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97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片无码视频不卡

一個無害的人為何會變成十惡不赦的罪犯
作者:麥皮 2020-02-26 17:54:32 心理百科

《越獄》經(jīng)典反派T-bag:一個無害的人為何會變成十惡不赦的罪犯?

連環(huán)殺手并不都是青面獠牙所謂

聊起《越獄》,有一個角色絕不可忽視——T-bag。他身材瘦小,卻擁有驚人的領導力,令監(jiān)獄中的兇神惡煞都對他俯首帖耳;他罪惡累累,卻依然受到眾多觀眾的喜愛和關注;他擁有最變態(tài)的人格,卻總會博得大眾的同情。

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格和人生經(jīng)歷,造就了這樣一位角色?我想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

論他變態(tài)人格的恐怖程度,可以試想一個場景:在生活中,有這樣一個人,他魅力四射,幽默親切,極具演講口才與領導才能,可以讓你輕而易舉地給予他信任與幫助。但他毫無信譽可言,可以隨便殺掉一個好心人。他是雙性戀加戀童癖,男人女人兒童在他面前無一幸免。最恐怖的是:這位流氓聰明奸詐,有勇有謀。

此人入獄的原因是強奸并殺害了六名青少年(有男有女)。這樣一個飽受歧視的罪名和在獄中經(jīng)常與男人發(fā)生關系的猥瑣行為,并沒有影響他在監(jiān)獄的地位,三年下來便領導了幾乎所有白人。對于一個在貧窮家庭長大,沒有雄厚背景,也從未上學讀書的人來說,這種能力可以說是天賦。

一個無害的人為何會變成十惡不赦的罪犯

這樣一位極具魅力、擁有超高智商情商的罪犯,似乎顛覆了常人心目中對殺人犯的刻板印象,向世人呈現(xiàn)出一個極易被大眾忽略的要點:很多罪犯并不像想象中那樣面目可憎,也無法從面相上就被斷定為兇手。事實上,很多罪犯在日常生活中,常以俊貌的長相和平和的性格讓人放松警惕。

很多人會懷疑,影視作品中塑造出的人物現(xiàn)實中可能并不存在,但這樣的例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如殺害留學生章鈺瑩的罪犯,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年輕小伙;而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殺母案的幕后兇手吳謝宇,原本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人緣不錯的高智商人才。

這些兇手被繩之以法后,眾人皆大為驚訝和不解:為何他會是殺人兇手?很多文章也都以“為何看起來老實、善良的人會變?yōu)槭異翰簧獾淖锓浮睘槲珮祟}來引人注意。其實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現(xiàn)象,因為犯罪背后真正的原因,并不由外顯的日常行為所決定,而是內在的病態(tài)人格所導致。

那么,這種病態(tài)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從他們的早期經(jīng)歷開始分析。

一個無害的人為何會變成十惡不赦的罪犯

每個罪犯,都有一個悲慘的童年

T-bag的身世悲慘得令人心痛。他的父親強奸自己的智障姐姐(也就是他的姑姑)而有了他,這世上仿佛沒有比這更卑微的出身了。這必定會帶來許多歧視與不平等的目光。在備受欺辱的過程中,不難想象他養(yǎng)成了過度的敏感和自我保護的性格。

此外,父親在小時候對他多次性侵犯,他因此受到心靈創(chuàng)傷,而智障的母親也無力保護他,甚至無法提供一位正常母親應有的母愛,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后來他以殺人、強奸來發(fā)泄自己的欲望與怨恨。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強迫性重復: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會重復其長輩或對其成長有重要影響的人的行為,借此機會來緩解自己的心靈創(chuàng)傷,彌補過去的遺憾。

很不幸,他的父親給他留下了極其錯誤的行為模式,使他通過強迫性重復的方式抵御父親給他留下的心理陰影,并轉嫁到別的受害者身上。因童年早期遭遇性虐待,他產生了不恰當?shù)男曰顒?,所以他所選擇的犯罪目標通常都是兒童和青少年。這表明,他完全復制了父親的行為,也變相說明其父對其的心理傷害之大。他用這種不能自控的無意識復制方式,繼承了父親身上令他最為痛恨的部分,這無疑是個悲劇。

一個無害的人為何會變成十惡不赦的罪犯

這樣的童年經(jīng)歷,無疑會使他養(yǎng)成一種病態(tài)的認知和思維方式。通常,經(jīng)歷過性虐待的兒童會產生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和自卑,加上極度缺愛與長期遭受家暴的生活,他形成了極度渴望關愛、敏感、又怕受到傷害的人格,這種人格在病態(tài)環(huán)境與時間的交互作用中發(fā)酵,最終演變成邊緣型人格障礙。

同時,邊緣型人格障礙與其他人格障礙之間也有很高的共同發(fā)生率。長期目睹暴力,讓他學會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從小遭遇歧視、缺乏同伴、遭受經(jīng)常性的拒絕,導致他對社會和人際關系淡漠,無法與人共情,最終形成反社會人格障礙。

如果說,病態(tài)的人格是早期的悲慘遭遇和心理創(chuàng)傷共同催生的結果,那犯罪就是病態(tài)人格、扭曲的自我意識和觸發(fā)性的應激事件疊加之后的悲劇。

