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楊是我的求助者,抑郁癥患者。
她很漂亮,生活工作中,對自己要求也很嚴格,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不去麻煩人。所以客觀來講,她的能力,在工作單位當中是比較強的。
但18年2月份,她被連升兩級,提為部門經(jīng)理后,公司內(nèi)部開始流傳起她的風言風語。
很多同期職員,說她因為長得漂亮,所以才有如此機遇,說她和公司老板關(guān)系曖昧,才升職的。
小楊的男朋友聽到這些話之后很難忍受,用冷戰(zhàn)的形式表達自己的不滿,不僅信仰怪氣、冷嘲熱諷,還刻意疏遠她。
她滿腹委屈的問男友:你為什么寧愿相信外人,也不相信我說的?
只換來一句輕蔑的回應(yīng):“無風不起浪”。
就這樣,原本還算恩愛的情侶,漸行漸遠
再后來小楊發(fā)現(xiàn)男人開始背著她跟其他女人聊騷,成全是她為狼狽的自己選擇的遮羞布。
忍無可忍的她終于鼓起勇氣把矛頭指向了“罪魁禍首”——造謠的同事。
但閑話并沒有因為她的憤怒而消失,他們反而變本加厲嘲笑她“做賊心虛”。
我們內(nèi)心痛苦,心力交瘁的主人公不堪重負辭去了工作。
“只要再堅持兩年,我只要不要去想他們,我躲著他們還不行么!我堅持這么久,公司本來已經(jīng)承諾兩年后幫我辦理的上海戶口了,我的青春,我的一切,算什么?
我為什么不能堅強一點呢?”
是啊,這算什么?環(huán)境綁架了小楊,并讓她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真的是環(huán)境綁架了她嗎?
不是的,這種想法大錯特錯,是她應(yīng)對環(huán)境時候的心態(tài),綁架了她。
在過去的咨詢中,我遇到過太多的抑郁癥患者,都是因為承受不住外界環(huán)境的劇烈影響,誤入人生的低谷,可悲可嘆。
你知道么,你過于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了。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否定,蓋過好幾個人的肯定,最終一定會形成自我否定。這是不正常的,甚至很可怕。
誤入歧途的人,最常分化成兩類人群:
一部分人是:自己心理能量低,自我評價極低,凡事都歸責自身;
另一部分人則:加強了自我心理保護,封閉內(nèi)心,拒絕外界聯(lián)系。
你是如此擅長在潛意識中催眠自己:其實我沒什么大問題。我只是對很多東西沒概念而已。雖然身邊的很多人說我有問題,但是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我,并且他們妒忌我,他們即便了解我也無法理解我,因為他們是愚蠢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另外一個求助者王麗(化名),一個大學老師。
同樣是年輕有為 ,在34歲這年,就被評上了教授。
立刻,關(guān)于她的閑話,像野火一般,迅猛的傳遍了校園的各個角落。很多人說他走后門,也有一些沒有真才實學只靠倚老賣老的前輩擔心他鋒芒畢露,就說她太年輕,根本沒有資格。
所以發(fā)現(xiàn)了嗎?容易患心理疾病的人中優(yōu)秀的占更大的比例。所謂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不無道理。
并不是所有人都回去思考活著的意義。當然萬事都有多面性,優(yōu)秀必然會導(dǎo)致潛意識里的自戀,也更容易受到其他人的不公平對待,最后表現(xiàn)出來的外在的自卑與迷惘就更嚴重。
然而她的選擇和上邊的小楊迥然不同。
剛開始的時候,她每逢機會,就會刻意迎合、討好別人,希望別人能夠感覺到自己的熱情,然后期待別人能在聊天的過程中,慢慢了解自己。
但后來久了之后,發(fā)現(xiàn)并沒有效果。反而導(dǎo)致自己比以前更加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了。她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患得患失了。兩個人在一起低頭耳語,她就感覺是在背后說自己。
后來她越來越痛苦,經(jīng)常陷入焦慮。就這樣過了大半年之后,她實在受不了了,開始經(jīng)常請假不參加學術(shù)研討會,拒絕外人溝通。
中國哲學史上,有一個很出名的故事。
六祖惠能,曾流浪到廣州法性寺。
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
又聽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
惠能說道:"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法性寺法師印宗聞得這番妙論,當即與他攀談,得知他就是大名在外、耳聞已久的惠能。于是就請高僧為他剃度,完成出家儀式,并恭請其正式即位為:禪宗六祖。
的確如此。風吹幡動,是風動還是幡動?
——其實是人的注意力在動。
從故事回到我們的生活中,這個世界每一天都在運動變化,因如此,我們不可避免的處在各種事態(tài)之中。如果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就一定會糾結(jié)于“風動、幡動”。然而你遇到的因素要比單純的風與幡的二元關(guān)系復(fù)雜的多。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能夠把心力匯聚在自己身上,而不去注意到“風吹”、“幡動”這些現(xiàn)象時,就算外界環(huán)境變化了,自己不仍然會不為所動,不會外界干擾。
所以六祖惠能,才有了“仁者心動”這一說。
這不是逃避,這恰恰是抵御“庸人自擾”的處世之慧。
我們永遠要明白一個道理:
傳是非之事者,必是是非之人;遠離是非之道,必要守住凈心。
人在生活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無端非議,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任何人都會遭遇這樣的事情。所謂的“誰人背后不說人”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你大可不必理睬這些議論,你不是為別人而活的,也無須懼怕這些閑話。因為很簡單一個道理:當你總是重視流言蜚語的時候,在心理學上,你就會產(chǎn)生“思維狹窄”。
舉個例子,思維狹窄就好比自拍時的——背景虛化功能。
你持著相機,對著一支殘花,或感懷,或憤恨。偌大一張照片只有這一支花是清晰的,背景的萬紫千紅都是模糊的,它們不存在嗎?不,是你根本沒看它們。
你大可不必給自己這么大的壓力,放松雙眸,觀賞春色滿園。
景色依舊是景色,殘枝依舊是殘枝,一切只因你的心而改變。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01920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9282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2433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9270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153526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