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起什么樣的作用
在很多時候,比如說在青少年的治療中,家庭治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青少年的治療其實不是家庭治療,但是父母的合作與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曾經有一個高中的孩子,有比較明顯的一些強迫癥狀,學校感覺到很憂慮,建議來做心理咨詢。
后來發(fā)現(xiàn)孩子的癥狀很快減輕和好轉了,這里面最有助力的因素,其實是孩子媽媽對孩子的強迫癥狀有了新的理解。
這個孩子的強迫癥狀是強迫洗手,在學校和在家都會出現(xiàn)。在家強迫洗手可能一進洗手間要花半個小時,媽媽的做法是,在20分鐘的時候開始在外面掐表,不斷提醒怎么還不出來。
媽媽希望用這樣的方式減少孩子強迫洗手的行為。
心理咨詢的老師告訴他的家長,強迫癥的背后是焦慮,孩子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洗手的行為,很可能是他生活中的壓力導致他的一些情緒上的不安和焦慮,沒有別的辦法疏解,當媽媽在外面掐表的時候,孩子會更焦慮。
所以這個媽媽知道了,希望孩子的癥狀減少,最重要的是要減少他的壓力和焦慮。
媽媽在這樣的知識之下就調整了自己的做法,整個家庭的壓力都有所變化了。
所以,父母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提升的時候,是對孩子心理癥狀的緩解有著很強的效果的。
缺乏心理健康素養(yǎng)的影響
今天來看父母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有很多的問題,比如前一段時間一個朋友對一件事很苦悶,他說他的鄰居每天都打孩子,每天都可以聽到孩子持續(xù)幾十分鐘的慘呼慘叫和大哭。
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們很多人是很難受。這個朋友就想,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讓這個孩子不挨打。 嘗試報警后,警察認為沒打出個傷來,也不好管。 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未來的情緒穩(wěn)定性,自我價值感,對他人的信任等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良的影響。這確實是很痛苦的情緒,但并不一定同時帶有身體上嚴重的虐待傷。
所以心理傷害方面的評估,應該是我們未來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落地時要重視的。 像這樣的例子,需要幫助的并不僅僅是孩子。比如說像美國,發(fā)現(xiàn)兒童受到這樣的情感虐待,可以要求家長改,如果不改,可以將孩子安置到其他不受傷害的地方。
事實上這樣的安置對孩子后續(xù)的發(fā)展也是有弊病的,對家庭功能的維護起不到好的作用,所以在很多時候家長也是需要幫助的。
關于打孩子,這是一個標志性的問題。 很多心理健康的工作者認為,打孩子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這些年仍然的在各種地方會聽到有人說,我小時候也是被打大的,今天不還挺好的,甚至包括有一些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人或專家也會這樣去表達。
首先,從個案去做推論,是一個不科學的方式。類似的,并非每一個吸煙的人都患上了癌癥,所以推論出吸煙沒有傷害,這是不科學的。所以我們不能從一個個案去做一個否定整個原理的推論。
如果用體罰之類的方式去懲罰孩子,包括罵他、罰掉孩子的一些零花錢、拔掉他一些玩的時間等等都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我們很難說,罵孩子就比打孩子好一些,傷害都是有程度之別的,如果罵得非常貶低人格,對孩子內心的傷害可能是毀滅性的。 那么懲罰會有哪些害處?
