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可以代代相傳生活中,我們常聽說“原生家庭”。
但原生家庭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卻知之甚少。
在《薩提亞專業(yè)課》課堂上,林文采老師為我們講了一個原生家庭經典案例。
在一個家庭中,父親喜歡酗酒,無所事事,還喜歡家暴母親。
攤上這樣的丈夫,可想而知母親就不得不變得強大,來撐起這個支零破碎的家。
她們的女兒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就暗暗發(fā)誓以后結婚,一定不找父親這樣的伴侶。
但兜兜轉轉,最終這個女孩還是選擇和一個喜歡喝酒的男孩結了婚。
為什么會這樣?
林文采老師認為: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無意識的重復原生家庭的模式,即便我們長大,它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命運。
林文采老師
更可怕的是,這種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可以代代相傳的。
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后輩,都可能會深受影響。
那我們該如何跳出原生家庭的困局?
2020年11月13日《薩提亞專業(yè)課(一階段)》在佛山龍江碧桂園酒店圓滿結課,此次課程由著名薩提亞親子婚戀專家林文采老師擔任主講。課堂中林老師告訴了我們答案。
很多人在面對原生家庭困局,會有兩個“誤區(qū)”:
第一、把所有的原罪、過錯都推到父母、原生家庭的身上。
第二,把問題交給時間,它就會自己消失。
但最后會發(fā)現,這些都不能夠解決根本的問題。
而在《薩提亞專業(yè)課》上,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第三種方法”。
療愈,和解,走出原生家庭的創(chuàng)傷。
正如林文采老師所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家庭不良模式的終結者,為我們的孩子創(chuàng)建一個幸福的家庭。
而這也是薩提亞心理學的力量。
回憶原生家庭,我們可能會對父母有很多的“埋怨”和“不理解”。
課程中有一個學員說,在她印象中,自己的父親就很兇,總是會打自己。
而且在被打的過程中,父親還強硬地要求她不許哭,不許躲開。
這些經歷,都讓她對父親產生很大的怨恨。因此,她和父親關系也一直很疏離。
林文采老師問她:從這些受傷經歷中,你能看到你父親的信念是什么嗎?
“不允許做一個弱者,要做一個強者。”“那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父親是怎么樣長大的嗎?”“是被爺爺打大的?!薄八麄冴P系好嗎”“不好”.....
課堂中,林老師通過雕塑,帶著學員看到她爸爸兒時的生活環(huán)境。
爺爺掄起拳頭,奶奶跪著討好,爸爸被奶奶求助的眼光注視著...“看到這個場景,你覺得爸爸的感受是什么”
到此學員看到:原來自己的爸爸內心也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
處理了對父親的負面情緒后,她也發(fā)現了,過去因為對父親的怨恨,忽略了生活中很多的細節(jié),其實父親是愛自己的,只是愛的方式內斂、笨拙。
在這個過程,我也深刻地感受到薩提亞心理學的能量,它幫助我們看到創(chuàng)傷背后正面的力量。
就如同林老師有一句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
有時在無比的黑暗中,我們并不需要驅趕黑暗,而是去尋找其中的點滴光亮,哪怕是點一只小小的蠟燭,只有有一點光,它就可以照亮黑暗。
當我們可以讓光照進自己內心時,你就能感受到滿滿的能量,在補充著我們的身體,支持著我們。
學員朱女士分享:“我原來也是個有人愛的孩子”
學員朱女士分享:課程中讓我收獲很深的有兩點。
第一是:和媽媽的鏈接,和內在自己的鏈接。
在來這個課程之前,我一直有一個遺憾,就是處理不好和媽媽的關系。
媽媽已經60多歲了,所以我很希望可以和媽媽有一個更深的鏈接,讓她在晚年可以享受天倫之樂,我想這對我和媽媽來說都是一種幸福。
