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隘自我的死亡才是真正的成長
當一個人開始承擔起責任的時候,就是開始對其他人負責的時候,這些人也許是親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背負著這么多責任前行,這樣的成長必然是痛苦的,但它卻是每個人必經(jīng)的一個過程。
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嗎?
《彼得·潘》雖然在講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但全卷的首句赫然寫著“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作者在暗示:童年雖美好,但無法挽留,人終究是要步入到成人世界的。所以,任何人都是無法抗拒長大的。如果有一個得了“彼得潘綜合癥”的孩子,當他長大之后,該如何去療愈自己?他又將經(jīng)歷一段怎樣的人生?
有趣的是,介紹如何療愈“彼得潘綜合癥”的書籍——《彼得潘綜合癥:那些長不大的男人》,其作者丹·凱利,就是一名彼得潘綜合癥患者。他像個孩子一樣熱愛玩手球之類的游戲,熱衷于追求年輕漂亮的姑娘……他飽受這些癥狀的困擾,后來發(fā)現(xiàn)藥物治療可以緩解這種困擾。但彼得潘綜合癥難以用藥物治愈,心理治療仍然是普遍采用的方法,在適宜的情況下會佐以藥物輔助治療。
童年到成人的轉(zhuǎn)型就像是一場死亡,要讓小時候的自己死去,才會獲得成長的空間和成熟度。不然的話,我們就會一直停留在被父母保護的狀態(tài)。首先要明白的是,當我們需要進入成年的世界時,并沒有一個真正的“永無島”可以讓我們隨時隨地地飛到那里。并不是選擇了逃避,問題就會消失。只有勇敢地直面真實的成人世界,所有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更精準點來說,長大是一個以狹隘自我為中心的死亡。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童的心理會經(jīng)歷一個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對于此時的他們而言,世界上一切其它的事物,都是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存在。而成年則意味著,他們清楚而明白地要放棄掉一些東西,安逸的、無規(guī)矩的、任性的,開始承擔起生活的重責。
成長中的病癥,來源于我們的內(nèi)心,要解開內(nèi)心的癥結(jié),需要回到內(nèi)在去找到答案。我們該如何與別人發(fā)生連接,如何更好地去承擔責任,如何自然而健康地成長,成為一個圓滿而完整的人,首先得問問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些什么?
也許成年人的世界遠沒有想象中復(fù)雜,何不妨換一個視角去看待它:可以實現(xiàn)經(jīng)濟上的獨立,能夠為自己做決定,找到心靈相契的人共度余生,體會為人父母的天倫之樂……
只有我們真正走出小孩的世界,才能感受到這些真實的快樂。
測一測,你有彼得潘綜合癥嗎?
1. 你的情緒通常會變得比翻書還快嗎?
2. 你偶爾會覺得莫名地恐懼嗎?
3. 你犯錯的時候會反應(yīng)過度,會找各種借口為自己開脫嗎?
4. 你總是服從父母的意見嗎?
5. 你只是抱怨自己的工作而從來沒有任何行動嗎?
6. 你很難聽進不同的意見嗎?
7. 你很難表達自己的感情嗎?
8. 你打算晚婚,并且對生小孩這件事都不敢想象嗎?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15353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899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42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81221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000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