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時沖動,我并不想事情搞成現(xiàn)在這樣!”
“你為什么不能好好說話?每天吵架你就開心了?”
“明明那次我可以發(fā)揮全部的實力,就是太緊張搞砸了?!?/p>
“如果那時候不把事情做得那么絕,現(xiàn)在也許我們都能好過點?!?/p>
從上面這些獨白中不難發(fā)現(xiàn),生活中我們都會有被情緒支配的時刻,突如其來的情緒導致我們容易暴躁、容易沖動、容易失誤、容易后悔...
如果說我們的生活是畫板,那么情緒就是畫板上色彩各異的顏料,它裝點著我們的生活。
但有時候,也會將我們的生活搞得一團亂。
你有沒有思考過,其實在你的情緒里,或許藏著最真實的自己。
在心理學領域中有一個分支,叫做情緒心理學。
情緒與認知不同,它與每個個體的切身需要和主觀態(tài)度緊密聯(lián)系著。從這種聯(lián)系中可以發(fā)現(xiàn)情緒的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內在狀態(tài)或體驗,另一種外顯表情。
盡管情緒是我們的組成部分,但大多數(shù)人對它并不了解,甚至畏懼。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可能會因為一些小事莫名其妙地大發(fā)雷霆,等到事后火氣消掉,自己也搞不清楚當初為什么會做出那樣不可思議的舉動。
在許多經(jīng)常暴怒的人中,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對一些小事經(jīng)常性的怒氣,背后其實往往是來自于對自身的無力感。
這種無力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童年時期需要得到的情緒價值沒有被父母提供,你可以想象一下這個場景:
你的父母在你小時候對你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不過你在童年時期比較貪玩,也因此耽誤了學習的部分,父母慢慢也接受了你的天性。但突然有一天你想要好好學習,你也確實付諸行動,并獲得了好成績。你興奮不已,第一時間想要和父母分享,想要讓他們開心、獲得他們的肯定。不過他們并沒有因為你取得好成績而高興,反而不相信地對你加以懷疑,認為你就是作弊、耍小手段得到的成績。你拼命向他們解釋你這段時間學習的努力,他們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直到你不得不相信,你在他們心目中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差生,永遠也得不到肯定、只能被貶低的無能者。
這樣的父母并不少見,有時候刻板印象會擾亂我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看法??上У氖?,許多孩子在這個時候默默接受了父母對自己的貶低,認同了父母對自己的情緒投射,逐漸喪失了自我的信心。
這種無力感在面對生活的挫折后往往會繼續(xù)加深,把一切不順利指向自己的無用。長此以往,長期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當他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很容易感覺到受挫,便會在情緒的支配下形成對他人的沖動性行為。
但我們感覺到的這種無力此時正是我們心理的一部分,憤怒只不過是它表面的掩飾。
如果你不愿意直面這種無力感,及時處理這種無力感,那么你的情緒會繼續(xù)發(fā)酵,憤怒感也會繼續(xù)循環(huán)發(fā)生下去,自身的掙扎和痛苦也會繼續(xù)下去。
情緒其實極其容易歪解我們的行為,但所有的情緒只不過是自我內心的提醒,它在一遍遍地提醒我們:
面對我吧!面對我吧!
正因如此,我們在感受到情緒對我們的支配時,應該及時直面它,從中找尋真實的自我!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15309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68779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412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253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37998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