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科學的哲學假設
不得不指出,當今”主流的“實驗心理學家們,或多或少皆以與哲學產生瓜葛為恥,他們所接受的專業(yè)訓練教導他們要注重行動,關注實效,而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空洞的”哲學思辨上。
但實際情況卻不然:正是這些自詡為“價值中立”、“非思辯”心理學家從一開始就沾染上了哲學色彩。因為每一門科學無疑都受到了其產生時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哲學影響,致使它們對人和世界,及其研究對象,大多數時候,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做出了若干基本假設,瑞士存在心理學家鮑斯將之稱為“自然科學的前科學假設”(the pre-scientific premises of natural sciences)。
無論研究者本人是否意識到這些基本假設在其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后者都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每項具體的研究之中?,F(xiàn)在我們若將這些不證自明,一直被研究者們想當然的假設加以審視,就會發(fā)現(xiàn)最重要的,有以下幾條:
1、有一個外在的“真實的”客觀世界,此世界獨立于人并自給自足地存在著。
2、所謂“真實的”“可靠的”事物,只能是可測量、可計算的事物,因此它們是確定無疑的。這些事物構成了世界,而且所謂的“現(xiàn)實”就是它們的總和。
3、這些事物之間及其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均是可預見的因果關系。這些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鏈條是永不會被打破的。
4、所有“真實的東西”,在空間上有三維性,在時間上則是一維性……[ Boss, M. (1963). Psychoanalysis and Daseinsanalysis (L, Lefebre. trans.).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p.75-76.]
二、這些科學背后的哲學假設——之緣起
這些潛藏在各門自然科學之后的基本哲學假設,皆源自于主客兩分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思想,而形而上學本身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方才形成了這些預設。
熟悉西方哲學史的人知道,在早期希臘文化中,人們把所有存在的事物都理解為“現(xiàn)象”(phenomenon),也就是指自己顯現(xiàn)自己的東西。它意指一切存在者,包括動物、植物以及人類,都可以從被遮蔽的狀態(tài)中自己涌現(xiàn)或顯現(xiàn)出來,從而向我們展現(xiàn)出自身真實的內容和意義。
但是從柏拉圖開始,對于“現(xiàn)象”的這種初始理解經歷了一個不斷遭到掩蔽的過程。柏拉圖把“理念”視為所有現(xiàn)象中穩(wěn)定不變的東西。從此以后在西方哲學當中,人作為一個擁有理性力量的“主體”,就只能通過“理念”去認識外界的事物從而獲得關于事物的知識。這關鍵的一步拉開了西方哲學史上主客兩分的形而上學的序幕。
在羅馬時代,人們對于主客兩分的信念開始逐漸確立起來。對于自身力量充滿著無比自豪的羅馬人開始相信,是人通過自己的想象能力才將對象的意義呈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客體并沒有自己顯現(xiàn)自己意義的能力,是人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才使它們形成心理表象,并賦予了它們以意義。因此在古羅馬時代,與“主體”截然相對的“客體”觀念被確定了下來,人們開始相信“主體”之外那個“客觀的”外部世界乃是自己想象能力的心理產物。
這種以心物、主客二分為代表的形而上學在笛卡兒的時代達到了頂峰。笛卡兒將除上帝以外的一切存在都歸屬于靈魂和物質這兩種彼此獨立的實體范疇。
除此之外,笛卡兒更是將人的身體比作一臺會吃會呼吸會行走的機器,其運行機制嚴格地遵循著“物質世界”的因果規(guī)律:
我認為身體不過是由泥土塑造而成的一尊雕塑或一臺機器,上帝出于明確的意圖將其塑造成了我們的樣子。因此上帝不僅賦予了我們身體各部分外在的顏色和形狀,而且還在身體內部放置了可以使身體行走、吃飯以及呼吸的各個器官,從而的確模擬出了我們所有的機能,這些機能可以想象是出自于物質的,并且全然依賴于我們器官的構造。[ Descartes, R. Treatise on Man ( J. Cottinghan, R. Stoothoff & D. Murdoch. Trans. & Ed.).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Descartes Vol. 1. (198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99.]
