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倪虹潔拍內(nèi)衣廣告遭父母“無視”:那些曾被“冷暴力”對待的孩子,后來都怎么樣了?
都10年了,他們還在“無視”我
最近,《武林外傳》中飾演祝無雙的演員倪虹潔發(fā)長文,談自己因為父母避談自己的婷美內(nèi)衣廣告而自卑的事情,登上了熱搜,引發(fā)4.5萬網(wǎng)友討論。
在《聽姐說》節(jié)目上,她試著把這件事當成笑話說出來,可最后她還是失敗了,鏡頭下的她幾度強忍淚水。
即使在心里演練了很多遍,即使下了無數(shù)次的決心要放下,但她還是無法假裝自己不在意這件事。
身為知青的父母,是正兒八經(jīng)的文化人,80年代那會正好在小城鎮(zhèn)上工作,突然看到自己的女兒穿著內(nèi)衣出現(xiàn)在電視上,向眾人展示性感身材,周遭異樣眼光和各種評頭論足,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可以想象,會憤怒、會羞愧都是可以理解的。
真正刺痛她的是,父母的避而不談,用沉默來表達不滿,逼迫孩子“臣服”。
這場“大鬧天宮”,從“鬧”到被“收服”都是無聲版的。
直到現(xiàn)在,十多年了,父母都從來沒有和她提過這件事,也沒有提過這個廣告,就好像事情從來沒有發(fā)生過。
這件沒說出口的事,成了卡在她心里的一根刺,也成了她長久以來的精神負擔。
父母的“沉默”,之于她而言無非是一種精神暴力。
她受挫,懷疑自己,總覺得自己做錯了;她自卑,在和別人交流表達的過程中,沒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
金銘說她:“表面大大咧咧,眼神中卻有很多不安?!蓖踝游恼f她:“她會想方設(shè)法讓別人快樂,但她自己并不快樂?!?/p>
可以說,這場家庭矛盾中,父母的贏,是以她犧牲了自己的自信和自尊為代價。
我們總以為當孩子犯錯時,“不理他”、“讓他自個反省”,就可以讓孩子聽話,甚至會改正錯誤。
殊不知,這種不打不罵,傷孩子于無形,卻虐孩子最深。帶著這些傷痕長大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將活在童年的陰影中……
冷暴力,其實是一種逃避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對父母不服從,他們就冷臉。
還有些人犯錯后惶恐不安地接受父母的批評教育,本就深陷在無盡的沮喪和自責之中,祈禱著能就此翻篇,可后面等待著自己的,還有漫長而煎熬的被無視的精神懲罰。
比如跟他說話他不理,買東西給他他不要,對他獻殷勤直接走掉,完全無視你的一切行為。
知乎一答友這么說:
小時候一犯錯就不敢回來,打罵之后,還有遙遙無期的冷戰(zhàn)。
為了逃避回家,只能在學校、路上、公交車上磨蹭磨蹭,最后實在沒地方去了,只能硬著頭皮回家。
然后各種小心翼翼,大氣都不敢喘,一旦吃完飯就是逃回自己的房間,絕不輕易再踏出房門。
只有把門關(guān)上的那一剎那,才是他最輕松的時候。因為不用再面對外面壓抑的氣氛。
一直到現(xiàn)在,他都不知道如何和父母、同事相處,習慣了獨來獨往,也只有一個人時才最輕松、快樂。
處在冷暴力中的孩子,感覺到的只有恐懼。因為恐懼,孩子不敢在這個時候與父母說話,也沒有勇氣打破沉默。
《冷暴力》一書說,被親近的人施以冷暴力,受虐者不會想到反抗,他們只會反思自己的過錯,希望用主動求饒結(jié)束這場折磨。
這也是為什么,父母的“沉默”總能得到孩子的“臣服”。
在孩子眼里,父母的不理會,就是不愛,就是拋棄。但是很多父母意識不到,甚至認為這是“愛”。
在《媽媽聽我說》節(jié)目中,一位媽媽這樣解釋自己把孩子關(guān)進衛(wèi)生間的懲罰行為:“兒子是我的心頭肉,我舍不得打罵,只能用這種方法懲罰他。”
當父母選擇了“沉默”,表面上看似在用“最溫和”的方式懲罰孩子,實質(zhì)上是一種逃避。
無法控制自己的壞情緒,于是選擇逃避,不去面對孩子;不知道除了打罵以外,其他正確處理“不聽話”的方式,于是選擇逃避,把問題推給孩子自己“解決”。
父母是獲得短暫的快感,和一時的勝利。
可在這背后,孩子們那份絕望、憤恨和撕心裂肺的痛苦,又有誰看到了呢?
