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生于1870年奧地利維也納郊區(qū),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他從小生活舒適安逸,但他卻認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
先是身體上的病痛讓他備受折磨。3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以及幼年兩次被車撞的經(jīng)驗,使他十分恐懼死亡。
因幼年體弱多病,他4歲才會走路,好巧不巧,5歲又患上嚴重的肺炎,經(jīng)常因為喉嚨難受感覺窒息,連醫(yī)生都下了死亡判決書,他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這些經(jīng)歷讓他很早就萌生了做一名醫(yī)生的愿望,以此克服童年的苦惱和對死亡的恐懼。
此外,相比于因幼年患佝僂癥,身材矮小和自覺長相丑陋的阿德勒,被稱為模范兒童的哥哥是他童年生活的又一朵烏云。雖然疾病漸漸遠離了他,隨之而來的陰影卻并沒有消退,可以說他早年生活一直在與疾病和自卑感做斗爭。
不過,雖然在童年時期,身體缺陷和優(yōu)秀哥哥的陰影讓他產(chǎn)生了自卑心理,但這反而激起了他的上進心,再加上父親對他的不斷鼓勵,更增強了他的自信心,天資平平的他最終成為班里的優(yōu)等生,讓老師驚訝不已。
阿德勒后來經(jīng)常會很自豪地提起這件事,在他看來,宿命論只是一種虛假的精神支柱,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 這一經(jīng)歷與他后來學醫(yī)及形成其獨特的個體心理學思想緊密相關。
中學畢業(yè)后,阿德勒如愿以償進入維也納醫(yī)學院,系統(tǒng)學習了有關心理學、哲學的知識,并受到良好的醫(yī)學訓練。
1895年他取得醫(yī)學博士學位,最初為一位眼科醫(yī)師,他特別注意身體器官的自卑,認為它是驅使個人采取行動的真正動力。后來轉向精神病學,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jīng)癥問題,是當時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
但沒過多久,他和弗洛伊德的分歧就日漸顯露。他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學,主張從根本上限定里比多和壓抑等機械概念。到1911年,因突出強調社會因素的作用,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兩人關系破裂。
隨后,阿德勒創(chuàng)立了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
他認為,每個人在幼兒時期就漸漸形成一種生活模式,并形成生活的主觀目標。由于每個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形成的主觀目標也不相同,研究心理過程應以每個人的特殊心理經(jīng)驗為對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學被稱為“個體心理學”。
在維也納大學深造期間,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結婚了。羅莎出生于莫斯科一個擁有特權的家庭,是個能說會道、擅長交際、也很能干的女人。但她突出的個性和激情與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貴族氣質不太一致,以至他們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
阿德勒的妻子和四個孩子
但后來兩人還是恩愛非常,白頭偕老,這大概與醫(yī)學博士特有的耐心、細膩的引導有關吧。他們生有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其中老二亞歷山德拉和老三庫爾特后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家。
1926年起,阿德勒多次訪問美國,為大量的聽眾講課。1932年,他成為長島醫(yī)學心理教授。1934年他定居紐約。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臟病逝世于蘇格蘭的阿伯登。
他的概念和方法也逐漸滲透到心理學主流體系中,被心理體系所吸納,社區(qū)治療、家庭治療和合作治療已被社會普遍接受。甚至他曾經(jīng)的反對者,也慢慢接受了他的概念。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81181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26576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129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8956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0981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