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他放學以后,每一分每一秒,我都要算計好了。
你能想到這是一個媽媽在安排9歲孩子的生活嗎?
電視劇《好好說話》里,毛毛因忍受不了媽媽對自己的謾罵和指責,跑到電視臺要求媽媽參加節(jié)目,并當眾向自己道歉。
經過主持人楊光與毛毛私下談心,和毛毛父母現(xiàn)場交流才知道毛毛的心結,來自媽媽的控制欲。
毛毛說媽媽常常打擊他,說不上進給她丟人了。還控制他的時間,讓他喘不過氣來。
毛毛媽媽卻說自己很委屈,從兒子1歲起她就辭職當了全職媽媽。
她每天輔導作業(yè)、陪毛毛練琴、上線上的英語口語課。
周末,她也安排了很多課外班:鋼琴、英語、圍棋、書法和奧數。
但當毛毛做數學題提出很多奇怪的想法時,她很崩潰。
但媽媽總說要耐心一點,好好跟毛毛溝通,但每次毛毛都很失望。
最后,楊光的話點醒了毛毛媽媽,爸爸也表示自己做錯了,要好好陪伴毛毛。
現(xiàn)實中,很多父母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影子。
當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天性發(fā)生沖突時,他們選擇給孩子標準答案,用自己的經驗避免孩子走彎路。
所以,他們聽到不同的聲音時,都會打親情牌或者強行讓孩子回心轉意。
白巖松說:“總是告訴孩子標準答案,是最失敗的教育?!?/p>
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父母不需要時刻挑出瑕疵。
給予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孩子才能真正聽話。
你是我的影子,殺傷力有多大?
微博里,有一個博主說從去年開始養(yǎng)螞蟻。逛螞蟻貼吧時,她發(fā)現(xiàn)有很多養(yǎng)螞蟻的中學生。
其中有一個孩子從小就喜歡螞蟻,但父母非要她學畫畫,還經常在別人面前炫耀。
媽媽說養(yǎng)螞蟻是歪門邪道,讓她把螞蟻扔掉。
這次因為期末考試沒考好,媽媽真的把螞蟻扔了,還踩爛了保溫箱。
父母說:我就是要扼殺你的興趣怎么了?
生活中,這種父母真的令人窒息。
他們采用“影子式育兒”方式,通過讓孩子做絕對正確的事情來實現(xiàn)自己的優(yōu)越感。
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哪有什么標準答案,小腦袋里那些奇思妙想、看似不靠譜的想法才最珍貴。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內窗效應”。
也就是父母希望安排和規(guī)劃孩子的每一步,恨不得一鍵定制一個完美孩子。
他們希望優(yōu)點都能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對孩子進行強勢教育。
有人說:中國式親子關系,最大的奢侈莫過于“愛好自由”。
但面對這種“為你好”的愛,孩子有苦難言,只能偷偷地堅持自己的愛好。
正因為父母忽略了孩子獨特的個性,所以在孩子與自己認知出現(xiàn)偏差時,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剝奪了孩子選擇的自由,以此彌補自己的人生缺憾。
這無疑是用最窒息的愛釋放出最大的殺傷力,而成為父母影子的孩子要么忍,要么叛逆。
不被限制的孩子,活出自己的色彩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月神》里,祖孫三代一起去月亮上掃星星。
第一次登上月亮的小男孩很好奇,而爺爺和爸爸從挑選工具到清掃方法一直爭論不休。
其實,從小男孩應該怎么戴帽子的時候,爺爺和爸爸就產生了分歧。
而當一顆巨大的隕石落在月亮上時,爺爺和爸爸的掃帚都未能敲碎這顆大星星。
只見小男孩找到了一把錘子,這顆大星星瞬間變成無數小星星,場面極為壯觀。
在之后的清掃中,爺爺和爸爸沒再強求小男孩,小男孩選了一個小耙子開心地干著活。
孩子在成長中通常需要父母的引導,才不至于走歪。但是,只有允許孩子嘗試走出一條路,才能讓他們真正地長大。
萬維鋼說: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
同樣,作為父母,我們有自己的打算,孩子也另有打算。
很多時候,我們要讓孩子去探索,用他們的童真去看待世界,過上不一樣的人生。
在寧波,三年級女生王沐易從小就很喜歡攀巖,至今已經練習了快4年。
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在廣西陽朔完成了國內高難度野外攀巖線路“中國攀”。
9歲的她成為中國完成5.14A難度線路的最年輕選手,也是中國第六位完成此難度野外攀巖線路的女性選手。
王沐易的優(yōu)秀與她的父母有很大關系,他們選擇愛好沒有只顧自己的面子,而是從孩子的興趣出發(fā)。
就像網上曾流傳著孩子的興趣鄙視鏈,這其實是父母焦慮傳遞鏈。
不焦慮的父母肯突破固有的思維,不讓孩子囿于“天井”而是飛向廣闊天空、自由生長,給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無條件地支持,也賦予孩子前進的動力,讓孩子勇敢邁出全新的第一步。
這樣,不被父母限制的孩子才能發(fā)揮自己的潛力,活出自己的色彩。
明智的父母“對你好”,而不是“為你好”
尹建莉說: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其放任不管,而是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權。
教育好孩子,不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控制孩子,而是做到“對你好”。
如何做到“對你好”?明智的父母這樣做。
1. 學會傾聽,給予尊重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上高二的索耶在媽媽的要求下開始學習西班牙語,因為媽媽覺得自己沒有熟練掌握這門語言。
但是索耶每天晚上除了要應付西班牙語作業(yè),還要做其他5門功課的作業(yè),經常機械地完成作業(yè),理解卻每況愈下。
