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自己社交水平很差不知道怎樣和別人進行溝通,其實有很多人并不是不會溝通,只不過是不愿意去溝通,至于原因有很多,但是最直觀的原因是麻煩,需要考慮各種情況,所以很多人往往不愿意溝通,最終就會變成了“不會”溝通!
為什么大家不愿意溝通
溝通太麻煩了。
你要準備時間、地點,要總結(jié)情緒感受,要考慮內(nèi)容,談什么怎么談有必要談嗎之類的,還要考慮對方感受,他會咋想,談崩了咋辦,等等。
最終你決定放棄。
還是一句“媽的,滾蛋”“去死吧”比較直接,言簡意賅又不拖泥帶水,完全不用管對方感受,除了偶爾爽了以后的小自責,其它都還好。
至于問題是否還困擾你,管它呢,以后再說,反正這些年不也就這樣過來了。
總在通過“預設”回避溝通。
“以后有機會再說”就是個預設,用想象制造希望,覺得以后會慢慢好起來,沒必要非得現(xiàn)在弄明白,勞心勞力的。
這是人的一個本能,但凡能忍受的,就不愿變。
所有改變都要直面內(nèi)心,都要“當作一件大事”來反思、總結(jié)、整理、求助、行動、溝通,這本身就是壓力,潛意識認為“這不利于安全感”。
這樣的預設有很多。
比如“我不說你也會懂”。
這個幻想性預設每個人都有,源自我們對“靈魂伴侶”的渴望,對被理解的苛求。
語言有時很呱噪,除了制造些噪音占用時間外沒什么價值。
所以,不使用語言,而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對方就能懂你,就知道你的內(nèi)心戲,就配合你完成“被理解”的愿望,那該多好!
事實上,每個人都那么忙,誰有空專門要來“懂你”呢?除非對方有自己的動機,才會千方百計透過你的微表情試圖理解你,比如熱戀期的追求者。
還有一種預設和這個相反:“我說了也沒用”。
這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源自不斷失敗的溝通經(jīng)歷。
或許你曾喜歡對他傾訴,什么都說,煩惱呀開心呀不滿呀,但結(jié)果總是雞同鴨講。
要么對方根本不聽,要么“嗯啊”敷衍,要么滿臉懵懂,更有甚者他們會否定你、貶低你、羞辱你,或把他自己的道理灌輸給你,讓你覺得自己剛剛就是個傻缺。
這樣的事發(fā)生過不少,不管是早年你爸媽這樣對你,還是你的前任、前閨蜜這樣對你,難道你還不閉嘴嗎?
在這里,心理學有個術語叫“鏡映失敗”。
這就形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創(chuàng)傷:“我說了也沒用”。既然“禍從口出”那還是算了吧,咬咬牙也就挺過去了。
你關閉的不是嘴巴,而是心門。
于是,“說了也沒用”的預設就變成了一種保護措施,讓你逃開“說了就被羞辱”的糟糕體驗。
還有一種預設:“我說了你就應該接受”。
這個預設介于上面兩種之間,表達方式一般是“講道理”和“抱怨”。
講道理不是溝通,是一種單方思想強奸。
你會經(jīng)??吹剑?/p>
辦公室一個低頭看腳的學生,還有個唾沫星子亂飛的老師在指點江山,他會時不時敲幾下辦公桌、抬高一下音調(diào),也會用恨鐵不成鋼的語氣反問“聽懂了嗎你?”或者“你再這樣下去就……”之類。
那個學生走出辦公室后一般是長舒一口氣,然后低頭不語滿面沉思,胡亂看下四周便小碎步快速離開。
有力量的可能吐口唾沫,用只有自己聽到的聲音說一聲“啊呸!”沖空氣扮個鬼臉,滿臉鄙夷地揚長而去。
這就是講道理,不但老師和學生,家長和孩子、領導和下屬也常見,這里的預設不但有“我說了你就應該接受”,還有“我比你更厲害”。
“抱怨”則代表“我很委屈,你要補償我”。
潛意識認為“你不補償我所做的犧牲,我就以怨恨的形式攻擊你”。
這是變相控制,讓你知道他有多么不容易,為了你為了這個家他犧牲了太多,而讓他唯一滿足的就是你要補償,要按他的要求去做。
以上的種種“預設”都是逃避,逃的是你和他真正的關系。
你不是不愿意溝通,而是不愿意和這個人溝通。
本質(zhì)在于你們的關系,而不是交流的方式方法。
矛盾的是,越親密的人越是如此,比如伴侶父母,和他們交集越多,就越不能正兒八經(jīng)交流。
談談孩子談談天氣談談娛樂八卦時政要聞,那樣多安全呀,還能打發(fā)尷尬時光。
你之所以回避,是因為你們的關系質(zhì)量并不好。
如何改變自己不愛溝通的習慣
第一,先要認可自己的“預設”,那些拒絕溝通的措施。
比如你可以說“滾蛋”、可以罵粗話,也可以一言不發(fā)、裝傻充愣、牢騷滿腹。
因為它們不單單是逃避,還是保護。
在力量薄弱的時候保護你不直接面對沖突、面對內(nèi)心,從而避開了危險。
“不溝通”是一種自我功能,作用是避免傷害。允許你和他的“僵局”存在本身,就是接納。
因為,你的內(nèi)在自我還不夠強大,需要給自己時間準備。
第二,不一定非得和這個人溝通。
“解鈴還須系鈴人”是一種執(zhí)念,是一種僵化了的自我認知。
你想要的無非是一種被滿足的“感覺”。
比如父母控制你、單位控制你、伴侶控制你,記住,這是你的感受,不是他們的感受,你的渴望就是“要說了算”,而不是像個木偶任他人擺布。
你只要滿足“自己說了算”的需要即可。
這就需要你去“修煉”、去“練習”。
去你認為合適的場域內(nèi)滿足,比如各種小組、團體、聚會、組織都是,要試著練習。
比如拒絕別人、表達不同、闡明立場等等。
當然,這個過程并不短,你也可能繼續(xù)受傷,但這就是成長的副作用啊,有風險是必然的。
還好,風險和機遇并存。只要在其中不逃開,不斷覺察就夠了,這就是修煉。
能夠創(chuàng)造不同空間滿足“自己說了算”的需要很關鍵,不一定非得在一棵樹上吊死。
不信你換個人試試,你的預設總會被不同的人格打破,你會被不同對待,所以,要敢于“試驗”。
好消息是,等你有了足夠“說了算”的體驗,再反觀讓你痛苦的關系就不同了,改變已經(jīng)發(fā)生了。
有效溝通是看到了對方這個人,而不是你心中的他,也看到了自己,而不是別人眼中應該的自己。
這樣的交流怎么都是有效的,關系自然改善,你尋得了自己的位置,更舒展了。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55553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3445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77401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9911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128597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