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發(fā)生的事情很多,無論是疫情,還是酒店倒塌、地面塌陷,還是北斗,抑或熱點“3.15”晚會,種種時事熱點都足以填滿摘抄本。但我只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或許沒有人知道的那一個:據(jù)《紐約時報》報道,當?shù)貢r間2020.2.3,喬治·斯坦納在英國劍橋的家中去世。
這是誰?喬治·斯坦納,出生于猶太家族,“中歐人文主義者”,文學批評家、翻譯理論家,代表作《語言與沉默》,他的理念是“反對漠不關己的精英主義”。
在“二戰(zhàn)”期間的“大屠殺”之后,寫詩的確變成了一件殘酷的事。猶太人出身的斯坦納曾經親自在納粹軍官身上接觸到語言的沉默與無力。他曾這樣敘述,“當時二戰(zhàn)的納粹軍官十分欣賞詩人里爾克,并能針對詩歌與美學談出非常有見地的觀點,那些在集中營內肆虐的劊子手并非不懂得美與道德,相反,他們能夠談論得很好?!?/p>
當我看到這句話時,就覺得很可怕,一個懂得美與道德的人為什么會成為施暴者?是什么使他們肆無忌憚地揮下死神的鐮刀?直到后來我看見關于那個時期的相片,相片上的人衣著整潔,只是在毫不猶豫地虐殺猶太人時面無表情,像是在做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因,是什么呢?是冷漠、是漠不關己,使他們罔顧人倫,蔑視生命。
身為少年的我們,正經歷著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解與塑構。但我想不管是怎樣不同的三觀,“善良”與“正義”應當是刻入骨血的信仰。當下,教養(yǎng)與智識、知識與道德和正義間越來越不具備必然的聯(lián)系,私人生活從對社會指令的拒絕和個人主義的最后尊嚴滑向了漠然的精英主義。
看見摔在地上的老人會漠然走過,想著指不定是碰瓷;瞥見孕婦站立不便會漠然坐在座位上,想著沒有位置給她了自己要坐;聽見絕望者撕心裂肺的痛哭時會漠然低頭,這是誰在干什么關我什么事……
可能他光鮮亮麗,可能ta家財萬貫,可能他才高八斗·····…但,這一切的一切,不是漠不關己的理由!
魯迅先生曾言:“人即發(fā)揚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蔽覀兦嗄?,都應擺脫冷氣,奮發(fā)向上,做事的做事、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份熱,便發(fā)一分光,不要做漠不關己的精英主義者。
其實無論是疫情、還是酒店倒塌,還是北斗,還是3.15晚會,都是在反對漠不關己的精英主義,這個時代需要英雄,需要發(fā)著光、散著熱的英雄!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p>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39052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65537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730631 人想測
免費測試
151040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0949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