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去參加表哥的婚禮。
讓我詫異的是,在婚禮上,全部人都很開心,但表哥臉上一點笑意都沒有。
整場婚禮下來,他就像一個木偶一樣,被大家擁簇著。
我不了解家里的狀況,便向我媽打聽。
我媽告訴我,表哥不高興,是因為他根本不喜歡現在的新娘,但是他爸媽很喜歡。
原來,表哥之前有個女朋友,但不是結婚的這位,以前的女朋友是個事業(yè)狂,他媽爸不喜歡。
他家人希望他找個顧家的,可以照顧老人家,于是便自作主張給他找了個女朋友。
我大姨身體不好,經常會有病痛,而表哥是個孝順的人,不想讓家人難過,于是便應下了這門婚事。
聽到這話,一時之間,我不知道是同情表哥,還是同情今天這位表嫂。
我很明顯的感覺到,表哥有多不開心。
我媽說,表哥的孝順有眼可見,明顯他更愛他爸媽,不然也不會做出這么大的讓步。
當個孝順的人,事情就會往好的方向發(fā)展嗎?
1、你的孝順,可能會傷害你的情緒
上周我見到了表哥,便問他,為什么要違背自己的心意,娶一個不喜歡的人。
表哥嘆了一口氣,說道:“我爸媽老來得子,所以他們管我管得特別嚴,他們?yōu)槲腋冻隽撕芏?,我不想辜負他們的期望?!?/p>
“我不想被人說成不孝子,我怕他們傷心,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忤逆他們?!?/p>
表哥一直重復,不想辜負父母,他們付出很多了,不能讓父母不開心,讓父母難過,他會覺得自己不是人。
表哥完成了“孝順”的使命,但這場婚姻,沒帶給他一絲愉悅的感覺。
為什么表哥明明不開心,還要違背自己的心意,去孝順父母呢?
那是因為,他不想面對自己的愧疚情緒。
他覺得,如果辜負了父母的期待,他就會覺得自己很糟糕。
他不想面對這種糟糕的情緒,所以他當個孝順的人。
知乎上,網友莉莉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她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小動物,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獸醫(yī)。而她的父母希望她去考公務員。
莉莉一開始不愿意。
為了讓女兒留下來,莉莉的爸媽天天和她說,家里就她一個女兒,如果當獸醫(yī)回家就找不到工作,考公務員就可以回家陪著爸媽,而且也穩(wěn)定。
最終她妥協了。
莉莉回家后,大家都夸她孝順,可她卻高興不起來,她總感覺自己心里堵得慌。
為了逃避糟糕情緒而選擇當個“孝順”的人,勢必也會讓你的內心追求自由的情緒相對抗,兩種情緒相對,就會讓你產生內在沖突,讓你經常陷入困苦的狀態(tài)。
2.你只是孝順,你可能不愛他們
表哥是個孝順的孩子,但結婚后,他和父母卻來越沒話說,很多時候,爸媽說話,他只想逃避。
莉莉也表示,自己雖然在家陪父母,但是心里總有一股怨氣無處可撒。
表面孝順的孩子,內心也許還帶著些許恨。
《奮斗》里飾演華子的朱雨辰,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媽媽,她嚴格操控兒子的生活,小到喝水、吃飯、上洗手間,大到工作、戀情等等,控制欲強得令人窒息。
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朱雨辰,苦不堪言。
他想過反抗,從上海跑到北京去上學;畢業(yè)后,他選擇留在北京。
但是,朱媽媽會使用苦肉計,一見到他就哭訴:“我怎么這么沒出息,兒子就這么離開我”。
朱雨辰看見傷心的媽媽,會覺得自己很不孝,只能妥協。
在節(jié)目上,朱雨辰一直表達自己很愛媽媽,所以不能讓媽媽難過。
但事實上,他也經常因為母親的控制而生氣,他也有滿肚子的怨氣無處可撒,但是鑒于對媽媽的愧疚,只能往肚子里咽。
大部分被父母操控的人,會認為自己的“孝順”就是愛。
其實不然。
孝順,不等同于愛。
那只是你盡最大的努力,去達到孝順的標準而已。那是愛嗎?那不是。
3、把孝順,轉變成愛
真正的愛,應該是一種相互成全的體驗。
是愛還是孝順,會讓我們做出決然不同的兩種選擇。
電視劇《天道》里有這樣一個場景。王志文的父親突發(fā)腦溢血,醫(yī)生告訴他們,父親已經沒有救回來的希望了,哪怕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救回來,也只能是個永遠不會醒的植物人。
