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了有些人無法停止擔憂的內在悖論。
我們都知道憂心忡忡的感覺——可怕的想法潛入我們的腦海,似乎我們無法擺脫它們——如果我丟了工作怎么辦?如果我的婚姻破裂怎么辦?如果我無法還清房貸該怎么辦?
讓我們很難關閉這些自動化想法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的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子。指向未來的敞口讓認知完型無法閉合,因此,所有的“假設”都處在不確定狀態(tài)下,令人不安。
大多數(shù)人偶爾會陷入沉思之中,那個時間泛起的那個想法往往是(想象中的)最壞的假設結果。研究表明,我們最常見的擔憂包括人際關系、工作/在校表現(xiàn)、財務狀況、健康以及需要承擔的責任。
盡管每個人都會偶爾擔心一下,而且適度的擔憂也有益身心健康。但是,過度的擔憂和焦慮,甚至不可控制的焦慮就是廣泛性焦慮障礙(GAD)的主要癥狀了,GAD是一種會殘疾的精神疾病,大約有5%的人口受其影響,其中不少是女性?;加蠫AD的人就像憂天的杞人一樣,會頻繁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擔心,內心焦躁不安、肌肉緊張、注意力難以集中和睡眠問題。
更不幸的是,長期和過度擔憂會造成更廣泛的影響,例如人際關系問題、工作和學習成績受損、失業(yè),甚至長期的醫(yī)療后果。
無法停止的悖論
盡管擔憂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困擾,但是很多人都無法放下自己的擔憂。對許多人來說,不再憂慮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多年來,許多研究人員試圖回答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他們的發(fā)現(xiàn)可能會讓你吃驚: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人們往往會主動講擔憂攬在懷里。
例如,許多人都認為,擔心一個問題和解決這個問題差不多。不幸的是,盡管我們可能覺得我們在做一些有成效的事情,但擔心很少能解決我們的問題。盡管它確實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問題上,但我們往往會反復思考所有出錯的可能,并深陷其中無法停止擔憂這些自己想象出來的臆想,更別說花時間尋找解決方案了。
心理學家知道,事實上,當我們從令人不安的思維轉向更客觀、更具策略性的思維(比如把問題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或專注于我們的目標)時,我們就更善于解決問題。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如果你在真正的解決問題,那么你會覺得這個問題越來越容易,而不是變得更糟。
另一個讓我們無法停止擔憂的更具隱晦的原因是,這種擔憂似乎在情感層面上保護著自己。這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為什么如此痛苦和曲折的事情會有保護的感覺?但這個觀點的確得到了新研究的支持。
在Sandra Llera和Michelle的實驗室里,人們先看了一段令人不安的視頻(比如,在一個電影場景中,一位無法接受死訊的兒童演員為他垂死的父親哭泣?。┭芯空甙l(fā)現(xiàn),那些事先擔憂之人的情感沒有太大的變化,而那些放松之人的負面情緒卻大幅上升。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預先擔心的人已經處于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所以他們只是停留在不好的感覺之中。更重要的是,那些天生憂心忡忡的人表示,實際上他們更喜歡這種感覺。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有人更愿意搶在消極體驗之前就讓自己有不好的感覺呢?
也許這是因為它能讓我們?yōu)檫@些臆想出來的不好的結果備足更多的情緒儲備。假設你剛剛參加了一個特別難的考試,而你現(xiàn)在正在擔心考試成績,你可能會想:
“如果我考砸了?我的期末成績就會很糟糕,但是,如果糟糕到不及格呢?”
