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形:旅游看到一處風景,突然就感覺以前好像來過這個地方。
走在路上,一抬手,忽然想起自己也曾在類似的地方做過同樣的動作。
但是,無論你怎么想,也記不起來是在哪里經(jīng)歷過這些事情。
這種“似曾相識”(Déjà Vu,既視感)的體驗往往讓我們覺得非常神奇,但其實它并不罕見。
據(jù)調(diào)查,60%-80%的人都有過這種未卜先知的感覺。
也有不少人確信自己經(jīng)歷過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能預測之后的發(fā)展。
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學習與動機心理學》雜志的一篇文章中,Brown教授認為似曾相識感,主要來源于“隱藏記憶“(implicit memory)。
有時候人們可能被動地看到某一個場景而沒有主動記憶下來,或者是童年的記憶被遺忘了,
當后來遇到相似的事物時,如果相似度較高,就會喚醒隱藏的記憶。
這個理論在2018年的實驗中得到進一步驗證。
在《心理科學》雜志的一篇文章中,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Cleary教授就曾用一系列有趣的實驗告訴人們:
當你來到似曾相識的場景,以為這種熟悉的感覺能幫你預測未來,但可能還不如瞎猜準確。
她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shù)構(gòu)造了兩組場景。
她先讓測試者去觀看一組由木板搭建的場景(圖A和圖C),并操縱虛擬的小人在地圖里面探索;
隔了一段時間(等他們自然遺忘后),再讓同一批測試者去看由草塊構(gòu)成的圖B和圖D。
兩組地圖構(gòu)成雖然相似但并不相同,然而很多測試者在看到草塊地圖時,紛紛表示他們好像在哪見過這個場景。
接下來,Cleary讓測試者再一次操縱虛擬的小人,在新的草塊地圖中探索。
當他們走到草塊地圖的最后一個拐角處時,Cleary問他們:這個地方,要左拐還是右拐?
相信自己來過的人自信地給出了答案,但可惜的是,他們的準確率不比50%高出多少。
也就是說:他們預測的結(jié)果,實際上就跟隨機猜測一樣不可靠。
Cleary教授認為,人們之所以產(chǎn)生似曾相識的體驗,并不是因為他們真的來過這里,可能只是之前看到過類似的場景。
由于大腦喜歡尋找模式,很容易將相類似的東西聯(lián)系起來。
也有調(diào)查顯示,經(jīng)常外出旅游的人,更容易產(chǎn)生這種似曾相識的體驗。
可能是因為他們看到更多不一樣的場景,供他們聯(lián)想的“素材”也就更多了。
對于似曾相識,我本人更喜歡的是另一種可能——“分裂感知“(split perception)。
這個理論認為,當你感覺好像見過這個人時,其實有可能你真的遇見過Ta。
第一次可能只是用余光掃視,本人也沒有意識到,但大腦已經(jīng)偷偷將見到的信息存儲起來形成記憶;
當?shù)诙慰吹酵瑯右粋€人時,大腦馬上“回憶”起第一次的觀看記憶,讓人產(chǎn)生一種“我好像見過你”的實感。
是不是很有一種“我在看見你之前,就已經(jīng)與你相遇”的浪漫情懷。
這種感覺的發(fā)生和消失,往往都很突然。
就像是日常平淡人生的一個小插曲,或是一個讓人懷疑這個世界是否真實的小游戲。
下一次,如果再出現(xiàn)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時,不妨停下來,花一點時間回憶一下那個被我們隱藏在角落的記憶。
一個互動
你有過這種似曾相識的時刻嗎?留言區(qū)和我們分享一下吧~
References:
[1]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mental-health/what-causes-deja-vu#what-it-is
[2]https://www.health.com/mind-body/deja-vu-causes
[3]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mental-health/what-causes-deja-vu#causes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62416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83195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24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9977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38060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