關于治還是不治,王志文和哥哥起了沖突。
哥哥認為,為人子女應該孝順,就是砸鍋賣鐵也不能拔管子,要讓父親活下去。
而王志文則認為,父親生性好強,他肯定無法忍受自己這么沒有尊嚴的活著,讓他離開才是對他最大的愛意和尊重。
愛和孝順是不同的,在孝順的過程中,我們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哥哥如果真的愛自己的父親,就應該了解父親的個性,不會因為想當個孝順的兒子就讓父親屈辱地活著。
愛父母,就該懂得“孝順有道”。
當孝順變成了禁錮,成為壓得我們喘不過氣的來源,甚至因為孝順而產生了恨意的時候,我們就該有所調整。
首先,你要學會掙脫。
帶著恨意去孝順,你有可能好心辦壞事,因為你的內心是扭曲的。我們要嘗試從扭曲中掙脫出來,不要被孝順綁架了。
我身邊有個“樊勝美式”的朋友,她一直在替哥哥還債,只要她稍微表現出不愿意,他爸媽就會通過指責她不孝來讓她屈服。
去看了心理醫(yī)生之后,醫(yī)生讓她嘗試脫離自己的家庭,等自己生活穩(wěn)定一點之后,再衡量是否提供幫助。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朋友終于重新認識了自己,從孝順的重壓中走了出來。
因為孝順讓自己陷入痛苦的狀態(tài)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我們只有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身邊的人。
其次,我們要真正的自我負責。
你被要求孝順父母,心里并不想這么做,你的內心就會對父母有要求,而你表現出來的孝順,有可能只是一種表演的狀態(tài)。
如果你在孝順父母的過程中,你發(fā)現自己無意中成為了那個表面孝順的人,那你可以嘗試做出另一種選擇,你可以嘗試去愛他們,理解他們。
但是,這種愛并不是要你犧牲自己,也不是再一次陷入一個乖巧聽話,違背自己意志的狀態(tài)。
電視劇《都挺好》里面的蘇家三兄妹,明成和明哲都是表面上孝順,從來都不了解父親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們忍氣吞聲滿足父親的要求,犧牲自己的需求,心里卻滿腹怨言。
而明玉不一樣,她很理解自己的父親,但她不會盲從父親的要求,她會在父親鬧肚子時貼心訂外賣,也會為穿了多年舊衣的父親買新衣服。明玉不是乖巧聽話的人,但她對父親做的事比兩位哥哥有用得多。
你發(fā)自內心愛父母,而愿意聽從和照顧他們,你就是身心合一的,父母和你都會感到快樂。
我們是獨立的生命體,我們有自己的人格和自我意識,我們有權利選擇屬于自己的生命歷程,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和干預的。
大家一直在強調的“孝順”以及對父母的贍養(yǎng)義務,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但這都是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所給予的“愛的教育”所潛移默化形成的。
“孝”的核心應該是愛。子女對父母發(fā)自內心的愛,帶著尊敬的愛,我們稱之為“孝”。
事實上,任何關系的本質都應該是愛,而不是一種用“忠孝”這些概念的“道德綁架”。
無論是夫妻情侶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維修好一段真正關系的,除了利益捆綁這些不在討論范圍之列的東西之外,只有發(fā)自內心的愛才能連結彼此。
因為,我們是人,有血有肉有情緒有靈魂的一個人。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1852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659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396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175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624222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