通過這種迭代的思維陷阱,即,在情緒上一層又一層捶打你自己,你可能會覺得你正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如果你真的失敗了,當你知道考試結果的時候,你體會到的負面情緒的強度可能就不會那么高,因此情緒變化幅度就不會那么強烈,這些情緒對你的影響也會更輕一些。也就是說,擔憂燙平了情緒的反差,避免了快樂的感覺和突然而至的糟糕感覺之間的強烈反差。
這種悖論邏輯是不是奇葩的頗具哲學思辨的味道?但要記住,這并不是說事先的擔心會讓你覺得糟糕的結果不會讓你擔憂。那只是因為你已經處在不好的感覺中了,而情緒的轉變絕對不會那么戲劇化。
另一個不好的狀況是,即便事后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像你擔憂的那樣,相反,事情)進展順利,人們依舊會主動的憂慮。比如說,你的成績出來了,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赡芤膊粫X得自己過慮了,也不會覺得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你可能只是覺得自己躲過了一劫。繼發(fā)的悖論是,躲過一劫的想法又會加劇擔憂——因為解脫感帶來的良好感覺會又會讓人擔憂。
這種模式的誘人之處在于,那些過度擔心的人往往也是情感敏感的人。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寧愿“安全地玩”,并且無限期地保護我們的情緒。如果我們永遠不抱希望,我們就永遠不會失望,對吧?畢竟,壞事隨時可能發(fā)生。
代價是什么?
如果我們把自己交給肆無忌憚的擔心,實際上是在故意讓自己感到并體驗這種痛苦,那只是一直在為一個可能永遠不太可能發(fā)生的事件做戰(zhàn)斗準備。更糟糕的是,我們可能會無意中把積極的情緒變成危險信號。這是因為快樂或樂觀會讓我們認為這是我們放松警惕的結果,進而認為快樂是情感脆弱的表現(xiàn)。
也就是說,我們會擔心開心的事,幸福變得讓人不安。結果就是,即便你想要開心,也會讓你很難停止擔心。這種違背常規(guī)的認知閉合方式,就像是咬著自己尾巴的蛇,會讓你一直處在擔憂之中循環(huán)。
如何破?
首先,你要學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在消極事件發(fā)生時,你有能力應對。
其次,你要知道,大量的研究表明,很多我們擔憂的事情永遠不會發(fā)生。但是如果壞事真的發(fā)生了,你要記住,如果你的情緒是積極的,而不是處在焦慮和悲觀的狀態(tài),你就能夠更好地應對和處理這些消極事件;而且在您嘗試解決方案時,你就會有更多的機會。
最后要記住,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實際上會增加你實施這些解決方案和策略的意愿。
如果這些擔心很難擺脫的話,您可以嘗試一些積極的應對技巧,如正念、引導冥想或放松訓練。(文末的正念課程,用99元報名后,就可以在需要時反復練習)研究表明,只是簡單的日常正念練習就能有很好的改善。
如果您的擔心特別嚴重,或者這種擔憂有著漫長而又遷延的歷史,請不要羞于尋求幫助,您要鼓起勇氣向心理健康專家咨詢或尋求治療。善待自己,不要讓自己一直處在焦慮不安的擔憂之中。長期存在的、被反復被錘煉過的思維模式很難自行改變,但是您要相信,改變是可以發(fā)生的。
無論如何,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擺脫長期的消極心態(tài),學會培育并品嘗更積極情緒狀態(tài)。這可能意味著你要面對自己的恐懼:讓你自己放松,放松警惕,讓你自己體會到情緒上的脆弱。
記住,適度的冒險才能獲得快樂,勇敢是您的特質。
References
Llera, S. J., & Newman, M. G. (2014). Rethinking the role of worry in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Evidence supporting a model of emotional contrast avoidance. Behavior Therapy, 45(3), 283-299. doi:10.1016/j.beth.2013.12.011
Llera, S. J., & Newman, M. G. (201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wo measures of emotional contrast avoidance: The contrast avoidance questionnaire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49, 114-127. http://dx.doi.org/10.1016/j.janxdis.2017.04.008
Newman, M. G., & Llera, S. J. (2011). A novel theory of experiential avoidance in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supporting a Contrast Avoidance Model of worr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 371–382. http://dx.doi.org/10.1016/j.cpr.2011.01.008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03677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655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9877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444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9897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