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樣講?這樣講是為了什么?
作為心理咨詢師,在講課之前一定要先想明白這兩個問題。而且后面這句話更重要。無論講什么,第一要務是讓聽眾心動,這樣TA才愿意聽下去,從而達到講課的目的。設置好了目標,那么通往目標的途徑就任憑咨詢師個人的發(fā)揮了。
用李老師的話來說,講課時嘩眾取寵是必不可少的,而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完全可行的。總之,能把聽眾從瞌睡,神游,或者手機屏幕中喚醒才是硬道理。
如果讓我來講《家庭教育是誰的責任》,我想順著如下思路來講,看看是不是能夠打動我的聽眾。
我們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是母親的責任還是父親的責任呢?
絕大多數人會說是夫妻雙方的責任。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說這個回答是有問題的,這說明夫妻兩個都不負責任,因為全就意味著無。
舉個例子。一個小區(qū)里出現了盜竊案。我們問一個警察:“有沒有犯罪嫌疑人?”警察回答,“沒有犯罪嫌疑人?!?/p>
再問另一個警察,警察說,“有犯罪嫌疑人。所有的人都是犯罪嫌疑人?!边@就是全代表著無。
如果不好理解,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例子。比如參加一次考試,老師說,“我們不劃重點”。另外一個老師說,“我們劃重點,所有學過的都是重點?!彼袃热荻际侵攸c和沒有重點是一回事。
所以在這里,我們可以這樣下一個結論,當孩子的教育是夫妻倆人的責任時,說明父母兩個人都不負責任。說到這里,我期待我的聽眾不打瞌睡了,也不玩手機了,開始注意我的“胡說八道”(請自行百度原義)了。
我認為對于孩子的教育百分之百是母親的責任,和父親一毛錢的關系都沒有。(伏筆,伏筆,伏筆)
看一個孩子怎么樣要看他的母親,只需要看到母親,就能夠見到孩子。這是看和見的關系,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橫向和縱向的關系。有人看到樹葉動,就知道風。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同樣的,通過一個孩子也可以見到TA的母親。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張母親給孩子喂奶的照片。我想分別從動力學和行為主義角度來進行解釋。
不必再重復母乳喂養(yǎng)的價值比如提供抗體和營養(yǎng)等等,我們從動力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是在和乳房互動,和媽媽互動,和外界互動。孩子和乳房的關系,代表著一切。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圖片中媽媽在喂奶,孩子邊吃邊玩,和媽媽有接觸撫摸,最重要的是有眼神的接觸。眼神的互動,代表著心在互動。
盡管看不到媽媽的臉,但我們能想象到媽媽的表情,溫柔地關注著孩子。
那么孩子看到了什么?心理學說嬰兒在看到媽媽眼睛的時候,TA看到了未來的自己。
TA會建立一種信念:“看,我多厲害!有吃的,有玩的,還有人關注著我。”這種信念會內化到孩子心中,支撐著TA過好每一天。
現實中,很多媽媽都給孩子母乳,但是不是能喂奶的同時和孩子互動呢?調查發(fā)現,大概有40%的媽媽是在忙別的事情,刷手機電視劇,沒有和孩子眼神上的交流。
如果一個母親喂奶都做不到一心一意,本身就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怎么來要求她的孩子長大后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呢?這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地方。
從動力學角度來看,一個母親的共情能力對嬰兒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孩子哭了,母親能夠及時反應,喂奶,換尿布,抱抱,嬰兒就能建立健康的自戀和安全感。
一個孩子一出生,TA的媽媽怎么對待他,他就會變成被對待的樣子。媽媽對我好,我就變成一個好孩子;如果對我不好,我就變成一個壞孩子。
嬰兒大概在9周的時候就會模仿,先內化,再外化,和媽媽形成一個良性互動。這種底層代碼就被寫在成長的歷史上。
這種互動是怎么形成的呢?關鍵還是對視。相看兩不厭。網上有很多“彼此對視三分鐘”,還有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和分手22年的情人彼此凝視的視頻,也可以和家人一起試一試,很多人會對視到心潮起伏,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對視會傳遞太多的內容。一個被母親凝視的孩子,他會看到母親的眼中有他。對一個嬰兒來說,我不知道你是誰,我也不知道我是誰,但當我們四目相對的時候,我們兩個同在。這個存在感,會在以后的人際關系中成為基石和底層代碼。
相反如果缺乏這種存在感,那種被忽視的孩子,在成年后內心也是空空如野,感受不到外部世界。TA會怎么辦呢?
