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皮克斯與迪士尼合作的電影《Turing Red》(譯名:《青春變形記》)上映了,目前豆瓣評分8.2分。
還沒看的朋友們,建議帶著孩子一起看?。ㄟm合10-18歲孩子觀看) 內(nèi)容很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我跟我媽,相愛相殺”的故事。
但透過故事,我們看到的“中國式親情”卻并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每一個孩子都深受困擾。
電影的女主角叫美美,一個13歲的華裔女孩。
她的媽媽阿茗,是典型的中國式母親,總是把“為你好”掛在嘴邊,可實際卻是想控制孩子。
故事一開始,小女孩美美這樣介紹她的家庭。
“我家的首要規(guī)則是孝敬父母,他們是至高無上賜予你生命的人,含辛茹苦地給你一個棲息之所,讓你有食物可吃。作為回報,你得要聽話。”
這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他們給了你一切,所以你要聽話。這樣的愛,更像是有條件的愛。而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為了獲得更多的愛和關(guān)注,變得更加“懂事、聽話”。
美美就是這樣的孩子。她為了不辜負母親的期待,學(xué)習(xí)成績門門都是A+。
她還特別懂事,每天一放學(xué)就回家給媽媽幫忙,朋友叫去唱KTV也不去。 可即便如此,美美的母親阿茗,還是會因為美美回家遲了10分鐘而驚慌失措。
打著“愛”的名義,阿茗甚至?xí)活櫤⒆拥碾[私。
一天,阿茗沒有敲門就進到美美房間,順手拿起女兒日記本就開始翻。
當(dāng)看到美美日記本上的畫作時,阿茗炸毛了,立刻質(zhì)問女兒:“他是誰?他這樣對你了嗎?”
還不等女兒解釋,阿茗便根據(jù)裝束鎖定畫中男性為便利店小哥,二話不說就去教訓(xùn)這個男孩。
可她絲毫沒注意到,身后的女兒無比尷尬。
最過分的是,阿茗還控制孩子的交友自由。
有次,美美偷偷跑出去參加朋友的生日party,結(jié)果母親趕到后,她狠狠指責(zé)了美美的朋友們,聲稱他們“帶壞了自己的孩子”。
阿茗的種種行為,不僅讓美美失去了好朋友,還讓她成了同學(xué)眼中的笑話:“她真是個怪胎??!” “看看她,多好笑??!”
美美雖然很難過,但她沒有反抗母親,反而開始自責(zé),認為自己辜負了母親的期待。
可這樣的洗腦終究是徒勞。
被壓抑是自我,激發(fā)了美美體內(nèi)的紅熊貓遺傳基因,一夜之間,她變身了,變成一只紅色的大熊貓。
女兒變成紅熊貓后,母親阿茗的第一反應(yīng)還是控制。她心想,絕對不能讓別人看到美美這個樣子。
于是,美美被關(guān)在房間里,哪里都不被允許去。
電影中阿茗對美美的管教方式,也折射出了很多現(xiàn)實中的親子教育問題。
控制型的父母,帶給孩子更多的是傷害。
被千萬家長稱頌的韓國校長李柳南,曾經(jīng)就是這樣一個控制欲十足的媽媽。
她給孩子定的第一條家規(guī)就是:“父母說什么就做什么”。
那時,李柳南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放到電視上,根據(jù)發(fā)燙程度來估計孩子看了多久電視,“電視都要著火了,就是這樣作業(yè)才不完。”
孩子低著頭想要辯解,李柳南卻更加火上心頭,“六點前把作業(yè)寫完,沒寫完就不能吃晚餐?!?/p>
檢查作業(yè)時,又是一陣槍林彈雨的指責(zé),音調(diào)也越來越高。
“這題為什么會錯?怎么可以犯這種錯?你看電視那么久,我就知道成績一定不會好了......”
李柳南的女兒,有段時間特別沉迷漫畫書,而李柳南認為“漫畫書不好,要讀文字書才對”。
有一次,李柳南搜了女兒的房間,從床底下、衣服堆中找出了十多本漫畫,火冒三丈的她把女兒狠狠訓(xùn)斥了一通。
這就是控制型父母的第一個特點:不問原因,只看結(jié)果。
兩個孩子在她的高壓管控下,徹底沒有自我,一雙兒女更是恨她怨她,并陸續(xù)從名校退學(xué)。
兒子患上社交恐懼癥,不讓人進房間,日日打游戲。
小女兒每天以淚洗面,把自己鎖在房間里,自殘割腕,險些喪命。
李柳南不理解,“我管他,那都是為了他好,那是愛。大街上路人怎么不管他?”
相信這也是很多媽媽們的內(nèi)心想法。心理學(xué)家李雪曾在《當(dāng)我遇見一個人》中寫道:“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將在哪里體會到痛苦?!?/p>
事實的確如此,父母的愛一旦密不透風(fēng),孩子必定渾身是傷。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父母,他們不僅用嚴(yán)密的愛包裹孩子,還總是沉浸在自己對孩子奉獻的自我感動中,無法自拔。
這也是“控制型”父母的第二個特點,用自我感動式的付出來情感綁架孩子。
還記得朱雨辰的媽媽嗎?
