shù)貗D聯(lián)舉報了父母。
原因是:逼婚。
小閑說,父母不讓她繼續(xù)上學,非要她嫁給同村22歲的男人。
但兩個人,僅僅只見過6次。
據(jù)悉,在當?shù)匾矝]有早婚的習慣。但小閑的父母,為什么要逼婚17歲的女兒呢?
從依依的采訪中,我們似乎聽出了媽媽急于嫁出女兒的真相——
“從小我就是被打罵長大的,很羨慕弟弟”。“因為我的出生,媽媽一直被指指點點”。……
答案就是,因為不是兒子,作為女孩就是原罪。
17歲的小閑初中畢業(yè)后,就到工廠打工了。
因為嘗過沒有文化的苦,她想回家繼續(xù)上學。但落下太多功課,只考上一所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
但父母卻不愿意,在女兒身上投資太多。于是就忙活著給她尋一門親事,結(jié)果引出了這一場鬧劇。
故事到最后,慶幸的是,小閑還能繼續(xù)讀書。
但沒有被報道出來的大多數(shù),又有多少女孩,能擁有這樣的幸運呢?
正如網(wǎng)上一句熱評所寫的:
窮,從來不是生孩子的原罪。但生而不養(yǎng),養(yǎng)而不教,就是父母最大的惡。
不亂生孩子是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能力做盡職的父母,那就不要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受苦。
不亂生孩子,是成年人該有的自覺。
因為無論男孩女孩,遇到不負責任的父母,都同樣是一場災(zāi)難。
之前有一部,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何以為家》。
生活在黎巴嫩難民區(qū)的小男孩贊恩,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家里沒有一張床,所以一家十口人,只能橫七豎八的睡在地板上。
對于父母來說,生活就是不斷的生孩子:
因為生男孩,稍微能跑能跳,就可以出去打工貼補家用。
生女孩等到來了例假,就可以找人嫁了,換來錢。
贊恩12歲的時候,就開始做童工,瘦小的身材,需要去送貨、拉煤氣罐。
還要帶著弟弟妹妹一起賣果汁、毒品來補貼家用。
慢慢的,受到附近難民孩子的影響,他學會了偷竊、抽煙、喝酒、打架。
但讓贊恩走入犯罪深淵的是——
父母為減輕家里負擔,把年僅11歲的妹妹薩哈,嫁給房東做妻子,聘禮是幾只母雞。幾個月后,他就聽到可憐的妹妹流產(chǎn)而死的消息。
憤怒之下,他拿起刀就刺向蹂躪妹妹的房東。
因為故意傷害罪,被判5年。
在監(jiān)獄的日子,偶然機會,贊恩從電視節(jié)目中看到,有關(guān)青少年的求助熱線。
于是贊恩撥打了電話求助媒體和律師,他告訴法官:“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p>
在場的大人,聽到他的訟詞,都沉默了:
我希望大人們能聽一聽我的話,我希望那些無力照顧孩子的人,不要再生了,生下來也不過是另一個我。
我的記憶中只有皮鞭,鐵鏈,水管的毆打,謾罵。
人生就像狗屎,比我的鞋還臟。
想到作家晚情說過一句話:“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guān)系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p>
中國父母,總是念叨著“養(yǎng)兒防老”。
殊不知,恩養(yǎng)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
只有你用心照顧我長大,我才會認真陪伴你到老。
如何跳出原生家庭的桎梏?
記得在《有毒的父母》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很多人即使數(shù)十年不和自己父母聯(lián)系,甚至自己的父母早已離世,他們的行為依然會被原生家庭影響。
贊恩的遭遇,就是一個最殘酷的例子。
如果我們不幸深陷于原生家庭的泥潭,又該如何跳出桎梏呢?
心理學家布萊恩·利托索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有三個自我:
第一個,是父母基因決定的自我;第二個,是環(huán)境文化影響下的自我;第三個,是由我們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標、自我價值定位的自我。
最后一個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為此,我們能做的是——
一、自我覺察,重塑自我
遇事,多做反思總結(jié)。覺察負面情緒和不良信念背后的真相,通過一些心理技巧如走“時間線”、“自我環(huán)”等,做一個梳理,重塑自己的性格和心態(tài)。 二、內(nèi)化父母形象,以新姿態(tài)經(jīng)營家庭關(guān)系
試著用“共情”,挖掘“內(nèi)在冰山”等心理工具,去看到最真實的父母,看到父母的童年。
在接納中,和父母和解,和自己和解。
三、理性分辨對錯,勇敢把握人生的主動權(quán)
清晰父母也是不完美的。
所以在面對選擇的時候,保持理性。可以借助一些心理學工具如“理解層次”、“平衡輪圈”等,幫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
雖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過去,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xiàn)在和未來。
就像上述故事中17歲的小閑,她就是勇敢的對“不合理的父母”說不,牢牢的捉住人生的主動權(quán)。
唯有如此,我們才未來可期。
最后,愿你得遇一場深度且有品質(zhì)的愛。
因為愛,是一切的治愈,最好的治愈。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50527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51712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6765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38346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4029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