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男孩
我們將通過總結《奇跡男孩》當中體現(xiàn)的教育經驗為大家提供一些啟示。這部電影描述的是一個罹患下頜面骨發(fā)育不全癥,而導致面部畸形的十歲男孩Auggie的校園成長故事。因為他奇特的長相,Auggie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遇到了一些麻煩,不過幸運的是Auggie有著一直關愛并支持他的父母和姐姐,在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下,Auggie憑借自身的勇氣、善良、聰敏影響激勵了許多身邊的人,并收獲了友誼、尊重與愛,最終成長為大家心目中的不可思議的“奇跡”。
“理解”、“陪伴”、“成長”
“理解”
該電影在情節(jié)敘事方面采取的是分篇章式的敘事方法?!禬onder》以主要人物為單位,講述以其為第一人稱視角所看到的世界。以這種方式讓觀眾體驗到“啊,事情是不能只憑一面去看待的?!薄禬onder》里面不止有Auggie,還有Via,Jack Will,以及Miranda。作為一部電影,他們是角色,而作為一個故事來看待的時候,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有他們的個性,以及他們的想法。
Auggie有他的孤獨,不外乎他人。Auggie的孤獨來源于他奇特的外貌,因為這一點,他難以接近他人,也不易受到人們的接納和理解,他是孤獨的。
世界當然不會只圍著一個人轉下去,世界上有多少人,在不同的眼眸里映射出來的世界就有幾個,一如孤獨的人兒從來不止一個。
Via是一個鮮活的人,Jack Will是個鮮活的人,Miranda也同樣是個鮮活的人。他們的生活一定是充盈無比的嗎?當然不是。他們和Auggie一樣,也會感到孤獨。如果說Auggie的孤獨來源于外表,那么Via的孤獨則是來源于父母對弟弟的偏愛,JW的孤獨來源于對家境的自卑與離群的恐懼,Miranda的孤獨則來源于家庭歸屬感的缺失。
如果只是從Auggie的視角去看待這個故事的話,或許人物會過于面譜化,觀眾看到的也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而只是單純的舞臺劇了。所以編劇選擇了分篇。主線還是我們的Auggie,但是通過轉換視角去看這個故事的世界,是延伸了支線,也是豐富了故事的厚度,給予了觀眾一個看待“世界”的機會,嘗試以這種視角去體會身邊人們各自經歷煩惱的過程。這一點則是響應了電影內“Be kind, for everyone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边@一條箴言。當我們看到他人的時候,不應該忘記,面前的人可能正在或者曾經經歷了你所體會不到的挫折和磨難,所以,學會包容、理解。當一個有力量的善良者不意味著要去憐憫,而是學會聆聽和理解、共情與扶持。
“陪伴 ”
Auggie在校內因為長相受到歧視,回到家里,父母以及姐姐的處理方式是值得一提的。詳細的情節(jié)大家可通過復看這部電影了解
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面,有很多情感都會較為習慣以一種委婉的方式來表達,比如愛,無論對家人還是對伴侶,傳統(tǒng)習慣上都是不善于直截了當地表達這種情感。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當然不是說這種習慣是一種糟粕,也沒有說這種習慣是不可取的,畢竟東方藝術的含蓄美基本基于這一習慣而產生,瑰麗而輝煌。但是,僅從家庭關系上來說,這一習慣會在特殊的場合里限制了原生家庭成員間的支持作用。
“親密關系的定義:在定義親密關系之前,我們先需要對關系加以定義。心理學家Kelly(1983)認為,關系是指二個人彼此能互相影響對方,并且互相依賴。也就是說,只有當兩個人之間互相影響與依賴的時候,我們才能認定他們之間存在著關系。Levinger和Snoek(1972)在這個解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互賴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并用它來說明隨著互賴關系的增加,關系變化的特點?!?/p>
通俗的說,親密關系是指一種類似特殊的朋友關系,相互信任、依賴,也更傾向于向這一關系的人分享內心的想法。
不知道各位朋友平時會不會注意到一點,或許我們身邊有很多人都有一個完整的、不存在經濟困難的看似美滿的家庭。但是卻有很多人會在自己的文字或者留下的任何一種表達內心想法的痕跡里面表達過“不被需要”的心理活動。這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來源于這親密關系構建的不完整。
傳統(tǒng)的中國人,或者更甚地說,傳統(tǒng)的亞洲人。不善于將內心的情感表述于言語間,我們或許都愛著個誰誰,但是卻少將“I Love You”的各國語言直譯版掛在嘴邊。這一點是我們含蓄美學的一大根源,但希望各位注意到一點,這一美學往往會和另外一個字眼掛鉤——“消逝”。
不是每個人都擁有著能夠在無言間心知肚明的情商,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是不能在短時間理解含蓄的深意,尤其是當我們經歷創(chuàng)傷的時候。而在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的,恰恰是陪伴,而且恰恰這份陪伴是精神性的。
所以對于我,我認為這部電影中,Auggie家庭內如何支持小Auggie并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愛包圍且并不孤獨,這一點對于家庭建設以及建立親密關系,對于傳統(tǒng)的亞洲人,都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獨立”
幼年時期,我們絕大部分人的生活是依賴于年長者的,我們的安定感也來源于此?!氨恍枰薄ⅰ氨粣邸?,這兩種感覺構成了我們幼年時期對于“陪伴”這一概念的最初理解。回到電影上,Auggie的童年時期能夠順利地擺脫先天缺陷對后天的精神生活上的陰霾,是絕對不能夠離開“陪伴”這個要素的。其父母和姐姐讓他感知到“陪伴”的存在,無非是要讓Auggie感受到自己“被愛”、“被需要”。這是他的歸屬感的來源,是他的根系,失去了這一根系,Auggie的小樹(對內心的一個比喻)是長不大的,即使長大了,也是畸形的 。這一點也同樣適用于我們和我們未來的孩子們。
成年后,我們會開始慢慢擁有獨立于原生家庭的生活,我們會開始脫離對父母的依賴,我們有了自己的工作,我們會擁有新的家庭,我們開始不得不獨自面對困境。這個時候,來源于自身的陪伴則分外重要。例如片中Auggie的姐姐Via,Via深知弟弟是家庭的重心,當然,Via也盡了一個姐姐的責任,無私地將愛給予弟弟。期間十年,Via或許是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注的,她會不會感到孤獨,會。她之所以能夠做到電影里那般無私、善良,一是離不開優(yōu)秀的家庭教育,二便是她知道去尋找新的心靈支柱,外婆去世之后,她的閨蜜是她的支柱,后來男友也是支撐她的重要力量??赡苣銜?,“這不是還是來自外界的陪伴嗎”。是也不是,來自外界的這些人們確實地成為了她的支柱沒錯,但是去尋找支柱這一份力量是源自于她自身對自身的愛,她需要自己。
由外向內,從被扶持到自由高飛,這便是成長。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49878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140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89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733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909023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