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今夕何夕
9月16日,一個名字在微博熱搜掀起了軒然大波:黃鴻升。
這位年僅36歲的臺灣藝人,因為洗澡滑倒,撞到頭部,突發(fā)心梗。
因獨居家中,直到去世后才被人發(fā)現。
心梗、獨居,簡單又虐心的幾個字,戳中了許多人緊繃的神經。
同為黃鴻升的好友,從陳妍希到李榮浩,聽聞消息后也驚詫良久。
摯友楊丞琳更是在微博發(fā)長文祭奠:
印象中,黃鴻升是個非常優(yōu)秀的藝人。
曾是《娛樂百分百》的主持人,出演過《終極一班》《霹靂MIT》《東方茱麗葉》;
發(fā)過唱片,開過演唱會。
尤其是他唱的《地球上最后一首歌》,其中一句歌詞家喻戶曉:“靈魂的重量是二十一克。”
這樣一位有才華而且努力的藝人,卻溘然長逝,令人唏噓不已。
不禁設想,如果出事的時候,有人在身邊,結局是不是另外一種模樣?
只可惜,世上從來沒有“如果”二字。
還記得前幾天的熱搜嗎?
凌晨2點,阿嬌摔倒在洗手間,送去急癥室縫了66針。
要不是及時向朋友求救,后果不堪設想。
曾看過一個數據,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超過2億,獨居成年人口超過7700萬。
黃鴻升的去世,戳中了獨居人士的軟肋,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獨居意外,無時不刻在發(fā)生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提問:
長期一個人獨居是什么體驗?
網友們羅列許多,不一而足,但觀點卻驚人的一致:獨居意外,遠比幸??鞓范嗟枚唷?/p>
@Kicki:一直加班,從不好好吃飯,所以夏天到的時候,基本每天晚上都會因為左邊身體的劇烈抽搐疼醒。
@六六:獨居時有一段時間日夜顛倒,但白天修樓又很吵,睡眠不足,渾渾噩噩地像飄著,最后醒了莫名地心慌。
@一只逍遙的鬼:深夜頭疼得翻來滾去,屋子里安靜的可怕,似乎能幫助減輕痛苦的只有手機,熟練地在APP上點好藥,等著外賣騎士送來。
……
翻看網友的留言,我想起了閨蜜小囡。
她曾發(fā)過一條朋友圈:
“如果我有一天死在了廉租房里,可能除了來催房租的房東,沒人會知道吧?”
看完,五味雜陳。
其實,小囡曾遇到過急性事件。而她,一個人獨居。
那天,她從床上坐起,可能是起得太猛,眼前一抹黑,渾身冒冷汗,一直打哆嗦,手腳也不聽使喚。
幸好,那時候她還有點意識。
倒在地上的她,顫抖著撥打了120,然后費盡全力把門打開,把手機錢包和醫(yī)??ùнM衣服里;
被救護車拉到醫(yī)院,把醫(yī)??ê湾X包給了護士,請她幫自己掛號繳費。
之后,她就暈過去了,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恢復意識。
事后,她才知道是因為腦出血,幸好搶救及時。
才24歲,差點兒被腦出血這種急性病險些要了命。
后來談起這事,她還心有余悸:“如果是急性的,沒來得及撥120,那我可能就死在出租屋里了吧?!?/p>
我為她感到慶幸。
當下,獨居人群,日益龐大;獨居隱患,日益彰顯。
日本有一個名詞,叫“孤獨死”:
是指那些在其他人不知曉的情況下孤獨離開世界,尸體一段時間后被人發(fā)現的獨居者。
從2016年開始,日本每年的孤獨死人數就已經超過了4萬,預計到2025年會超過10萬。
因此,他們還有專門的孤獨死清潔工。
在尸體運走之后,他們負責清理死者生前留下來的所有痕跡。
而最讓這些清潔工動容的,不是那些尸體腐爛留下的痕跡,而是屋子里的照片和信息。
他們會有保存好家人照片:
而最讓人難過的是:照片里那么多的人,可能連一個來處理后事的人都沒有……
你看,這可能就是最極致的孤獨吧?連死亡都被人徹底遺忘。
獨居的人,都在渴望一份陪伴
豆瓣上,有個“孤寡人士中老年送醫(yī)收尸互助”小組。
里面的組員,大多都是獨居的年輕人。
所謂“中老年”,更多像是一種自嘲。
小組里有一個活動,獨居人士可以相互組隊,每天晨起和睡前電話溝通,確認健康情況:
如果發(fā)生意外事件,對方會幫你聯系緊急聯系人。
很諷刺,也很現實。
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今年5月23日,重慶大渡口,8旬獨居老人因故被困11樓外通風井露臺上。
好在,消防人員及時趕到現場,利用軟梯將老人救回。