活著,卻沒有靈魂的“空心人”
有網(wǎng)友說:“被父母冷暴力的感覺,就像是有一把很鈍的刀,在你身上不停地劃,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痛感卻很真實?!?/p>
當父母揮動“冷暴力”這把刀時,首先受到傷害的,就是孩子。
電影《少年的你》中,魏萊品學兼優(yōu),是老師和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卻也是十惡不赦的霸凌者,以欺負弱小為樂。
可當陳念準備報警時,魏萊下跪認錯,暴露出了脆弱一面:
“你打我,你罵我,隨便怎樣都行?!薄拔艺娴牟荒茉購?fù)讀了,我爸已經(jīng)一年沒和我說話了?!?/p>
父親的冷暴力讓她無法承受,只能將情緒發(fā)泄口轉(zhuǎn)向比她更弱小的群體,讓自己從“受虐者”變成“施暴者”,這一身份的轉(zhuǎn)變,也反映了冷暴力之下孩子的需求:求求你回應(yīng)我一下吧。
可是無論她如何呼救和吶喊,得到的都是一片死寂般的沉默。
心理學有一種依戀理論,指的是父母和孩子年幼時的親密關(guān)系會成為孩子的內(nèi)部運作模式,影響一生。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要置之不理,冷漠回應(yīng),孩子則會形成負面的認知,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他人是無愛的,長大后無法形成與他人積極的互動方式。
早前看過這么一個故事: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大學,但父母因為缺錢,就被二三流大學用10萬收買過去。
到了大學以后,他特別孤僻,和同學、老師的關(guān)系都不好。被送往咨詢中心,就認為他不合群。
他回憶起小時候,家里很窮,媽媽生他后就把放在搖籃里,一天到晚也沒人和他講話,媽媽忙著在他身邊編簸箕賣。
母子雖在一起,卻沒有眼神交流、情感互動,親子間隔著冰冷的一堵墻,久而久之,他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是不被愛的。
巴林特有句話:孩子在母親注視自己的喜悅眼光中看到自己,就會覺得自己是受歡迎的,有自我價值感、有自尊的,人類對他是友好的,所以他對人類也是信任的,反之亦然。
冷暴力給孩子的內(nèi)心的感受是一個不信任的世界,不歡迎自己的世界。相應(yīng)的他內(nèi)心可能會產(chǎn)生敵視這個社會,也不喜歡自己,內(nèi)心特別空洞和空虛,最后覺得活著沒意思。
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
精神分析領(lǐng)域有句名言說: 回應(yīng),即是光;不回應(yīng),即是地獄。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的得到父母的關(guān)注,同樣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能和孩子好好溝通,希望孩子能健康幸福長大,可卻總是用錯了方式,而把對方越推越遠。
那么,到底該怎么樣做,我們才能重新找回,通往孩子內(nèi)心的路?
(1)設(shè)置“冷靜區(qū)”,積極暫停
孩子犯錯,再好脾氣的父母總有怒火沖天的時候,這時父母選擇不回應(yīng)孩子,以示懲戒。但這樣做并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反而會疏遠親子關(guān)系。
家長可以這樣做:
看著孩子的眼睛,平靜地對孩子說:
“因為你剛才的錯誤,我很生氣,需要自己冷靜一會。
希望你也想一下自己做錯了什么,并且道歉,在道歉獲得我的原諒之前,我需要自己待一會。”
(2)當我們在忙碌時,先及時回應(yīng)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提出要求,需要父母在7秒之內(nèi)做出回應(yīng),如果父母不回應(yīng),或回應(yīng)的時間超過了7秒,孩子都會有挫敗感。
家長可以這樣做:
當你很忙,孩子叫你也要及時回應(yīng),事先告知孩子:“媽媽現(xiàn)在有點忙,等會陪你好嗎?”“媽媽手頭有點急事,稍等我一會,可以嗎?!?/p>
就算沒有陪伴,及時給予回應(yīng),那是對孩子最大的肯定。
肯定越多,孩子越自信。
所以,當孩子叫你的時候,拍拍肩膀、摸摸頭,輕輕擁抱,甚至眼神的彼此交流......都能直接把你對孩子的珍視,化成絲絲的溫暖,直透孩子的心靈,這樣,他才得到鼓勵與支持的實在感。
(3)接納并理解孩子的情緒
很多時候,當孩子在哭鬧時,我們第一反應(yīng)肯定是制止,而不是去細心地聽孩子敘述整個事情的經(jīng)過,落在孩子眼里,就是家長不了解自己。
家長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是的,我知道你很委屈,我們一起想想怎樣解決才好?!?/p>
得到接納的孩子,其實比我們想的更容易接受事實。溝通,不是認慫,是我們走進孩子世界的坦途。
當我們放下家長的權(quán)威,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試著去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給他們多一些寬容。
當孩子在父母身上找到足夠安全感和愛,自然也更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孩子變好的前提,是父母先變好。
唯有穩(wěn)定的情緒,及時的回應(yīng)、衷心的慰語,孩子才有機會去感受家的溫暖和父母的關(guān)愛。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83116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65590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4558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113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0037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