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英國倫敦。一名大齡男青年,大概是單身太久,發(fā)出了一個天問:為什么我沒有女朋友?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閑得蛋疼的他,認認真真算了一筆賬:
在我附近的人口數大概是400萬,其中大約20%的女性年齡上適合我,剩下80萬;
年齡適合同時單身的女性,約占50%,剩下40萬;
在學歷上能夠大致匹配的約26%,剩下10.4萬;
其中可能有魅力的女性,占5%,剩下5200人;
對方同時可能覺得我有魅力的女性,占5%,剩下260人;
其中有可能和我合得來的女性,占10%,剩下26人。
得出的結果是,偌大的倫敦有可能交往的姑娘也就是26個。
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她,簡直跟大海撈針一樣難!
看到這里,你或許以為,這是一個網絡段子,但事實上,它是認真的。
作者彼得·巴克斯,任職于英國某高校,是一名貨真價實的數學家。以上內容,來自他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用科學方法論證你為什么是個單身狗,看起來很有道理…
據說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拿著自己期望的條件,比如長相、年齡、學歷、收入、興趣愛好等條條框框去相親,最后發(fā)現滿足條件的,幾乎沒有…
也難怪還有人懷疑:400萬人當中,有26個人適合我,有那么多嗎?
與數學家的結論不同,心理學家卻要樂觀得多。
1997年,美國一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讓陌生的男女大學生面對面,問彼此36個問題,最后再對視4分鐘。
這些問題,有的看上去有點無厘頭:
上一次唱歌給自己聽是什么時候?
撥打電話前,你會先練習要說的話嗎?
假如明天早上起床后能獲得任何一種能力或特質,你希望是什么?
但也有一些非常私密:
你是否覺得自己的童年比大部分人快樂?
你與母親的關系如何?
上次在別人面前哭是什么時候?
據說當年參加實驗的人,30%在聊完后,立即表示,彼此關系已經變得比他們人生中其他任何一段關系還要深。
而隔了一段時間之后,有35%的人已經開始在約會了。
還有一對,在六個月后結了婚,他們邀請了所有人去參加他們的婚禮。
問幾個問題就能找到真愛,這是什么神仙脫單秘籍,還是說,成就的只是塑料愛情?
幾年前,美國一名教授,抱著打死不信的態(tài)度,決定也做一次實驗。
結果打臉了,她真的跟一起實驗的男人相愛了…
她把這段經歷寫了下來,發(fā)在《紐約時報》上…
種種心理學實驗告訴你:脫單,沒有想象中那么難。
心理學家說,數學家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為他太宅了,不主動去找尋和交流。
事實上,每100萬人里面,就有6000個人是你的最佳配偶。
根據“六度分離理論”,每個人最多通過5個人,就能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
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交流溝通,就把你跟對的那個人的距離,拉近了一步。
《幸福實驗室》是一部聚焦愛情、婚姻的心理學真人實驗體驗類節(jié)目,目前已播出3集,豆瓣評分8.6。
節(jié)目邀請海量素人,參與重現經典心理學實驗,并請頂尖心理學家觀察,并解讀實驗,探討如何才能收獲幸福。
嘉賓陣容可以說是非常強大了: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浙江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知名心理咨詢師陳海賢,知名社會學家李銀河…
有網友評論:終于有專家學者正兒八經給我們這群戀愛廢柴上上專業(yè)課了!
你可能以為這樣一檔節(jié)目,要么是專家學者嘮叨一大堆聽不懂的術語,要么是不管三七二十,上來先灌一碗心靈雞湯?
可事實上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是金句頻出,相當真實扎心。
比如,如何給約會對象留下好印象?
心理學家:實不相瞞,初次約會就是看臉。
比如,男女之間到底有沒有純粹的友誼?