第一,懲罰可能會產生攻擊行為和其他情緒的副作用,一個人受到懲罰往往情緒會更加負面,他會生氣,會有很多郁悶的情緒。 當孩子還沒長大的時候,爸爸打兒子,當孩子體力增長之后,兒子打爸爸,還有一些孩子被懲罰之后會去打別人的孩子。
第二,懲罰會導致逃避和回避。
懲罰還有一種負面的結果,就是孩子看到這個人就躲,看到這個人就跑,那么他的親子關系實際上就變得更遠了。 所有的教育,所有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有一個非常核心的影響因素是關系。如果我們治療關系很好,再加上安慰劑作用,患者求助者基本上已經好了2/3,還有1/3是受他本人和治療的因素影響。
當父母去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跟孩子親子關系是很好的,甚至有時候父母的一些態(tài)度不用說出來,孩子已經明白了,而且愿意朝那個方向去努力。
但是當親子關系不良的時候,你特別有道理的建議,孩子會為了讓你生氣和挫敗而反著做。所以親子關系的變量其實是決定教育效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當我們打孩子的時候,當孩子對我們產生恐懼和逃避的時候,親子關系就疏遠了,甚至被破壞了。
第三是使用者得到了負強化導致濫用。
為什么打孩子的這種行為一直都沒有停止,因為父母覺得自己是有責任和有權威的教育者,覺得自己應該去管控孩子。而孩子都不聽的時候,父母會有一種失控無助的感覺。為了讓自己重新獲得控制感,就會用武力上的優(yōu)勢去強迫孩子,給孩子帶來一些沖擊。
人生非常矛盾或者說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是,很多時候你愛的表達并不必定帶來愛的回應,但是你攻擊性的表達基本上都會帶來攻擊性的回應。 在使用暴力懲罰的時候,家長其實是獲得控制感的,所以他會有一種好的感覺,如果當時孩子的淘氣行為被壓制了,他會感覺到這似乎是有效的,不打不聽話,因此會繼續(xù)使用這樣的行為。 其實這樣的行為是用的一種迫不及待的、隨手抓來的方式以滿足自己的控制感,對孩子的長遠發(fā)展是有害的。
第四,會導致模仿學習。
在家里挨打出來打人的情況,這就是模仿學習,孩子會更多學會用武力去制服別人。
第五,懲罰沒有指出期望的行為方向。
我們當希望一個孩子能夠變得更好的時候,并不是要他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而是讓他能夠做出更多好的行為。可是如果我們只是懲罰他,并沒有告訴他怎樣做是好行為,懲罰就是無效的。
好行為是需要教,需要示范,需要引導的,有時候甚至是需要分解動作去練習的。
第六,懲罰可能只是暫時壓制了行為。
你力量很強的時候出現(xiàn)在他面前,這個行為暫時收起來了,轉身走開,行為又出現(xiàn)了。
最后一點,懲罰減少了內疚。
有一些案例里孩子越打越皮,其實就是孩子會有一個內心的天平,如果做錯了事情,他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是當他受了一頓懲罰之后,他覺得自己已經付完了該付出的代價,這事兒平了。接下來又可以新開一局,接下來該怎么做怎么做。
我們養(yǎng)育孩子,是希望他內心有著優(yōu)良的品質,是真的尊重別人,不是為了假裝什么而禮貌。
他之所以不去做那些不良的行為,比如說去打別人罵別人或者是侵占別的東西,不是因為他害怕懲罰,而是因為他內心是有良心和道德的概念,如果他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他內心是有內疚的,會使他覺得很不舒服,認為不應該這樣做,所以打掉內疚之心的懲罰,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壞結果。
我剛才講到有些人會根據(jù)自己挨過打,覺得現(xiàn)在自己還算健康,就認為打孩子沒問題。
當然我們沒有人說打孩子100%會出問題,但還要提醒說有些人覺得自己挨過打現(xiàn)在很健康可能是錯覺。這種錯覺可能在于當你以前挨過打,現(xiàn)在也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在養(yǎng)育中缺乏一些積極的教育方式。
比如怎么樣跟孩子講道理,怎么樣四兩撥千斤地引導孩子等這樣的技能,所以我希望家長和教育者能夠成為一個更尊重現(xiàn)實,通過全面的觀察現(xiàn)實,然后來建構自己的理論的人,也就是更像一個科學家愿意打開眼睛去看與自己的假設不完全一致的現(xiàn)象,然后全面地根據(jù)這些現(xiàn)象去修改自己的理論。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49877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86982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65590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429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7597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