TA會努力地刷存在感,證明自己的存在,可能表現出來和社會、倫理、生理、心理相違背的行為,比如熱衷某些極限運動,傷害別人,甚至自殺,以實現對自己的控制,吸引別人的注意。這些是從動力學角度來進行的解釋。
我們說遺傳和童年經歷塑造了一個成年人。既然已經知道媽媽的重要性,我們再來看看不同類型的媽媽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在生活里有三種典型的媽媽,100分的媽媽,60分的媽媽,0分的媽媽。
那么哪一種媽媽能把孩子養(yǎng)育好呢?
舉個例子,孩子趁媽媽不注意爬上了陡坡。孩子上去了,卻不敢下來了,就開始叫“媽媽”。
我們可以聯想一下為什么孩子遇到危險不叫爸爸,叫媽媽呢?包括我們大人遇到可怕的事情,也會脫口而出,“哎呀,媽呀”。一般很少有人喊,“哎呀,爸呀”。我們說這是一種防御機制,退行。當一個人害怕的時候會啟動保護機制,心理退行,退回到小嬰兒時期。那么在嬰兒時期,在哪里安全呢?當然是在媽媽的懷抱里。
這個時候三種媽媽出現了,100分的媽媽,60分的媽媽,0分的媽媽。
那么100分的媽媽會怎么做呢?100分的媽媽非常驚恐地跑過來,大喊著,“怎么啦,怎么啦,”然后一把孩子抱下來了。
可是你想一下孩子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爬到高處,媽媽不由分說就把TA抱下來了,這是替代。替代又叫剝奪。
為什么不能替代,不能剝奪呢?因為心理的成長注定是在挫折之中進行的,如果把替代了孩子的體驗,就相當于把孩子成長需要遭受的挫折給他剝奪掉了。
我們說斷奶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痛苦的經歷。正是因為媽媽看到孩子可以吃輔食了,才斷了奶。正因為斷奶,才會品嘗各種美食,才會成長。
所以心理沒有斷奶的孩子,即使長大之后,也會出現很多替代性行為,比如,抽煙,嘴里含著筆,或者不停的嘮叨,這都是口唇吮吸的需要。當然這是從動力學角度來看100分的媽媽。
那么零分的媽媽會怎么做呢?她會打出一套組合拳,先指責,再諷刺,最后打擊:“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要上去,不要上去,你偏不聽!”指責對孩子的影響可能不是太大,因為我們打小也是被指責長大的。
接下來呢?零分媽媽會進行諷刺?!跋虏粊砹税桑肯虏粊砹税桑?!”
最后是打擊,“你平時那些本事呢?你不是很能嗎?”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完全被打擊沒了。
我們再來看看60分的媽媽是怎么做的。她一看孩子挺安全,只是害怕。就不急不慌地走過來,把手遞給孩子支撐,這時孩子的腿不抖了,媽媽笑嘻嘻地說,“你這個熊孩子,這么高,你怎么爬上來的呢?”
這句話里面暗含著鼓勵,是帶有贊美的。孩子跟媽媽學說了一遍自己爬的過程,然后扶著媽媽的手下來了。媽媽剛一轉身,孩子發(fā)現也沒那么可怕,又自己爬上去,然后再自己爬下來。
看完這三種媽媽的不同表現,不言而喻60分的媽媽會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我們說這三種媽媽的區(qū)別主要在哪里呢?
最重要的區(qū)別在于媽媽是否擁有穩(wěn)定的情緒。就怕狗一陣貓一陣,媽媽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就更談不上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情緒。
橫向來看,情緒主要來自于認知,一個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擾,而是被對事件的看法所困擾。
縱向來看,情緒是失控了的欲望。一個媽媽怎么就會情緒不穩(wěn)定呢?媽媽的不穩(wěn)定情緒是怎么來的呢?
前面我已經講了太多關于媽媽的責任。下面該輪到爸爸出場了。那么爸爸的作用是什么呢?難道是擺設嗎?
我們說爸爸只需要做好兩件事。第一件事,好好掙錢,好好養(yǎng)家,經濟是家庭幸福的基礎。所以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沒有一毛錢的關系,而是有若干毛錢的關系。(文有點長了,不知道還記得這個點不)
第二要務,好好地愛孩子的媽媽。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才能愛孩子,孩子才會愛家,愛爸爸媽媽。這個家的愛就會循環(huán)流動起來,帶來超越挫折的力量。
在咨詢中能夠看到,如果相愛的夫妻孩子很少出問題,或者即使有問題也容易解決。那些問題嚴重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糟糕的家庭關系,甚至彼此厭棄。
愛不是一種情感,而是一種行動。
愛是實實在在地付出,說愛你一萬年,不如做飯拖地板。
既然看到這里了,我很想問一句,我有打動你么?
如果有,那自然是極好的。
但如果我還沒有成功,請再給我一點時間,我現在還走在跟李老師搬磚的路上,別跑遠了,等我哈!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47938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80881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137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3865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2900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