心理學家:有的,可能是對那個你看不上的異性。
比如,有人說:我失戀了,太難受了,可能再也遇不到這么好的了。
心理學家:失戀者都喜歡給過去的感情加很重的光環(huán),給對方加,也給自己加,但光環(huán)散去后,是不堪的庸常。
通常我們覺得,感情的事是理不清的,是不能用理性去解釋的。
但心理學卻用嚴謹理性的實驗和統(tǒng)計,換個角度告訴你,其實幸福是有跡可循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比如說,“門當戶對”有一定道理。
美國一項針對5000對夫妻的調查顯示,合適的夫妻是經濟、門第、性格、相貌等多個方面的匹配。
也就是說,兩性交往,相似比互補更為主要,中國傳統(tǒng)的“郎才女貌”并不科學。
比如說,民政部門有數據統(tǒng)計,離婚的家庭中,丈夫管錢的比例比較高。
婚姻的穩(wěn)定除了靠感情維系,也靠財產制度的約束。
還有一個統(tǒng)計,是關于收入差異對出軌的影響。
調查顯示,一對夫妻中,男性收入是女性的1-1.5倍,關系最為穩(wěn)定。
當男性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70%以上,出軌的比例開始上升。
有意思的是,當男性收入為零時,男性出軌比例高達15%,而當女性收入為零時,女性出軌比例是5%。
扎心的真相就是,男人太有錢或太沒錢,都容易出軌…
除了這些有趣的研究成果之外,這檔節(jié)目還在試圖揭示一個現實:尋找真愛,從來不是一件靠感覺、憑運氣就能成的事。
正如節(jié)目里所介紹的,人類歷史長久以來,婚姻不是建立在愛情之上的,古人結婚是經濟、聲譽、血統(tǒng)等因素的考量。
愛情是婚姻的基礎,這是文藝復興、工業(yè)革命之后產生的新觀念。在中國,自由戀愛也不過是一百多年的歷史。
如何經營好一段感情,其實人類群體沒有太豐富的經驗…
父母不會教,學校也不會開一門“幸福課”,來教授如何跟異性交往,如何選擇伴侶,什么情況下應該分手,分手的傷要如何療愈…
盡管這些真的非常重要,常常讓人困惑迷惘和痛苦。
這檔節(jié)目就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幫助人們緩解焦慮,走出困境。
這些疑問或許你也有過,或者正在為此困惑——
1、雖說第一眼看臉,但,不靠顏值還能找到愛人嗎?
心理學家說,當然可以。
女性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展現出的魅力,會讓男性被感動,因為大腦會產生一種神經化學遞質,叫催產素,讓人產生柔情蜜意。
2、對方不喜歡我,我還有機會嗎?
心理學有個“簡單曝光效應”,人們對熟悉的人或物更容易有一種偏愛。所以經常刷存在感,能夠博得更多的好感,這也是“備胎”能夠勝出的原因。
3、激情褪去,感情就走下坡路了嗎?
激情,也就是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在起作用,它必然會消退。
所幸的是,人體內還有催產素在起作用,兩個人熟悉的時間越久,催產素越高,越有親密感,越能促進對伴侶的忠誠。
以往我們過分強調了多巴胺,而忽略了催產素,實際上在兩性關系中,這兩個系統(tǒng)都很重要。
4、分手就應該丟掉對方的東西,把對方從生活中徹底抹掉嗎?
你越是提醒自己不要想,越是會常常想起,這在心理學上叫“白熊效應”。
情感療愈有它自然的過程,你越是想要改變過程,反而讓事情更糟糕。
最好的方式是,順其自然,不要和情緒做斗爭。
好的分手是,這段關系活在你心里,關系里美好的部分變成了記憶,不好的部分變成了經驗。
壞的分手是,你還活在這段關系里,關系里美好的部分變成了你不肯放手的執(zhí)念,不好的部分,變成了你不敢重新開始的創(chuàng)傷。
節(jié)目中特別觸動我的,還是那個“36個問題,愛上陌生人”的實驗。
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從興趣愛好到人生態(tài)度、家庭關系,再到難以啟齒的隱私…
實驗剛開始,男女雙方都覺得尷尬、莫名其妙,甚至互相嫌棄。
一個男生說:我從來沒感受過為一個人無條件的付出。這給對方女生的印象是,有點“渣”。
女生說:我跟你完全相反,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會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他。
但再聊下去,當男生說出,從小父母離異,人生中每隔四五年就得換一座城市生活,爸爸媽媽都是通過電話來表達他們的愛,他沒有體驗過太多的溫暖…
女生開始理解了,他的害怕與自我保護。
男生坦誠地說出脆弱的一面,傳遞出信任,也讓女生愿意敞開心扉,開始傾訴自己的人生。
看似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最終卻認可對方能成為朋友…
36個問題中,還有這樣一個:哪位親人的離世,讓你最難以接受?
一個男生沉思了良久,談起了8年前奶奶去世那晚的情形,講到動情之處,差點落淚…
事后他說:我從沒想過,會跟人聊生離死別的話題…
但當聊起這個讓人有些恐懼的話題,不知不覺間,雙方的關系被拉近了。
心理學家陳海賢說,現代人的焦慮源自一種恐懼,當恐懼占據主導,人就不會相互靠近,了解彼此。
但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人們可以帶著心中的害怕,慢慢靠近,然后理解和接納。
陳海賢說:親密關系的核心,就是人需要學習相互依賴。
有一個常常被大家忽略的常識: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每個人都渴望彼此靠近。
這個世界太忙碌了,我們有多久,沒有這樣深入地聊過天了?
我們對身邊的人,有沒有毫不保留地傾訴,有沒有用心去聆聽?
這個節(jié)目給人最大的啟發(fā)或許就是:親密關系是一條必須去走,卻從來沒有捷徑可走的路。它像一場冒險,必然存在問題和矛盾,只有去克服解決,才能收獲成長。
畢竟,人的關系帶來的愛恨情仇,這種真實的感受和經驗,才是活著的意義。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98759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586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1124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6309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628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