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界有三大巨頭。
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
其中受精神分析學、行動主義、人本主義的影響較大,也被稱為三大勢力。
其中弗洛伊德、榮格代表精神分析學,兩人合作了6年。
最后理念不合,產(chǎn)生了分歧。
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榮格創(chuàng)立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面”概念,主張將人格分為內(nèi)傾和外傾兩層,將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
榮格進入心學三大巨頭,可以看出榮格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
榮格出版了《心理類型》《心理學與宗教》《論精神的實質(zhì)》《埃里恩:自身的現(xiàn)象學研究》、《答約伯》及《共時性:相互關聯(lián)的偶然性原理》。
其中,1921年出版的《心理類型》這本書,使他在心理學界享有盛名。
這本書不僅是榮格有名的作品,也是他的經(jīng)典作品。
他在書中說,人的性格不受遺傳影響、性別影響和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而是取決于個人的心理傾向。
在這本書里,他從古代心理學入手,講現(xiàn)代哲學,還有他著名的傾向型和內(nèi)傾型理論。
老實說,這本書看起來有點辛苦。 這不是快餐式的讀書類書籍,而是慢慢閱讀、思考的類書籍。
這本書和心里受歡迎的心理學類書又不一樣,沒有那么多案例,也沒有那么多實際技巧。
但是,這是一本值得仔細看,回味的書。
如果你想了解心理學的歷史,這本書可能會有用。
在本書的第一章,榮格論述了古代心理學的由來。
說實話,我有點吃驚。
令人驚訝的是,心理學的由來竟然是來自宗教。
《心理類型》一書中寫道,基督教要求通過閹割個體,使信徒達到思想統(tǒng)一。
在這本書中,榮格有名的外傾性和內(nèi)傾型的內(nèi)容并沒有占很大的篇幅。
在引出自己的意見之前,也有對心理學的起源說得很多,沒有批判性地探討的問題。
其中有他不認同的意見,也有他認同的意見。 盡量保持中立的位置,認真考慮后說的話。
最后,他引出了自己的外向型和內(nèi)向型觀點。
榮格這里的外向和內(nèi)向的觀點,和現(xiàn)在的外向型和內(nèi)向型性格的說法很相似。
內(nèi)向型的人的特點是容易沉思、內(nèi)省、珍惜自己內(nèi)心的世界,所以不管注意力和興趣點如何,都有接近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傾向。 因此,內(nèi)向型的人比較穩(wěn)重,但不善交際,缺乏自信,害羞,容易孤僻。
另一方面,外向型的人,特點是性格開朗,活潑活潑,注意力和興趣點都向外開放,這種類型的人善于交際,很有自信。
就像前段時間撒貝寧就因為社交牛逼而上了熱搜。
這類型性格的人看著光芒四射,自信又幽默風趣,讓人心生喜愛之情。
對于內(nèi)傾的人來說,大多數(shù)人都比較討厭自己這種性格。
但內(nèi)傾型的人,也并不是全無優(yōu)點的。
內(nèi)傾型的人,善于思考,能夠靜下心來做自己想要的事情,不會被他人干擾,更不會依靠他人的評價而活著。
其實,榮格提出的這兩種性格并不是為了讓他們成為對立面,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從而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罷了。
榮格的《心理類型》這本書,適合有空的時候靜下心來,慢慢地看,慢慢地研究,慢慢地看透自己。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沒有被釋放的情緒并不會消亡,總有一天會以更加丑陋的形式涌現(xiàn)出來。
我們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心理學的影子。
一些看似隨意平常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能暗藏深意。
如果我們不能及時理解領會其中玄機,那些隱患苗頭很可能會變成嚴重的負面情緒或者挫折打擊。
或者,成為我們?nèi)松飞系慕O腳石,甚至可能是墜入深淵的斷頭崖。
只有我們能決定自己今后的人生,愿今天的【心理學經(jīng)典書單】,讓你讀懂別人、了解自己。
1《阿德勒積極心理學》
阿德勒是公認的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qū)。
他還是弗洛伊德的學生,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巨擘。
阿德勒以“自卑情結(jié)”為中心思想,創(chuàng)立了“個體心理學”,并成為這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他的不完美哲學、生活之道、人性思悟,深入每一個人、每一段人生、每一個故事,照出真實的人性。
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如果你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
請你一定不要錯過阿德勒的積極心理學。
2《心理學與生活》
為什么總有一些人糾結(jié)于別人看自己的態(tài)度?
為什么總有一些人會誤認為別人處處在針對自己?
