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人,仿佛是天生的樂天派,從不擔心焦慮,做什么都成竹在胸。也有一些人,永遠身處悲觀恐懼,生活像走在鋼絲上如履薄冰。樂觀和悲觀,是性格造成的嗎?
今天的雜貨鋪,教你用簡單的方法,逃離悲觀主義的魔咒。
從小的時候開始,我的母親就總是習慣在很多事情上往嚴重的方面想,按她的話說叫“做好最壞的打算”。但在我看來,很多時候她就是悲觀而已。這種思維方式我雖然抵觸,但當我意識到的時候,自己也已經受其影響很深了。
我總是為很多事情焦慮,常常想到一連串的后果,在情緒低落的時候這樣的思路讓我越陷越深。請問我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我要怎樣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才能既不盲目自信,又不讓自己陷入悲觀?
感謝你對巖心的信任和傾訴,希望今天的回信可以幫助你更深層次地看清樂觀和悲觀思維的本質,調節(jié)焦慮心理,成為一只樂觀自信的小企鵝呀~
巖心首先注意到,企鵝認為自己容易沉溺于負面思維,繼而引發(fā)焦慮,可能是童年期受到媽媽的影響。這個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心理防御機制論解釋,弗洛伊德認為人在遭遇焦慮、心理沖突或挫折時存在一種自我防御機制,這種機制會促使人采取一些非理性的、歪曲顯示的方式應對這些矛盾。
巖心理解企鵝內心希望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也希望你相信,這種情況并非不可逆轉,只要了解悲觀背后的秘密,采取適當的自我暗示與調節(jié),糾結和焦慮自然也迎刃而解。
首先,樂觀和悲觀兩種思維,并不像人們認為的那么“兩極分化”。在塞利格曼的理論中,樂觀和悲觀更多是在于對于負面問題的歸因不同,并不涉及到人格或更高層面的區(qū)別。
他認為:
樂觀的人會把消極事件或體驗歸因于外部的、暫時的和特殊的因素;
而悲觀的人則把消極事件或體驗歸因于內部的、穩(wěn)定的和普遍的因素。
我們不妨套用一個現實例子進一步理解這些概念,假設你廢寢忘食,認真準備一場考試,最后成績卻不如天天熬夜開黑的舍友,樂觀的人會想,可能是這次恰好老師出題比較偏(外部因素),或者自己是不是沒有把握重點(特殊因素),舍友不過是這次走運(暫時因素),只要吸取經驗繼續(xù)努力,成績突飛猛進不是問題。相反悲觀的人會覺得是自己智商太低,不適合學習(內部因素),無論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穩(wěn)定因素),繼而想到自己未來沒有希望,以至于陷入焦慮和迷茫。
塞利格曼歸因理論
用通俗的話說,面臨消極事件時,樂觀的人會認為這無非是概率誘發(fā)的偶然性事件,這次倒點兒霉,下次肯定否極泰來;而悲觀的人則很容易“借題發(fā)揮”,認為這一次不順利,下一次也絕不可能有所改觀。與此同時,當悲觀主義者面對積極體驗,卻更容易將其歸因于一些暫時性的非自身因素,忽略自己付出的努力。
一旦思維陷入這種怪圈,由此帶來的便是一系列惡性循壞:例如“無力回天”的不可控感,即不再相信能夠通過主觀意愿和個人努力扭轉事情的發(fā)展;或是對自己的能力質疑從而產生自卑,將注意力從解決問題轉移到一味地怨天尤人......弗洛伊德指出,長期采取這種思維方式,極易繼發(fā)焦慮,成為心理疾病如抑郁等的誘因。
回顧你的問題,你的顧慮在于自己容易悲觀地看待問題。如果在分析原因時,將其全部歸咎于母親的教育(外界因素),自己雖然想改變,但潛意識里思維方式已經被深刻影響了(穩(wěn)定因素),就正中悲觀主義者思考的圈套。相反,承認這是大家普遍存在的問題(外部因素),自己的思維意識獨立于母親存在,并非不可改變,只是現階段還并未針對問題歸因進行過系統(tǒng)練習(暫時因素),從這種角度看,是不是問題變得更容易解決了呢?
第二,巖心還想分享來自個體心理學流派的一種思維方式,即阿德勒所謂“分離課題”的思維方式。相較于關注如何處理悲觀思維帶來的不良情緒,不妨從根源入手,避免悲觀的產生。例如,當一件事情的發(fā)展與預期不符的時候,不妨進行如下判斷:
這件事是否是我的課題?我是否可以通過自身的積極行動解決問題?如果是,我應該如何做才能撥亂反正?如果不是,那么就不必過分悲觀、質疑或自責。悲觀主義的誕生,很可能由于沒有正確地認識問題,認為一切失敗都源于自己的無能。
巖心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如果傷心難過時尚可理性思考,可以進行上述的“課題判斷”輔助分析,面對分內的課題集中全力解決,而與自己無關的問題絕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問責自己。一旦感到情緒支配過于強烈,已經無法理性思考,就要立刻止損,不要在非冷靜期強迫自己思考并得到結果,這時的判斷往往容易偏激,導致只能看見不利的一面。避免在非冷靜期思考,是從源頭入手避免陷入悲觀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第三,或許很多人都支持自信可以抵消悲觀的觀點,你在信中也希望“既不盲目自信,也不陷入悲觀”。關于自信的認識是多方面的,其中與悲觀聯系最密切的點在于對于自己能否處理當前事件以及類似事件的評估。
這種評估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對于能力的長期培養(yǎng),畢竟自信來自于長久的勤懇積累而不僅是天分過人;二是,當沒有頭緒或遭遇瓶頸時,大方放自己一馬,告訴自己:這些只是暫時的,休息調整一下再來,就能柳暗花明。積極的暗示對于成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堅信“我可以完成”,也要記得對自己說一句:“雖然這次沒有做好,但不妨礙我下次做得更好呀~”
最后,巖心還想說,任何生物對于負面刺激的反應都會比正面的事件更強,負面事件的發(fā)酵反復敲響警鐘,有利于生物規(guī)避類似的傷害重復發(fā)生。
“遇到一件傷心的事情,五件快樂的事情都不能抵消”的觀點,在心理學和生物進化學理論中都得到了印證。所以巖心希望企鵝寬心的是,遇事容易悲觀這并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學會處理悲觀,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我們都有責任和能力直面先天的恐懼,勇往直前,擁抱樂觀和自信。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96774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11921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9465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4379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80141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