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熱搜讓少女的心揪成一團:
難以想象女孩經(jīng)歷了多大的心理掙扎!
這樣的故事其實離我們并不遠,每個人都曾經(jīng)遭遇過誤解和質(zhì)疑。小學時我被班主任當眾責罵,拉到國旗下面罰站,原因是我上課說話。但實際情況是因為后座男生扯我的辮子,我才被迫轉(zhuǎn)身反抗的。被罰的40分鐘感覺經(jīng)歷了一個世紀,那種恥辱感至今難忘。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當眾被誤解和打擊”個人帶來的不僅是委屈,還有羞恥感。而羞恥感會慢慢內(nèi)化為一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影響成年后的人格和人際關(guān)系。
今天,我們分享一篇發(fā)表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的文章,來深入探討“羞恥感”的影響和相應(yīng)的自我修復(fù)方式。
作者:艾美杉
01、什么是羞愧感?
羞恥感 (shame) 常常會與愧疚感(guilt) 混淆,但實際上,它們感完全不同。當一個人對他人造成了傷害時,會因為良心不安而感到愧疚;但羞恥感的前提卻不是對別人造成了傷害。
羞愧感是什么?它是一種比較復(fù)雜的情緒感受,總是伴隨著痛苦的經(jīng)歷,首先,它來自于身體,情緒,甚至精神上所遭受的傷害,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公開的還是私下的。
這種傷害的來源,可以是對身體的欺凌、言語上的侮辱、批評與輕視,甚至來源于不被覺察的被排擠。
不僅如此,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真正打開羞愧感開關(guān)的,是旁觀者的反應(yīng)。
當一個人被傷害之后,如果旁觀者通過言語和行為,控訴受害者夸大事實、否定傷害的發(fā)生,則會讓受害者進一步產(chǎn)生自我懷疑。甚至有一些旁觀者會責怪受害者是“活該”的——即“受害者有罪論”,也是造成羞愧感的源頭之一。
羞愧感不一定要來源于重大的社會事件,實際上它發(fā)生在我們生活的一件件小事中:
你也許被朋友開了不合時宜的玩笑,卻被”和事佬”們勸你“大家都是朋友,何必那么小氣”;你也許曾經(jīng)在班級上被同學奚落和排擠,回家向父母傾訴,卻等來一句“為什么別人不欺負那誰誰,只欺負你”。
在這些情景下,我們也許就會開始產(chǎn)生羞愧感:我怎么會那么開不起玩笑?我為什么總是被欺負?原因一定在我自己身上。
02、羞恥感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影響?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總是體驗到這種羞愧感,這會對我們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長此以往,我們會產(chǎn)生一種信念:問題出在我身上。
這種信念背后其實是對自己失去了信任:因為我有問題,所以我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受和行為。
例如,生活中每次受到傷害時,我們會出現(xiàn)這些想法:“也許是我想多了。”“可能TA并不是那個意思。”“我怎么那么敏感?”“盡管TA傷害了我,但大家眼中TA確實是個好人?!薄拔也荒芸偸羌m結(jié)這些小事?!?/p>
但我們?yōu)楹尾贿@樣想呢?“TA說的話太傷人了?!薄癟A太刻薄了?!薄癟A完全不尊重我?!薄?/p>
這些想法,才能夠幫助我們設(shè)置一個保護自己的邊界。
很典型的例子,當戀愛中遇到渣男(or 渣女)時,也許有人會問你:“你為什么要和這種人做朋友/談戀愛呢?”
這本身是一個具有啟發(fā)的問題,但對于極度缺乏自我信任的人來說,這種問題會變成“我到底怎么回事,要把自己陷入這種境地?”
一些心理咨詢師談到,很多來訪者即使向咨詢師求助時,也總是會描述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問題,認為自己“有病”,但卻很少提到他們所遭受的傷害與侵犯。
總的來說,他們在自己的內(nèi)心創(chuàng)造了一個假想旁觀者,在他們遭受傷害時,這個旁觀者會否定、無效化一切他們真正的感受和情緒。
因為羞恥感讓你對自己失去了信任,也會否定自己的感受和判斷。
一旦他們開始否定自己的感受,就會開始從自己身上尋找各種原因,比如將發(fā)生的事歸結(jié)于自己不夠努力,過于消極,缺乏能力等等。
03、如何從這種羞愧感中治愈?