很大一部分問題在于心理專業(yè)的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心理學與生活》作為一本專業(yè)入門書籍,通過600余條專業(yè)詞匯及詳細解析組成了“心理學字典”,讓我們深度體驗心理學的神奇,洞悉人類行為背后的心理秘密。
不過,隨著閱讀得越深入,你一定會感覺心理學并不是用來顯擺的小技巧。
其實,它有著非凡的現(xiàn)實意義:心理學不僅可以實實在在地指導我們的生活,更是向內(nèi)認識自我的重要方法。
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一本寫給孩子看的童話故事,如果你細細品讀,就會發(fā)現(xiàn)它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療愈讀物。
蛤蟆先生一向大大咧咧、愛笑愛鬧,卻一反常態(tài)地郁郁寡歡、閉門不出,甚至產(chǎn)生了自殺的念頭。
其實,這映射的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
蛤蟆先生在咨詢師蒼鷺的引領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內(nèi)心自卑、軟弱、抑郁的情緒究竟來源于何處,在逐漸找回快樂、希望與自信的過程中,也讓我們見證了療愈和改變的奇跡。
蛤蟆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時我們的絆腳石就是自己。
拯救我們的不是任何技巧,而是直面自己內(nèi)心的勇氣。
獲取這個勇氣的關鍵,就是正確的心理治療。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面臨繽紛復雜多元文化的影響和浸染,一不小心就會失去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變成隨波逐流的浮萍,深陷“烏合之眾”的流量裹挾。
正如,我們時常關注的熱搜,可謂一個又一個反轉(zhuǎn)。
其實,這是媒體傳播煽動情感、強化偏見造成了不正常的輿論生態(tài),帶來的影響已經(jīng)大大超過了客觀事實對人們的影響。
《烏合之眾》中說: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采取行動。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判斷力、有控制力且獨立思考的個體。
如果融入群體中,我們尚能依然如此,我們便是真正的自己。
5《自私的基因》
自私,是刻在人類基因密碼中的本能。
這些現(xiàn)在看來近乎常識的論斷,在半個世紀以前,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牛津大學教授理查德?道金斯寫的《自私的基因》,是20世紀開天辟地的經(jīng)典之作。
這本書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科學,道金斯從進化論的角度,總結(jié)了人類的自私基因,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
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之中,都暗藏著自私功利的玄機。
但是,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我們能克制我們的本能。
只有個體與自私基因進行對抗,才可能使人類這個整體得以延續(xù)。
這或許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6《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這部心理學領域的巔峰之作,雖然長期霸占亞馬遜心理學類榜首,但絕對不是普普通通的暢銷書。
這本書之所以這么火,就在于它用40個最具影響力和顛覆力的心理學研究報告,向我們講透了心理學發(fā)展的歷史。
比如,“旁觀者效應”:人群在面對緊急情況時,往往會選擇旁觀,因為這意味著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和后果。
“皮格馬利翁效應”:人相信什么,他的行為就會導向什么,所以相信自己失敗的人總會失敗,相信自己成功的人總會成功。
當你跟著這些心理學實驗真正弄清了人性的運作規(guī)律,自然就學會了讀懂人心、洞察人心。
7《路西法效應》
路西法效應,說的是好人被環(huán)境影響,也會體現(xiàn)出極惡的一面。
這本書通過一個著名的“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真實還原了這個實驗。
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把一群大學生放進“模擬監(jiān)獄”,并分別扮演獄警和囚犯。
結(jié)果,僅僅6天時間,獄警就變得殘暴惡毒,而囚犯卻順從窩囊。
在特定的環(huán)境背景之中,人性的惡竟然如此快速徹底地被激發(fā)出來,讓人頓覺毛骨悚然!
盡管這個實驗后來被證實造假,但是路西法效應確實真真實實存在于我們身邊,存在于人性深處。
8《怪誕行為學》
盡管這本書不是嚴格意義的心理學著作,反而更像是有趣的科普讀本。
但是,行為學卻和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為什么生活中我們常有莫名其妙的舉動?
比如非理性的超高消費,瘋狂剁手地網(wǎng)購,超出個人收入的借貸行為等等。
這些看似司空見慣但又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背后,其實都暗藏心理學中的非理性玄機。
《怪誕行為學》系列的作者丹·艾瑞里,是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和行為經(jīng)濟學教授。
他認為非理性是人類的本能,是主宰人類行為和決策的隱形力量。
但是,非理性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可以預測和把握的。
只有學會駕馭非理性,才是理性生活的開始。
9《非暴力溝通》
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
在人際交往中,言語對心理的創(chuàng)傷有時遠遠比肉體傷害更嚴重。
所以在溝通中,一定要避免用語言這把軟刀子傷人,更不要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充當冷暴力的“施暴者”。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觀點就是不要指責。
只有冷靜表達自己的需求,并認真傾聽對方的感受,我們才有機會走出“社恐”,進化成“非暴力溝通高手”。
10《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絕對是心理學領域的神作!
幾乎每個人行為背后的心理動因,都能在這本書里面找到答案。
作為社會學與心理學的結(jié)合,這本書一定會讓每一個讀者拔高對人性的認知。
讀完這本書的人,在觀察社會、觀察自己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一切行為、一切想法,竟然完美地符合各種心理學理論。
其實,每個人的思想,都有著無數(shù)未知的因素影響。
心理學的神奇之處,不僅在于幫助我們透過繁蕪看本質(zhì),更讓我們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個體。
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我們的思維才不會拘束于狹小的腦殼。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72804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283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734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0315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380208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