三、現(xiàn)象學方法最適合研究人
包括醫(yī)學和心理學在內的各門科學,在其方興未艾的那幾個世紀毫不含糊地接納了笛卡兒身體VS.靈魂、主體VS.客體的對立兩分哲學假設,并在不自省的情況之下將其維系至今。
但是在心理治療學這樣的人文科學領域中,自然科學的這些預設依然有效嗎?英國存在心理學家德意珍( Emmy Van Deurzen)在自己的代表作《存在主義心理咨詢》中描述過一個簡單的咨詢互動:
來訪者:昨天又遇到了類似的事情。就在我想去寄信的時候,突然下起來瓢潑大雨,我只好返回來,等雨停了才把信寄走。
咨詢師:你不喜歡被淋濕,是嗎?
來訪者:(愣了一下)哦,不,我挺喜歡下雨的。雨水一澆,我的頭發(fā)可以更卷,我挺喜歡的。嗯,可能是因為我并不是很想寄那封信吧。[英]德意珍著,羅震雷等譯:《存在主義心理咨詢》,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102頁。
在這段對話中,我們只聽到了咨詢師一句簡單的問話,然而即便只有一句,其中也帶著他自己的預設,它也許是“來訪者不喜歡被雨淋,因為一般說來沒人喜歡淋雨?!?/p>
心理治療實踐告訴我們:如果治療師心中已經有了預設,其實根本不用問問題,只需要從來訪者那里”搜集證據“把預設證實或證偽即可,就像自然科學研究一直做的那樣。
但是人不是機器也不光是物質,因此人這種特殊的存在者并不全然遵循自然界中的因果律。就像我們在上面的例子中看到的一樣:這位來訪者并非不喜歡淋雨,因為這會讓他的頭發(fā)加卷曲;在他的主觀世界中,更有意義的似乎是那封信。
所以,當我們對面人這種特殊的研究對象時,當我們需要探索人的生活體驗和主觀意義時,現(xiàn)象學方法就可以盡顯優(yōu)勢了。
這種方法素以關注人、強調直觀理解人而稱世,尤其適合于挖掘人們的各種生活體驗和意義。
四、現(xiàn)象學方法的心理咨詢臨床應用步驟
1. 懸置
現(xiàn)象學要求研究者不帶任何預設地問問題,然后再仔細地傾聽對方的回應。放到剛才這個例子里就是:“一般說來沒人喜歡淋雨——但這個‘一般’我先存而不論,我此刻只想知道來訪者在雨中寄信的體驗具體怎樣?!?/p>
上述“存而不論”的方法在現(xiàn)象學方法中可以被稱為“懸置”(epoché),即把“你的期待和作為心理學家或治療師所擁有的各種先入為主的概念放到一個括弧中,然后開放性地去擁抱來訪者呈現(xiàn)出來的這個具體世界?!盵 Jacobson, B. (2007). Invitation to Existential Psychology: A Psychology for the Unique Human Be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rapy.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pp. 3-4. ]
在現(xiàn)象學方法中,懸置往往是進入研究對象內在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殊為關鍵的一步,因為懸置“給予了人們一個認識事物的原初起點,一種開闊的視野、空間和時間”。[ 徐輝富著:《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與步驟》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版, 第52頁。]
有了這個通過反復懸置而騰出的“最純的視野”,研究者便可在很大程度上擺脫故往成見的束縛——這也意味著,無論你是資深精神病學家還是實驗心理學家,如果你想無偏見地探尋他人的生活體驗,那么從一開始你就得摒棄那些關于人的諸多預設,如“心靈”(psyche),“潛意識”(unconsciousness)、“自我”(ego)”俄狄浦斯情結“、“自我實現(xiàn)”等等。如此方能以最飽滿的開放性來觀察其生活體驗的自然顯現(xiàn)。
由此可知,來訪者跟你談他的三角關系,那么你需要懸置的,也許就是你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結這個概念;
如若來訪者跟你談死亡,那么你要懸置的可能就是歐文亞龍的“接受死亡才能生得更飽滿”這樣的預設,哪怕這個預設相當精致十分微妙;
如若來訪者跟你談恐高,你要懸置的恐怕就是當下帶他去做系統(tǒng)脫敏或者暴露療法的沖動——你都不能呆在這種焦慮里,你讓來訪者如何耐受?