而在這次課程中,在上臺做完個案后,我很感謝林老師她讓我看到:“原來我也是有媽媽愛的孩子?!?/p>
同時也讓我看到那個被我一直忽略的內在小孩。
當我從潛意識中把有力量的內在自己請回來時,我這幾天發(fā)現我走路腰都挺直了。
因為在過去很長時間,爸爸的去世加上媽媽的忽略,我受過很多欺凌,我一直以為我是沒人愛的孩子,我感覺挺不起腰。
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從內在相信,我和別人是一樣的,我也是有人愛的。
第二個收獲是,與爸爸的和解。
我爸爸在我剛出生沒多久就去世了。他主動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因為自己不夠好,才被拋棄”這個想法跟隨了我很多年。
但在課程中,老師帶我們做了“父母童年幻游”的冥想。
跟隨著舒緩的音樂,我回到爸爸的童年。
看到了他的原生家庭,看到了很多他的不容易。
我甚至能夠想象到,當時他做那個決定時的崩潰和絕望,在那種狀態(tài)下,他已經沒有力氣去去照顧我和媽媽的感受。
因此在冥想中,我是第一次理解我爸爸,心疼我爸爸。
我不再覺得是爸爸拋棄了我。
當我深深感受到自己是被愛時,我的內心真的多了很多幸福感。
這也讓我更加堅定自己想要繼續(xù)學習,成為一名治療師,幫助更多的人。
課程更多精彩瞬間
在本次課程中,于學員而言,無疑是一個療愈自己、改善關系的歷程。
通過了解自身原生家庭,我們都可以從中覺察、內觀當下的自己,以及和他人的關系,從而更好的成長。
我們整理了老師課程精彩瞬間,與你分享:
1、如果孩子沒有安全感,怎么辦?
林文采老師:父母需要做的:
第一、覺察你對孩子的情緒。父母情緒穩(wěn)定,孩子的生活也才會穩(wěn)定。
第二、覺察你和伴侶的關系。夫妻相愛,孩子也會有安全感。
第三、允許孩子去做TA能力范圍內能做的事,當孩子能自己動手做完一件事,TA是會有安全感和成就感。相反的被父母包辦的孩子包辦的孩子最沒有安全感。
2、我們家庭中有一個抱養(yǎng)的妹妹,可能是因為我對她一直很接納和包容,所以現在哪怕長大了,她常常有什么事就一直找我,給我?guī)硪恍├_。
林文采老師:任何的關系都是要有界線的,我認為關系中最合適的相處方式是“溫和而堅持”。
溫和指的是語氣態(tài)度,堅持指的是堅守關系的界限。沒有界限的關系,關系都不能長久。
3、我和弟弟在家庭中一直存在競爭關系,導致現在工作中和同事間也會存在這種行為,我該如何改善?
林文采老師:你可以先問問自己,“這樣子我得到了什么?”
如果這個過程,你自己是覺得快樂的,那么就繼續(xù)。
那如果是痛苦的,那么就去改變。
具體如何改變?改變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看書、上課...)往生活中加入一些新的東西,記住任何的改變一定來自于加入新的元素。
加入了之后呢?一定要行動,沒有行動等于沒有學習。
行動后可進行自省,得出結果。這個結果是告訴我們,是否學習成功了。如果結果不理想,就繼續(xù)循環(huán),直到呈現一個新的理想狀態(tài)。
4、我長期向弟弟付出,但如果我不滿足弟弟,他就會把我微信刪掉,我該如何處理對方的情緒?
林文采老師:正常人被別人拒絕,都會不開心的。如果你總是怕因為拒絕別人,別人不開心,那你就真的活得不開心了。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允許自己拒絕別人。但在此同時,也要允許別人在聽到你的拒絕后情緒的不開心、不快樂。
我們并不需要處理別人的不開心,接受就好了。
我能做的,我就高高興興的做;不能做的,就告訴你我不能做。這樣生活就變得簡單了很多。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52051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078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586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1125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28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