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說,大多數(shù)母親有能力給予孩子“乳汁”,但只有少數(shù)的母親還能給予“蜂蜜”。
“乳汁”,指的是母親對一個小生命存在的關心和肯定,“蜂蜜”則象征著母親相信生活的甘美、擁有愛和幸福的能力。
很多女人不能接受自己的女性面,也不敢性感?;乜矗?a href="" target="_blank">不敢性感的女人(可點擊)
由于人類嬰兒在生命早期對母親(撫養(yǎng)者)極度依賴,再加上他們的語言表達有限,通常會用更為簡單直接的方式(比如動手)與人交流,這時,母親對孩子心理活動的敏感捕捉、理解和恰當?shù)幕貞惋@得尤為重要。
我下班回到家,親昵地叫:“寶貝,媽媽回來啦!”
并不是每一次回應我的都是擁抱和笑臉,有時候泡泡會跑過來打我一下,同時還說:“打你。”
其實他在告訴我:我等你一天了,你怎么這么久才回來,我對你生氣了。我也想你了,你知道嗎?你終于回來了,真是太好了。
泡泡和姐姐瘋鬧,有時候也容易著急上火,畢竟姐姐力氣大,個子大,太占優(yōu)勢了。兩小兒嬉戲,風向說變就變,當泡泡占下風了,感覺被姐姐欺負了,就會跑過來,很生氣地打我一下。
姐姐通常會笑他:“你打不過我,就去打媽媽呀?媽媽太可憐了。哈哈哈……”
孩子最能理解孩子,姐姐破譯了弟弟的語言,他在說:媽媽,我打不過姐姐,我很生氣,但又沒有辦法,你是我最信任的人,所以,我要來打你,我要把我的憤怒丟給你。
泡泡知道我不贊同他看電視,只要我在家,就會把他從電視旁引開??捎袝r候他看電視時,我只打算安靜地陪陪他。這時他會很警惕地看著我,然后伸手打我。
他在說:媽媽,我知道你不許我看電視,但是我現(xiàn)在很想看電視,所以,你走開。你不在,我就安心了。
有時候,泡泡會無緣由地打我,下手比較重,先打我身上以此試探,如果我反應不是很強烈,就會直接打我的臉,表情嚴肅、很認真的樣子。
我知道,這是他最難受也最無措的時候。他的內心正經(jīng)歷著一場情緒風暴。
他用“打”的方式告訴我:媽媽,我突然有一些莫名的感受,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很不舒服,也感到很害怕,我要發(fā)泄出來,我要打你,你能允許我這么做嗎?
有時候,孩子也會用“打”表示親密。比如,泡泡會很開心地跑過來打我一下,或者打姐姐一下,打了就跑,還回頭看我們,等我們去追他。
他在說:來呀,跟我玩吧。
媽媽如何回應愛“打人”的孩子?
對幼小的孩子而言,打人不是行為或禮貌問題,而是交流方式。
“打”這個動作呈現(xiàn)了孩子豐富的內心活動。它可以表達思念、憤怒、信任、焦慮、依賴、恐懼,試探,還有親密……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來厘清這些感受。
對孩子恰當?shù)幕貞?,我認為應該遵循“內外一致”的原則,即不否認、不回避。
很多時候我會把孩子的內心獨白直接說出來;也有的時候,在面對孩子的攻擊時,我會抓住他的小手,任由他在我懷里哭鬧扭動。
一直等他安靜下來再告訴他:“寶貝,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你不可以打我,我也會疼的,你可以去打枕頭?!?/p>
我也會直接用行為回應行為。比如:當孩子用“打”對我表示親昵時,我會跟他打著玩,或者撓他癢癢,做很夸張的動作把他逗樂?;蛘咧苯颖ё∷?,連著親好多下,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他,表達親密還有更多更有趣的方法……
此刻,我們不焦躁的心態(tài)尤為重要,至于具體的回應方式,我們完全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
在孩子的世界中活下去
孩子的心理活動通常不是單一、有規(guī)律的,而往往是混雜在一起呈現(xiàn)的。
如果我們對孩子、對生活有太多的憂慮,那么無論多么科學的教育觀點、多么實用的育兒技巧,這個時候都幫不上忙。
一旦焦慮被激活,我們會處于一種暫時的“智能衰退”狀態(tài),我們就聽不見孩子的呼喚、看不見孩子的需要。只有我們放下自己的焦慮,處于一種“無我”的狀態(tài),才能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并深深地看見孩子。
作為重要的撫養(yǎng)者,我們要有能力活在孩子的世界里。面對來自孩子內心世界的各種沖突,我們不懼怕、不否認、不回避。
我們陪同孩子一起經(jīng)歷各種情緒風暴,并能在孩子哪怕是最有破壞性的力量(攻擊性和敵意)中存活下來,這將是對我們的考驗,也是對親子關系的考驗。
但這種“勝利”的寶貴體驗能讓孩子意識到本能的沖突與興奮是被許可的、被接納的,它們未必會破壞安靜狀態(tài)的關系,也未必會喪失被愛。
這,就是撫養(yǎng)者的“心理容納”功能,這樣的撫養(yǎng)者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接觸外在世界的基礎,也能讓孩子與外在世界的關系充滿豐富的可能性。
而當我們充滿憂慮時,我們就被封閉在自己毀滅性的幻想中,自然無暇顧及孩子的各種情緒體驗,孩子就只能被獨自留在支離破碎的恐怖體驗中,任由它們擺布。
愛孩子,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能力。我們的焦慮值與我們的容納功能成反比,所以,相信生活、不懼面對,才是我們作為撫養(yǎng)者的修行之路。
作者:程歡 從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健康微課講師,自由撰稿人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00856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94908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15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12132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0024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