這位用生命愛兒子的媽媽,曾在節(jié)目中說:“我每天四點起床為兒子熬自制的梨汁,堅持了十年?!?/p>
還規(guī)定,每天必須喝完媽媽規(guī)定的量,每次出門都必須帶著,有時忘了還會被要求回家拿。
這是愛嗎?很難說不是。但朱雨辰感受到的是愛嗎?
他在節(jié)目中提到媽媽的梨汁,“有次清明節(jié),媽媽回家掃墓,那幾天自己在外面喝其他口味的果汁,覺得自己很瀟灑?!?/p>
那一口其他口味的果汁,對平常人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對朱雨辰來說確是一次寶貴的喘息機會。
在《積極心理學(xué)期刊》里有一項研究表明:
家長的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與痛失至親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不要讓孩子再飽受這樣的痛苦,每個身體里,都只能容納一個靈魂,一旦母親強行介入,孩子的靈魂又該容身何處?
父母都希望孩子過得好,這點毋庸置疑。
那個曾經(jīng)試圖控制孩子的韓國校長李柳南也是一樣,她后來在自己《媽媽的悔過書》里,反思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李柳南說,對待兒女,自己說的最多的就是:“作業(yè)做了嗎?日記寫了嗎?書念完了嗎?考試考得好嗎?”
這些話語,無一例外,都帶著催促、指示、控制的意味。
可真正對孩子好的,應(yīng)該是“教練型父母”。
大家做一個簡單的測試:
有沒有讓孩子說話?有沒有從容聽孩子說話半小時以上?當(dāng)孩子說話時,有沒有注視著孩子表示贊同?
能做到以上三點,就有成為“教練型父母”的潛質(zhì)。
“教練型父母”會習(xí)慣性問孩子:“你喜歡的朋友是誰?今天學(xué)校有什么好玩的事?你的夢想是什么?”通過這些問題,試圖理解孩子的內(nèi)心。
李柳南反觀自己,慚愧地表示,“別說三十分鐘了,我連三分鐘都不曾與孩子好好對話過?!?/p>
最后,李柳南說,“原來,我并不是父母,而是管理者、監(jiān)視者還有統(tǒng)治者。”
當(dāng)意識到自己教育方法的不足,那如何成為“教練型父母”呢?
我們可以看看福原愛媽媽“教練型父母”的教育方法,希望對各位父母有用。
首先第一步:鼓勵孩子發(fā)展興趣。
在小愛表現(xiàn)出對乒乓球濃烈的興趣是,媽媽第一時間鼓勵她。
贏了比賽后,媽媽也毫不吝嗇地表揚:“打得不錯,幸苦啦,跟我握個手吧!”
這是“教練型父母”的第二步:以平等的姿態(tài)告訴孩子,自己為她驕傲,尊重孩子的努力成果。
教練型父母最難得的是第三步,在孩子表現(xiàn)欠佳時,給他最需要的幫助和愛。
小愛打球短暫落后,媽媽沒有以命令式口吻告訴她“你一定要贏”,也沒有嘴上打擊她“你不行”希望以此激勵她奮發(fā)圖強。
而是告訴小愛,你如果想贏,要怎么做?
“一個球一個球的贏回來,不要讓對手連續(xù)得分?!?/p>
充當(dāng)完教練的角色,下一秒就切換回溫柔媽媽的樣子,兩人鼻頭對鼻頭,畫面非常溫馨。
像福原愛媽媽這樣的家長,既能給予孩子教練般的指導(dǎo),同時又給孩子媽媽的感情支持。
有這樣的父母,還會擔(dān)心孩子事情做不好嗎?
在《媽媽的悔過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向我們分別展示了控制型父母和教練型父母的形象。
父母在孩子生命里扮演的角色,就好像馬車車夫與火車司機。
有的父母是火車司機,他們按照時間帶著孩子去爸媽心中的目的地。(這種就是控制型父母)
有的父母是馬車車夫,他們幫助孩子去孩子自己想去的地方,只有在迷失方向時才會給孩子指路。(這種是教練型父母)
而這兩者的本質(zhì)區(qū)別,其實就是信任,你是否相信孩子能做好這件事?
想清楚這個問題,或許大家就離教練型父母不遠了。
寫在最后
回到我們前文章開始提到的電影。
美美沒有選擇封印紅熊貓,而是決定保留自己紅熊貓的另一面。
這一次,媽媽阿茗決定做一次“教練型媽媽”,她沒有選擇控制,而是給了美美最大的鼓勵。
“你走得越遠,我只會越驕傲!”
身為父母,我們都在一路目送著孩子離開的背影,期盼著他們能越走越遠,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比起強迫孩子去做什么,不如做“教練式父母”,給他們最堅實的鼓勵和支持,讓孩子們走自己想要的人生路。
點個“在看”,致敬每一位尊重、信任、支持孩子的父母。
參考資料:
1、電影《青春變形記》
2、李柳南《媽媽的悔過書》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97656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37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0078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2676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600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