一個無害的人為何會變成十惡不赦的罪犯

犯罪,是內外因素的互相促進與惡性循環(huán)

邊緣型人格的個體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和人際關系非常不穩(wěn)定。他們一般都有一段很強烈卻不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史,往往包括對朋友或情人的過度理想化,然后經(jīng)歷難以接受的幻想破滅和失望沮喪情緒。盡管如此,他們可能還是會不顧一切地去避免任何真實的或假想的遺棄,也許是因為他們對于被遺棄的恐懼感非常強烈。

擁有這種人格障礙的T-bag,自然比常人更渴望一段親密關系。他的未婚妻充當了他第一個情人的角色,然而不幸的是,T-bag最終還是沒能留住情人,原因是他先前犯下的罪行不小心被未婚妻察覺,極度恐慌下,她親自舉報,把他送進監(jiān)獄。但這畢竟是他人生中感受到的來自母親之外的第一份愛,加之非常懼怕被拋棄,所以他不僅原諒了愛人,還寫了50多封信表達自己的歉意并請求原諒,但全部被退回。

越獄后,T-bag千辛萬苦尋找愛人,用這輩子最真摯的情感,發(fā)誓要徹底改變。但他依然不被接受。怒火中燒下,他把心愛之人綁了起來。后來經(jīng)過幾天的掙扎,他報了警,警察救了女孩,他卻躲在角落里痛哭流涕。

除了恐懼被拋棄,邊緣型人格的顯著特點還有害怕孤獨,缺乏自我安慰能力,需要時刻有人陪伴獲得感情的慰藉。因此,他也曾希望被社會所接受而努力表達善意:當同伴要殺一個背叛了他們的女人時,他竟然替她求情,說她還有孩子;當他跪在母親的病床前,那種溫柔似乎可以感化人心;當被迫綁架一對母女時,最終還把身上所有的錢給他們,讓他們躲得越遠越好。

一個無害的人為何會變成十惡不赦的罪犯

可悲的是,這種人格障礙的弊端會時刻顯現(xiàn)出來:他對周圍的人既依賴又充滿敵意,當其需求得到滿足時,便把對方理想化成他的照顧者或朋友,很快要求和對方建立親密關系;但當其依賴無法滿足時,則表現(xiàn)出強烈的情緒反應,貶低、攻擊或挖苦對方。因此,他難以維持深度而親密的關系,經(jīng)常在極端親密和極端對立之間快速變化:要么與人極好,要么與人極壞,幾乎沒有持久的朋友。

最終,無法長期保持親密的人際關系使他放棄與社會和解,而反社會人格障礙又使他對惡行的態(tài)度變成了無動于衷,對犯罪行為不會產生任何內疚感。二者當中情緒極端不穩(wěn)定的特點,會讓生活中任何一點小事都可能變?yōu)橛|發(fā)強烈情緒的應激源。對人際關系的不信任感、犯罪時無法共情的冷漠感與社會環(huán)境的觸發(fā)事件結合起來,終于使他成為殺人惡魔。

越受欺辱,越缺乏對他人的信任,越以暴力手段對待他人,與此同時就越無人向其施以善意,報復與冷漠的行為就愈發(fā)極端……這個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或許他終身都無法打破。

一個無害的人為何會變成十惡不赦的罪犯

沒有人是天生的罪犯

很多人以為,罪犯都是體內攜帶一種犯罪的基因,換句話說,有人天生就是罪犯。證據(jù)是有犯人從小就表現(xiàn)出頑劣的本性,例如少管所中收治的少年盜竊犯、縱火犯、搶劫犯等,而且有的小孩仿佛生來就具有殘忍的性格,比如虐待動物。

但通過上述對T-bag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病態(tài)人格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對犯罪起決定性作用的并不是先天因素,而是后天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當然,并不是所有有悲慘經(jīng)歷的人都會變?yōu)樽锓?,他們中有些人可能在后期得到其他人的引導,或身邊具有一些?yōu)秀的榜樣等,這些因素會幫他們走上正道,從而擁有輝煌的人生。

然而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父母及其早期生活環(huán)境,對個體的塑造作用仍然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性格會在童年開始形成和發(fā)展,并影響其一生。

一個無害的人為何會變成十惡不赦的罪犯

父母的教養(yǎng)不足、不良的童年經(jīng)歷、社會的忽視,很有可能使兒童形成扭曲的性格和三觀,嚴重時會導致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的犯罪,T-bag就是其中一個不幸的例子。他的確擁有過人的智商和出色的領導力,但不幸的早期經(jīng)歷將這份原本可以造福社會的天賦,變成了禍害社會的武器,這無疑令人惋惜。

T-bag并不是漢尼拔,他沒有受過出色的教育,可以說是無賴流氓。而這正是這個角色最吸引人的地方。他不高尚、不神化,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一抓一大把。正是這種平民化的小角色具有無限張力,讓人心痛他一生的命運。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 俄狄浦斯情結心理咨詢心理醫(yī)生心理恐懼癥偏執(zhí)型人格恐懼癥傾訴自卑心理九型人格邊緣性人格障礙愛情挽回產后抑郁回避型人格障礙智商冥想雙向情感障礙原生家庭悲觀主義綠帽情結心理測試情緒管理外貌焦慮哈利波特容貌焦慮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心理學自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