現(xiàn)象學臨床方法第一步為懸置——為我們已經塞滿理論的頭腦做減法。需知:為學日進,為道日損,損而又損,以至無為。
2. 描述
臨床心理學采用的現(xiàn)象學方法,其第二步就是恪守“描述原則”(the rule of description):“描述,而非解釋。去除所有的解釋和因果思維,描述、描述、實事求是、極盡細致地具體描述。”[ Jacobson, B. (2007). Invitation to Existential Psychology: A Psychology for the Unique Human Be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rapy.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pp. 3-4.]
放到心理治療情境中來審視,這條原則實際上就是要求治療師克制自己對于來訪者癥狀形成所做的因果判斷,從而為病因現(xiàn)象的自行顯現(xiàn)騰出空間。
臨床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在面談過程中,想“穿透”來訪者的表面癥狀,找到其童年或者潛意識成因,我們就越在當下,和來訪者之間失掉了連接。
相反,如果我們允許自己“無為”(暫時不做因果判斷和推測)地沉浸在來訪者的主觀世界中,視其所視,聞其所聞,受其所受,進而描述其所描述,那么經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來訪者自己就能發(fā)現(xiàn)自身描述之事所內蘊的意義,有時甚至是某些重要的因果聯(lián)系。
因此現(xiàn)象學方法第二部,教我們沉浸、描述,和來訪者看似無為地“呆在”一起——我無為,而彼實無不為也。
3. 水平化
現(xiàn)象學方法的第三步,乃是遵循“水平化原則”(the rule of horizontalisation),即咨詢師應讓事件的重要性,在來訪者那里自行涌現(xiàn)出來。對他們所談的主題,應盡量保持水平化的同等關注——而非我咨詢師人為地“將某些重要主題引導出來”,由我來暗示你接下來的咨詢方向(因為那個方向可能更符合我的知識結構或者某個理論的掌握程度)
“如果你的描述中包含了若干元素,則應該盡可能避免過分強調其中任意一個的重要性……讓所有元素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平等的重要性,以免你過早地給原始材料強加上一個模式。那些對來訪者而重要的意義,在時機成熟之時自會顯現(xiàn)?!盵 Jacobson, B. (2007). Invitation to Existential Psychology: A Psychology for the Unique Human Be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rapy.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pp. 3-4.]
這一原則和弗洛伊德的“均勻懸浮的注意”有驚人之一致性——都旨在不要輕易打斷來訪者自己為自己的談話內容賦義的過程。
不要輕易地跟進“你認為重要”的談話方向;
不要輕易認定來訪者說的某些內容僅僅只是防御;
而另外一些沒有談及的內容才是“干貨”;
不要有太強的分別心——這不光是基于宗教情懷,更是基于對另一個人的、不漏的尊重。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心理治療等助人行業(yè)中,現(xiàn)象學方法將治療師本真而澄澈的、生而為人的同情心還給了他們,并讓他們對患者及其生活世界(life world)充滿理解和信任。
更重要的是,它允許和鼓勵咨詢師和來訪者一起看似無為地”呆在此時此地“——不套癥狀的早年成因(不往彼時);不馬上見諸行動,如修復機器一般地修復來訪者(不去彼地)。
用我的師兄,資深現(xiàn)象學研究者崔光輝教授的話說,就是:”現(xiàn)象學臨床應用之精髓,就是于此時此地,對另一個人飽含著的愛?!?/p>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10066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97549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1849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78612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0925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