當一個人開始自我治愈,他們需要重新開始相信自己的感受與經(jīng)歷,同時對不斷否定自己的假想旁觀者說“不”。
然而長期的自我否定會削弱一個人內(nèi)心自我保護的能力。因此,我們首先需要為自己設(shè)置一個健康的邊界,從來自外界的傷害保護自己。
那么,該如何做到呢?
1.重視并認可自己的感受
你的朋友在組織聚會時,不僅邀請了你,還邀請了傷害過你的前任。明明不想去,聚會的主人卻說:“看在我的面子上,去吧”,你會做何選擇呢?
有時,我們被要求讓渡時間、精力,甚至犧牲一些個人感受,哪怕我們知道這種犧牲會傷害到自己。而當你真的受邀去了聚會感到難受時,自我否定會加劇羞愧感。你可能會認為,你在聚會中所遭受的消極情緒,都是因為自己心態(tài)不好造成的,是自己過于計較、從悲痛中走不出去,緊緊咬著這件事不放開。
這時,請停止對于自己負面感受的指責,“當一個人否定、指責自己由于傷害造成的情緒感受時,羞愧感也會由此而生。”
肯定并擁抱你的感受吧,它是你心里的陰晴表,將最真實地告訴你當下的環(huán)境是否適合你。
2.面對外界的攻擊,勇敢說“不”
外界的攻擊不僅指我們可以感知到的、具體的行為,生活中還有更多傷害來自看似不易察覺的細節(jié)。
微歧視(microaggression)形容施加在少數(shù)群體上,來自社會環(huán)境中的輕蔑、忽視和排擠。微歧視,無論有意或是無意的,都向少數(shù)群體傳達了來自社會的敵意、貶低和不認同。
然而廣泛來講,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jīng)歷過這種來自“微歧視”行為的傷害:被排擠的外地人,不敢穿漂亮裙子的胖女孩,在別人家的孩子面前抬不起頭來、“不夠優(yōu)秀”的自己。
這種細微行為帶來的傷害,卻往往不被大家承認,導致遭受傷害的人不敢開口。
因此,我們需要設(shè)定一條邊界,承認自己的感受,勇敢地指認他們行為的不對之處——“你這樣說,對我的感受造成了傷害?!睂⑦@些說出口需要勇氣,但卻是我們超越自我否認重要的第一步。
3.面對朋友的說教,同樣可以說"不"
在我們經(jīng)歷侵犯后,最需要的是有人可以接納我們真實的感受。
朋友出于善意,常常會給我們很多安慰和建議。過多的建議,有時也會變成我們的負擔。我們面對建議不僅會有“表達感激”的負擔,同時還會壓抑情緒。這將導致我們真正的困境與傷害不能被看到。
在這時,我們可以嘗試著拒絕他人的說教:“我不想聽這些大道理了?!苯⒑侠淼倪吔缫彩潜Wo自己、消除羞愧感的方式之一。
除了建議,我們也需要來自他人的傾聽和支持。如果他們完全沒能照顧到你的感受,甚至讓你雪上加霜,那么你完全可以對著他們說“不,我不需要你告訴我這些”。
4.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目光
最后,把這些在內(nèi)心對你指指點點的假想旁觀者,趕出你的內(nèi)心世界。
你并沒有做錯什么,告訴自己:對你造成傷害的行為才是需要被糾正的,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但沒人有權(quán)力否認、打擊你的感受。
將假象旁觀者趕出,掌握自己內(nèi)心的主動權(quán)。
寫在最后
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最負面的情緒既不是鋪天蓋地的悲傷,也不是難以遏制的怒火,而是羞恥感。
太經(jīng)常有人告訴我們“你應(yīng)該反思反思自己啊”、“為什么只有你這樣呢”、“難道不是你自己的原因嗎”... ... 一旦事情出了問題,仿佛就是我們造成的。
今天少女想跟你說,雖然你不完美,但卻十分美好。我們沒有外人指責得那么不堪,也不用總是依據(jù)他人的標準對自己進行評判。
擁抱自己,擁抱自己的真實感受,對那些傷害自己、可能傷害自己的人勇敢說不。相信你會打敗羞恥感。
原文: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is-psychology-making-us-sick/201905/setting-healthy-boundaries-key-healing-shame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00540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953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459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298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970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