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好久不見了,還記得上次我們看到的墨跡圖嗎,就是上面這一張。大家看到圖之后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呢?我們來分析分析。
答案里超過兩個以上的形容詞(如“溫柔”“很逗”),說明你情感比較豐富
答案里有動詞(如“微笑”“飛行”),說明你比較積極,是行動派
答案包含兩句話以上,或者你旋轉了這幅圖,或者你注意到了反白,說明你創(chuàng)造力很強
答案與際存在的物體作比較(如“好像狗”“好像貓”),說明你與現實接軌,精神狀態(tài)穩(wěn)定
答案包含負面描述(“令人厭惡的”),說明你對某件事存在焦慮感
答案包括壓迫感的詞匯(比如“居高臨下”“惡鬼”),說明你最近壓力很大
準嗎
以上都是我瞎掰的
覺得被騙了?我們今天就來仔細說說墨跡圖這一類投射性測試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謂投射性測試 (projective tests),指的就是對某人施加某種意義含糊的刺激,而此人的反應就投射了此人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對于投射性測試,人們給出的答案也可長可短可詳細可含糊。
1. 墨跡圖
墨跡圖(Rorschach inkblots test)是1921年由赫曼羅夏克發(fā)明的一種投射性測試。在最初的版本當中,羅夏克一共創(chuàng)作了10張意味不明的墨跡圖,有黑白也有彩色。后來其他學者加入墨跡圖的研究后,又添加了許多新的墨跡圖,加加減減的搞得非?;靵y最后總共有多少張我也不知道。創(chuàng)造墨跡圖最初的目的是測試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但是后來慢慢的就被應用在了性格測試上。
墨跡圖的分析包括了幾個部分,有“動詞的使用”“顏色的描述”“內容”以及“內容的多少”等等。被試給出的答案會與同年齡段的其他人的答案縱向比較來達到分析心理狀態(tài)的目的。
2.TAT
另一種比較有名的投射性測試叫做TAT(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同樣也是讓人描述一張意義含糊的圖片,然后根據此人的描述來判定其心理狀態(tài)。以下就是TAT的其中一張測試圖。
除了墨跡圖和TAT,另外一些投射性測試則更為簡單。我直接給你幾個詞,比如說“兔子,橋,鑰匙,我”,我給你這幾個詞讓你說一說你怎么聯系他們,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覺,這種的都算是投射性測試。
其實投射性測試的根基是佛洛依德理論的精神分析法,也就是說你的所有做出來的行為,說出來的語言,如果加以分析都能夠完全摸透你在想什么。比如說我跟薰爺出去吃炸雞,薰爺咬了一口說這個雞腿真好吃,我就可以分析,為什么她說雞腿好吃而不是雞胸好吃,為什么說真好吃而不是好吃,為什么不說真香而說真好吃,為什么她要在吃了第一口的時候就說好吃,為什么不吃完再說好吃。通過分析這些因素我得出結論,薰爺喜歡把別人放在一起比較,只夸獎強者(雞腿),無視弱者(雞胸);薰爺只看重結果,“真”字代表了強調,而把“真”字放在評價之前表明她對于結果而不是過程的重視;薰爺性急,剛咬第一口就下結論,說明她根本不考慮將來,只在乎眼下,我分析的真是妙啊。
然而隨著統(tǒng)計學的發(fā)展,我們在分析大量數據之后發(fā)現,通過分析薰爺說的話,除了“薰爺覺得雞腿真好吃”之外,其他的結論都是我們主觀的臆測,對于薰爺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表現的預測基本就是猜,而且猜中的概率很低,跟這抽中這些差不多。
于是有些朋友問了,既然這么不準,為什么心理醫(yī)生還用???
誰說心理醫(yī)生還用了。
雖然1995年左右墨跡圖和TAT在心理醫(yī)生當中非常流行,但是后期的分析指出,學術上來說,投射性測試本身并不具備有效的統(tǒng)計學上的可靠性,現在已經沒什么人研究了。什么叫做可靠性呢,就是比如說,我和李三X都是心理醫(yī)生,我們都用墨跡測試。薰爺先去看李三X,李三X給他看墨跡圖,薰爺說我看見了一個蝙蝠飛過來,李三X說,哦,蝙蝠,可愛,吃蟲子和大老鼠,是好動物,薰爺能聯想到好動物,那她沒事。隔天薰爺又去看Rita,也說像蝙蝠,Rita說,蝙蝠,天黑了才出來,還黑了吧唧,不是什么好動物,你第一反應是這種陰暗的動物,完蛋了,很危險。同樣的答案,不同的心理醫(yī)生會給出不一樣的分析,這就是墨跡圖最開始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如果醫(yī)生的分析都不同,那怎么可能有臨床價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深信佛洛依德理論的學者試圖改進墨跡圖的分析法,制作出了分析手冊,讓醫(yī)生按照手冊來分析。然而推出手冊之后也并沒有大幅提高墨跡圖的可靠性,由于很多醫(yī)生依然主觀地應用手冊,加上很多條款確實非常模糊,最后還是被大家放棄了。
由于越來越多的證據直接推翻佛洛依德的各種理論,投射性分析早在10年前就已經不是主流測試方法了。我問了問我的導師,他說現在還在使用投射性分析的心理醫(yī)生不到10%,而這10%幾乎也都不會把投射性分析作為決定性的結果,相反更多的是用投射性分析讓有交流困難的患者開口說話。
比如說我的患者是個5歲的小孩子,他第一次見我,害怕我,我問他什么他都不跟我說,而且他還小,詞匯量不高,別的測試他看不懂,那我就給他幾個詞,“爸爸,媽媽,我”,讓他畫一張畫。如果我看見他畫他站在他爸媽中間,那我就問你給我講講你爸爸媽媽呀;如果我看見他畫他跟他媽站在一邊,他爸拿著金背九環(huán)大砍刀在另一邊的話,我就會覺得這個爸爸可能有點問題,我就會讓他給我講講他爸為什么拿著金背九環(huán)大砍刀站在那一邊,要詳細一些。
墨跡圖和其他投射性測試是不是真的有研究價值我并不好下定論,但是目前已知的數據來看,它們并沒有太多臨床或應用的價值。人類的心理和行為都極其復雜,首先心理狀態(tài)不斷變化,剛起床跟剛上床肯定想的不一樣,所以誰也無法判斷某人的“性格”或者“心理”。其次,短期的刺激,甚至意識不到的刺激都能夠影響我們的行為,如果不知道這個人平時的表現,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基線的話,我們無法判斷這個人的行為/態(tài)度是否是他一貫的行為/態(tài)度的傾向。最后,動作閱讀確實有一些可靠性,但也絕對做不到把一個人分析透徹;況且就算受過訓練,能把動作閱讀運用得爐火純青,還是一樣被情商高的人血虐。所以我非常不支持“分析”別人,尤其是分析初見面的人:僅憑一張圖是不可能完全摸清對方想法的,我們不要瞎分析別人,把別人都弄得像金魚一樣好懂,你就幸福了嗎。
其實上面的答案我也沒完全瞎掰啦,我也看了看手冊。不過就算是看了手冊,真正命中你心理狀態(tài)的幾率也不高,如果你覺得準,有可能是被我撞上了,也有可能是巴納姆效應,我們下次來講一講。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01756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01424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5593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478658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773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