到后來,他感覺疲憊不堪,漸漸地對學校和生活的態(tài)度都缺少熱情。
就這樣過了兩周,媽媽感覺到不對勁,于是和爸爸一起跟索耶商量可以放棄西班牙語。
索耶與指導顧問和西班牙語老師都做了溝通,最終他放棄了那門課。
現(xiàn)在,他每晚做3個小時的作業(yè)仍然很吃力,但情況好多了。
爸爸媽媽決定讓他從喜歡的科學、歷史、英語和攝影等學科中汲取更多的東西,而不愿看他被西班牙語壓垮,以致犧牲這些功課。
正如蔡康永所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么?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huán)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p>
無論我們多么希望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也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選擇。
沒有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但是他畢竟不是我們的影子,不能替我們彌補遺憾。
所以,父母最好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給他說話的機會,等孩子說完了再做決定。
2. 有智慧地放手
白巖松講過自己的教育心得,對于孩子的興趣愛好,他和妻子從來不會刻意去干涉。
但是,他們選擇有智慧地放手而不是撒手。
兒子喜歡看金庸小說,他沒有制止,而是引導兒子愛上閱讀;兒子喜歡足球,他半夜和兒子一起看比賽,結果兒子在高中時成為足球主播,還舉辦了“草根足球賽”;兒子喜歡搖滾樂,他要求兒子每天翻譯一首搖滾樂,無形中提升了外語能力。
兒子上大學的專業(yè)是很冷門的蒙古學,他依然尊重兒子,相信兒子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通常,我們強迫孩子喜歡自己期望的興趣,孩子會反感。任由孩子放棄有天賦的興趣,孩子長大會后悔。所以,有智慧地放手,才是明智之舉。
如果孩子在某個愛好上有天賦,也有濃厚的興趣,那可以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支持。
如果孩子不感興趣,經常應付、心不在焉,那不管你再怎么苦口婆心也沒有意義,不如先暫時放手。
父母只有觀察孩子,用正確的言行影響和引導孩子,孩子才會做出相對理性的選擇。
3. 允許試錯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只餓貓放在一個釘著木條的箱子里,箱子連著一個腳踏板,箱門外放了幾條魚。一開始餓貓四處亂竄,始終沒有找到出口吃到魚。后來它偶然碰到腳踏板,箱門被打開,于是逃出箱子吃到了魚。
接著,桑代克多次把餓貓關在箱子里,最后,它一進入箱中就能找到出口。
桑代克認為它能順利逃脫,是因為不斷地嘗試。
在孩子的興趣上,我們也可以給孩子試錯的機會,讓他們在選擇中找到最優(yōu)解。
雷軍說過一句話:有機會一定要試一試,其實試錯的成本并不高,而錯過的成本非常高。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試錯,父母要允許孩子有試錯成本,幫助孩子從中找到真正喜歡的是什么,最擅長什么。
很多父母給孩子選擇興趣會與升學、就業(yè)掛鉤,不考慮孩子本身的條件和意愿。
我們可以讓孩子接觸多種類型的興趣,在不斷嘗試中給他科學的建議,讓他找到愿意為之付出努力的興趣。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短片《我的影子朋友》,很有感觸。
男孩小星騎著馬在馬術場里奔跑,但是畫面一轉,就聽見媽媽的嘮叨:你不是很喜歡騎馬嗎?
這時,失落的小星突然發(fā)現(xiàn)墻上的影子做著各種動作,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后來,爸爸鼓勵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時他又一次看到了拿著畫筆和調色盤的影子。
然而一邊叫著:小畢加索,我們開始吧。一邊教小星:不能用顏料筆畫,要用鉛筆打底;要這樣拿鉛筆;畫宇宙是這個顏色嗎?星辰大海??!大海是藍色!
……
在小星看來,為什么宇宙不是金黃色、紫紅色、白色、亮著光的五顏六色?
爸爸媽媽卻說宇宙里沒有光,是黑色的,只有黑色就不像兒童畫了。
晚上,小星再次看到了影子,影子畫出了五顏六色的宇宙。
小星也打開媽媽的化妝包,用口紅在窗戶上和墻上畫了很多畫。
第二天早上,媽媽對小星說:他們犧牲了很多讓小星學這學那,小星的朋友什么都會,再不學就沒有機會了,就照著媽媽的做。
房間里,小星對影子大吼。影子卻消失了,小星哭著喊影子回來。
看到這一幕爸爸媽媽,終于決定不再限制小星的想象力,讓他自由創(chuàng)作。
擁有令人羨慕的特長,是父母期望的,并不是孩子想要的未來。
有人說:父母為孩子人生做好99分的規(guī)劃時,孩子就只剩下1分的發(fā)揮空間。
相反,當父母能給予孩子99%的空間,那么孩子的未來就有無限的可能。
學會傾聽,有智慧地放手,讓孩子試錯,我們才能看到一個真正聽話的孩子。
最后,愿孩子的興趣被父母看見,活出自己的人生。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56268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47954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07551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6237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233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