原來,老人平日與貓相伴,感情深厚,見貓被困,心急之下翻窗去營救,不料自己被困。
再往前的3月26日,黑龍江綏濱,一獨居老太報警稱:“我有秘密告訴你們,最近總有人敲我家門?!?/p>
警方將信將疑,上門調查。
最終,老太承認因一個人在家寂寞,想找人聊天便報了假警。
……
作家劉亮程說:“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人這一生,太苦太難。就連把日子揉碎,都帶著一絲悲涼。
但在我們心底,還是渴望能有一個人陪著自己。
不為別的。
只希望有人能在“我”感冒發(fā)燒的時候,遞上一片藥,倒一杯溫熱的水。
只希望有人能在“我”低血糖或摔倒時,趕緊將“我”扶起。
又或者“我”睡了一個下午醒來的時候,在“我”身邊一起看黃昏和晚霞。
獨居的人,內心更渴望一份關切。
這世上,沒有人想孤獨終老,死后無人知曉。
獨居不易,千萬給自己留條后路
在抖音上看過一則視頻。
一位84歲獨居老人,每天都會在無風無雨時在門口坐上一會兒。
突然,老人家的門,一整天未開。
鄰居放心不下,找來梯子,爬墻查看,直到確認老人安然無恙。
瞬息萬變的世界里,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老鄭是我十幾年的老朋友。她有短暫的婚史,沒有孩子沒有親人,一直獨居。
前段時間,老鄭搬了新家,住在雅江綠洲小區(qū),12樓。
她打電話讓我過去看看新房,我一口應承下來。
老朋友見面,自然熱絡寒暄;參觀完房子,老鄭取出一把房門鑰匙遞給我:
“放一把鑰匙在你那里,以防萬一?!?/p>
她語氣一派輕松,我卻聽出一絲沉重。
后來有天,老鄭打電話約我拿備用鑰匙。
見了面才知道,老鄭的包在路上被搶走了,房門鑰匙也跟著丟了。
老鄭拿著備用鑰匙配了一把鑰匙。
前天晚上,我在客廳看電視,忽然手機響了,是老鄭。
我馬上接起,結果電話就斷了,撥打過去無人接聽……
想想,她一人獨居,又有心臟病,我打了一個激靈,趕到她家。
敲門沒人應。
我趕緊用備用鑰匙打開門,只見老鄭歪倒在地,手里還握著幾粒藥丸。
我手忙腳亂地撥打120,將老鄭送到醫(yī)院;好在搶救及時,老鄭逃過一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生活是一場充滿懸念的超長連續(xù)劇。
你不知道哪一集里,會出現劇情逆轉,讓你遭遇傷害與侵襲;
你也不會知道在哪個章節(jié)里,會被推入絕境。
既然它充滿未知,我們不能放松警惕。
獨居的人,無論何時,都要給自己留一條后路。
看過一篇寫給獨居人士的建議:
(1)地上鋪有防滑墊,尤其在浴室和廚房。
浴室可能是整個家里最容易出意外的地方,所以浴缸內外最好都配備防滑墊、防滑條,墻壁安裝墻壁扶手。
(2)保持室內整潔干燥,避免在陽臺上堆放雜物。
室內不用的東西,及時收納到柜子里,東西不要堆在地上影響進出。
在洗完澡后,養(yǎng)成先用花灑把地面的泡沫沖干凈的習慣,減少意外發(fā)生的幾率。
家里有條件,最好浴室做干濕分離;沒有條件的話,也最好選用厚重一點的浴簾隔水和干腳石。
(3)臥室、客廳的墻壁上有地燈;給浴室換一個足夠亮度的燈,能看清眼前的一切。
獨居不易,也折射出人生的一角:
如果可以,誰不想和家人相守在一起?
但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互相照料,彼此相依。
現實有太多無奈,讓人別無選擇。
別無選擇,或許更告訴我們:
人生實苦。
你苦苦跋涉,抵達遠方,終將懂得,普天之下,唯有一紙情長。
歲月易逝。
你更該小心翼翼地生活,抽出更多的時間,去關心遠方的人。
共勉。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87087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8627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6101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788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483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