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的湖北疫情通報會上,武漢市長披露了這樣一個讓無數人驚愕的信息:
武漢封城之前,有將近500萬人離開江城。
今天,新型肺炎確診人數就上升到2800多。
面對疫情的不斷擴散,很多人心理出現了一些應激反應。
譬如焦慮、擔憂、情緒低落、敏感愛發(fā)火、胸悶、睡眠不好等癥狀。
表面上看,這是疫情帶來的恐慌,但其實,很多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么簡單。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
重要的不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而是我們對所發(fā)生事情的態(tài)度和看法。
用在當下,我們也可以說,相對于疫情本身,更讓人恐慌的實際是我們對疫情的不合理認知。
那么,有哪些不合理的認知導致我們產生了很多不良的情緒呢?
1. 應該式思維:
認為事情應該怎樣怎樣,對現實發(fā)生的事情不接納。
面對災難性事件,我們的心中很容易激發(fā)出憤怒的情緒。
比如為什么之前信息披露的不及時,為什么不早封城,讓這么多人擴散到全國各地等等。
這些不滿和指責很多都是中肯的,不能說人們抱怨的不對。
但是,對于已經發(fā)生的事情,糾結于它們該不該發(fā)生,執(zhí)著于這種應該式思維,除了讓自己更憤怒、更情緒化外,對解決現狀并沒有多大意義。
在疫情還沒有被消滅之前,更重要的是接納它。
接納并不是認同,而是心理上承認這樣的事確實發(fā)生了。
你只有承認了,才能基于現狀去想怎么去應對,怎么去保護自我。
情緒化推理:
憑自己的感受判斷事情,而不是憑理性的思考
疫情發(fā)生時,人最容易被激發(fā)出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
處在情緒中時,人的頭腦容易發(fā)熱,很難清晰、理性地思考。
只要是自己感覺到的,就相信它是真實的。
人一旦被情緒裹挾,就很容易誤信謠言和虛假的傳聞,從而導致恐慌的心理。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當刷到一條負面信息時,不妨提醒自己一句:
這是不是真實的?
避免被誤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是:
查消息的信息源。
如果是一些平時就很客觀、理性的媒體發(fā)出的,可信度就高。
如果不是,或者根本查不到來源,就要心里打個問號了。
否認積極事件:
只看到事情消極的一面,看不到積極的一面。
面對疫情,很多人之所以感到恐慌,是因為感受不到希望。
而之所以感受不到,并不是沒有好的事情發(fā)生,而是雖然有好的事情發(fā)生,但是被自己無視了。
比如這幾天的疫情進展,雖然前幾日有非常多的混亂,但也有不少積極的事情發(fā)生。
比如各地募捐物質的支援,其他地區(qū)醫(yī)護人員的援助,火神山醫(yī)院基建狂魔式的進展等等。
這些都在說明,我們在與病毒的搏斗中,正一點一點地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當你感到恐慌的時候,可以自己問一下自己:
我是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那些消極的事情上,而忽略了那些積極的事情?
主動的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看到事情積極樂觀的一面,才有助于擺脫不良的情緒,堅定信心。
糟糕至極的思維:
一旦有的不好的事情發(fā)生,就認為結果是無可救藥的。
夸大是我們思維的一個特點,當我們高興的時候,看到所有的東西都會很開心;當我們傷心難過的時,周圍的一切都會變的很傷感。
這樣的一種夸大的特點就導致了,當一件不好的事情發(fā)生時,我們會把它想象的更為糟糕。
當像新型肺炎這樣的重大安全事件發(fā)生時,就容易想象成滅頂之災。
但是,不管這種感受有多真切,我們都要提醒自己,這可能只是一種心理上的夸大假象。
十七年前的非典告訴我們,再厲害的疫情也有控制和消滅它的一天。
所以,別輕易被眼前的困難遮住自己的眼睛。
過往的經驗一再告訴我們:
我們所擔心的事情,絕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會發(fā)生。
綜上,當你被眼前的烏云遮住眼睛,并因此而沮喪,而恐慌時,不妨調整一下自己頭腦中的認知。
我很欣賞美劇《權力的游戲》當中的一次對話:
布蘭曾問父親奈德:
“一個人害怕的時候還能夠勇敢嗎?”
奈德回到:
“一個人唯有在害怕的時候,才能夠勇敢?!?/p>
很多時候,在災難面前你是變得更勇敢,還是更脆弱,就是在這一念之間。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096904 人想測
免費測試
109391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793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2706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81290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