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97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片无码视频不卡

歸因以及偏差: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作者:Rita 2020-11-23 17:09:33 心理百科

大家好,今天是我,喜歡研究普通人的Rita。今天這篇的主題是“歸因以及偏差”(attribution and bias)。這題目看起來好像挺難理解的,但是我舉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

你有一天來問Rita,心理學好學嗎,Rita說好學,我GPA4.0。

這個時候你就要想了,Rita這種行為是怎么回事,到底是真的好學還是Rita特別聰明。

你在思考/歸納一個行為出現(xiàn)的原因,這就是歸因(attribution)。我們先說說歸因,再講講人類在快速歸因時容易出現(xiàn)一些錯誤。

歸因以及偏差: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歸因

其實關于歸因,我沒有太多理論給大家講,因為大家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歸納自己或別人的某個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是大家自己都會的技能,所以我也沒什么可教給大家的。

不過,心理學家總結了普通人在歸因時會用到的方法,我認為能夠幫助自己整理自己的思維,“哦原來我是這么得出結論的”或者“還有哪方面我沒有考慮到”,所以想要給大家分享一下。但請注意,這并不是一個必須照做的公式,也不是通往幸福的方法,其中也有明顯的不足,不可能引領你做出永遠正確的判斷。

首先,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歸因都分為兩大類:個人歸因和環(huán)境歸因(Heider, 1958)。

個人歸因:這個行為出現(xiàn)的原因,是因為這個人的原因

Rita說心理學簡單,是因為Rita這個人聰明àRita個人因素導致了Rita說的心理學簡單à我不是Rita,還是找別人再問問吧

環(huán)境歸因:這個行為出現(xiàn)的原因,是由于環(huán)境,

Rita說心理學簡單,是因為心理學真的簡單,是個人GPA都4.0 à心理學這個環(huán)境因素造就了Rita說心理學簡單à心理學好學

那么我們是怎么確定Rita這個行為是個人原因還是環(huán)境原因呢?一般我們從三個方面去考慮(Kelley, 1973):

1. 一致性:這個行為是否根據(jù)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2. 區(qū)別性:這個行為是否只對應單一事件

3. 共識性:這個行為是否在其他當事人身上也能觀察到

我們列個表來解釋吧,比較直觀。前幾天有一位讀者朋友在Rita的文章下留言說寫的啥啊唧唧歪歪的。我們來試試通過上面提到的三方面來思考這位朋友出現(xiàn)這種行為的原因,假設一下這位朋友在這三方面中的表現(xiàn),看看我應該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歸因以及偏差: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我們可以看出來,在三方面都高的時候,我們就更能得出“個人歸因”的結論;而當一致性高,區(qū)別性和共識性都低的時候,我們更能得出“環(huán)境歸因”的結論。

而當一致性低的時候,比如說隔了兩天,這位朋友跑來跟我說“其實你那文章寫得挺好懂的”,那么我們就說當時說我唧唧歪歪這個行為的出現(xiàn),是由于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比如說這位朋友當天心情可能不好,而不是個人性格或客觀環(huán)境這種穩(wěn)定因素。

關于歸因的簡單介紹大概就到這里。在我講歸因偏差,也就是我們在歸因時經(jīng)常犯的錯誤之前,大家可以看看下面三個問題:

1.小水母在上一篇文章當中引用了很多文獻,我們可以推斷出她這么做的原因是:(多選)

小水母這個人平時就喜歡引用別人的東西,說話嚴謹,不愿發(fā)表自己見解

在“安慰劑”這一話題當中,為保證嚴謹,引用別人的研究成果最為合適

因為我們不了解小水母平時行為,我們不能判斷她這樣做的原因

2.Rita把上一篇讀者的贊賞錢都打給小水母了,Rita這樣做的原因是:(多選)

Rita是個正直善良的人

上面那個選項是對的

有人看著Rita,Rita迫于社會壓力把錢打給小水母

不知道Rita平時是否打錢,也不知道是否有人迫使Rita打錢,無法判斷

3.Rita剛剛講了歸因的三方面,并說只是給大家介紹研究結論,那么(多選)

Rita自己相信我們在思考的時候就一定要從這三點入手

Rita只是引用研究成果來介紹歸因,三方面并不是Rita的觀點

不能確定

是不是所有事都不能確定啦?看起來確實是這樣的,但是有時候,當我們在做重要判斷的時候,“在沒有更多證據(jù)之前不能確定”還是比“快速地做一個錯誤的決定”要好一些。

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我們在做快速決定的時候會犯的錯誤。

基本歸因謬誤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Ross, 2001;Neuschatz et al., 2008)

根據(jù)基本歸因謬誤,我們在快速歸因時,更傾向于把別人的某種行為歸咎于個人的性質(zhì),而非環(huán)境因素。

也就是對于別人,尤其是我們不了解的陌生人,我們會:

“他會這么做都是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

而不是

“他會這么做是環(huán)境原因”或者“我都不了解這個人,也不了解這件事發(fā)生時的客觀因素,所以不能輕易透過一件事就判定這個人的人品”

