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 最重要的是人際交往中相互理解, 保持彼此尊重。人際交往同樣也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間溝通, 互相理解和平等交流才是建立健康與和諧親子關系的基礎。本篇科普小短文讓你理解什么是同理心, 以及另外兩個和它非常相近, 而且非常容易弄混的概念。
理解這些, 學會應用在親子教育中, 父母才有可能做到同理心傾聽(Empathic listening)。
同情心, 共情/同理心和慈悲心?
同情心(Sympathy):是指你可以理解別人的困難和不幸, 但并不意味著你和對方有相同的感受。比如, 你雖然沒有失去朋友的經歷, 但是你可以在認知上理解別人失去朋友的感受。
共情心/同理心(Empathy):顧名思義, "共"就是一個人可以感受到他人不幸給他們帶來的"相同"感受。當你聽到他人描述手指被門夾到的痛時, 你也會突然好像感受到自己手指的痛。同理心可以讓你學會并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有研究表明, 共情的生物學基礎是“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上個世紀90年代, 意大利醫(yī)學博士賈科莫, 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與帕爾馬大學的同事首先發(fā)現了鏡像神經原。他們在猴子的大腦中發(fā)現了單個大腦神經細胞(神經元), 這種細胞在當猴子抓住一個物體時, 或者看到其它猴子拿到同一物體時都會被激發(fā)而產生相同的信號。這些大腦細胞因此被稱為鏡像神經元。
后來科學家通過神經影像學的研究也證明, 人類大腦中也有特定的區(qū)域的神經元細胞對自己經歷過的, 和感受到的, 或看到別人有相同的經歷而產生同樣的反應。這個概念可能很簡單, 但是其影響卻是深遠的??梢詭椭忉屛覀?yōu)槭裁磿型硇? 也就是為什么可以“讀懂”別人的思想/感受并對他們產生共情。
區(qū)分同情和共情/同理并不容易。同情和共情之間的主要區(qū)別是理解(認知上)一種感受(同情)與對他人的感同身受(同理/共情)的不同。比如, 如果某人的父親去世了, 有些人可能無法在內心上感覺到該人的痛苦。但是, 他們可以運用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情商去理解失去父親朋友的難過, 并因此發(fā)送一張慰問卡, 希望別人知道對他們的理解。在英語中, 當聽到別人的壞消息時, 常說的”I am so sorry“, 就是一種最常見的同情心的體現。而擁有共情/同理心的人, 會跟失去父親的人一樣, 可以感受到內心的痛苦。因此通常同情要比同理心容易的多。
慈悲心(Compassion):是指在同情和同理心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愿意提供幫助。當在認知上“理解”別人的不幸遭遇, 能”體會”到別人的痛, 并想要去提供幫助”化解”別人的痛苦, 這個人就具有慈悲心。
Compassion在拉丁語根源的意思是”To suffer with”, 也就是“與別人一起受苦”。一個人富有慈悲心時不會逃避痛苦, 不會假裝痛苦不存在。同理心對于我們去感受別人的情緒非常重要。但是當你努力去傾聽和理解別人的故事, 感受而沒有具體去解決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時, 往往會產生心理疲憊(Empathy fatigue)。能有一顆慈悲心才能主動的去幫助別人消除痛苦, 并同時減輕自己的痛苦。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00892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68825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001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8612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60107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