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崇尚“生”,對于“死”這件事,這個詞都諱莫如深,大家都很避諱“死”這件事,不愿意直接說死去,古代,君王或諸侯去世稱為駕崩、卒、薨?,F(xiàn)在人去世,會叫做人走了,即便人們不敢正視死亡,但這是人類最正常的一種現(xiàn)象和反應,早晚需要面對的問題,人應該學會正視生死。那我們應該怎么正確的對待生死?
人的一生中生死只有一次,因此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生與死。
古代士人有兩種生死觀。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彼抉R子長曰:“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焙唵蔚卣f,前者主張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后者主張忍辱負重、臥薪嘗膽。
生死觀是指人們對生與死的根本看法和態(tài)度。
不同的人生觀,對生與死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評價,從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觀。
中國人其實是很不愿意談死亡的,甚至覺得這個字眼很不吉利。這跟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有很大關系,大家忌諱談死,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人死了也說成是“老了”或者“走了”。談死色變的文化基調(diào),襯托出一種灰色的人生態(tài)度。
生老病死,本是生命的自然過程。然而,人們往往非常重視“生",對老、病、尤是死亡一直諱莫如深。 特別是物質(zhì)生活極度豐富的現(xiàn)在,“體面而有尊嚴” 的活著已深入人心,而對死亡卻異常忌諱,甚至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彼劳?”這個話題,不僅僅代表著言語上的不吉利,更被置于道德的高架上。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正視死亡,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階段中,都要伴隨著很多次“死亡”,親人離世,或者認識的人離世,這些都是會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應該盡早的對孩子進行有益的“死亡教育”,向孩子講解死亡的話題時不要欺騙,那些看似美好的謊言只是家長對死亡的另一種逃避,在死亡教育這件事上起不到任何正面的作用,其次要如實告知,告訴孩子死亡到底是什么樣子,它不應過分恐懼,更不應是無限的美好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50379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5524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66041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782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163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