舉個例子,我有一回在開車,后邊坐著Natalie跟薰爺。這時候有個哥們,在我前面開的慢慢悠悠的,擋著我,我就超過去,然后對Natalie跟薰爺說“這人怎么這么沒素質(zhì)”。Natalie跟薰爺表示對對對沒素質(zhì)。后來到了一個我沒來過的地方,路不熟,所以我慢下來,這時候我后面的車從我旁邊超過我,我對Natalie跟薰爺說“那么著急啊,神經(jīng)病”,結果她倆頓了一下,然后表示對對對神經(jīng)病。

她倆頓那一下就讓我突然意識到,我可能犯了基本歸因謬誤:看到別人的一個行為,就斷定這個行為反映了這個人的性質(zhì),“他開得慢都是因為他自己沒素質(zhì),故意擋著別人”,而不考慮是不是環(huán)境造就了這個行為,是不是他對這一片都不熟,所以開的慢一些。而對于我自己的行為,我知道我慢下來是因為我沒來過這個地方,不熟,所以開慢一點,是環(huán)境因素,所以我就不會說自己沒素質(zhì)。

我們現(xiàn)在回想之前問各位朋友的三個問題然后講個實驗。如果在問題3當中您選了B或者C,那么您已經(jīng)比一大部分美國大學生思考要謹慎了。

這是一個經(jīng)典的關于基本歸因謬誤實驗(Harris, 1967):

一幫大學生先讀了一篇支持某總統(tǒng)A的文章,寫得有理有據(jù)催人淚下,然后被告知這是學校辯論隊隊員寫的辯論稿。

這個時候,我們告訴第一組的大學生說,這個支持A的態(tài)度是辯論隊員自己挑的,也就是說這位辯論隊員自己想辯論A是個好總統(tǒng)。

我們告訴第二組大學生說,這個態(tài)度是老師指定的,就是說不管這位隊員自己怎么想的,他都必須得辯論來支持A。

然后我們采訪這些大學生,問他們“你覺得這位隊員自己是否支持總統(tǒng)A”

如果我們冷靜好好思考的話,第二組的大學生應該回答“不一定”,因為隊員被強迫寫文章支持總統(tǒng)A,就算文章寫得再好,也沒有任何直接證據(jù)支持隊員自己就支持總統(tǒng)A。然而實驗結果是,第二組的學生沒有把環(huán)境因素(被別人強迫寫支持)當回事,仍然投票認為隊員自己本身就支持總統(tǒng)A,實驗結論支持基本歸因謬誤。

除這個實驗之外,還有其他實驗也支持了基本歸因謬誤,即“在做快速決定的時候,我們傾向于直接把他人行為歸咎于個人因素,而忽略環(huán)境因素”。

但是幸好,其他實驗指出,在仔細思考后,大部分人都可以避免基本歸因謬誤,而試圖正視并思考事件(Gillespie, 1999)。也就是說,我們動腦子的時候,還是可以做出合適的判斷的。

實驗講完了,我最后談談應用。我們思考一下網(wǎng)絡暴力。在網(wǎng)絡上很容易看到各種對于別人的評價,而這些評價大部分都來自陌生人,也就是在根本不了解這個人的情況下,通過一兩件根本不完全了解的小事,對于某個人的人格做出了判斷。這兩天我也親眼見了不少,比如說在我的后臺,有一些讀者給我的負面評價有“自以為是”“三觀不正”“只會照搬書本”“對傳統(tǒng)毫無敬意”“愛顯擺”“一知半解”等等。這些通過我的文章得出的針對我個人品行評價,仔細想想,可能意義跟直接說“我*你*臭**”沒有什么區(qū)別。我們這里討論事情,最好能夠做到對事不對人;看兩段我的文字就判斷我的人格,是不是有點太著急了。

我這里也只是在舉例子說明基本歸隱謬誤,沒有要羞辱誰的意思。請不要說我“極度自卑敏感”,我很積極向上,也熱愛生活,熱愛貓咪。

有些朋友可能會留言說,照這篇文章的意思,如果有人家暴,那我是不是也得用那三方面考慮周全了,不能輕易判斷呢?

我再說一次,三方面是目前心理學家所發(fā)現(xiàn)的人們在仔細歸因時會考慮到的三個方面,可用于理清思維,分析自己的判斷。

這當然不是萬全的判斷方式,得出來的結論不一定正確,我自己看著都覺得很多漏洞,有一些情況可能需要比三方面更完整的分析。

再重申一邊,不要撕我,我也一樣看到了這種方法不足的地方。這不是我的觀點,這誰的觀點都不是,這是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的人類思維模式,如果有新的研究出現(xiàn),那么這一套東西就會被推翻或更新,我再寫一篇就是了。

而家暴這種行為,就不用歸因了,也不用理清思維,什么原因造成的都不重要,跑就行了。

謝謝您的閱讀。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最新測試

  • 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性取向女人心理樹洞無性婚姻負面情緒綠帽癖自愈能力控制情緒回避型人格焦慮癥分院測試智商測試心理心理恐懼癥心理測評心理治療焦慮癥職場心理邊緣性人格障礙親子關系焦慮孤獨癥心理測評系統(tǒng)職業(yè)性格原生家庭依賴型人格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