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心理學的小我與佛道的大我
小我,是心理學上的自我,是個體對自身存在狀態(tài)的認知,是自己能意識到、感知到的自我的一些心理現象,如自我意象、自我評價、自我認知等,是意識中對自己存在狀況的反應。心理學把自我分成兩部分:一是主動去認識的部分;二是被認識到的部分。詹姆斯認為,自我分成經驗自我和純粹自我;羅杰斯說是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米德認為是客我和主我。這兩部分是意識對自己存在狀態(tài)的認識,就是自我。
自我和人格相關,人格指的是個性心理特征。一個人的知、情、意怎樣,深度廣度怎樣, 與客觀存在的關系如何,其構成的特點就是人格。自我是人格的主觀化,是主觀化的人格。心理學把人格作為研究的核心問題——描述和完善人格。人格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去認識,比如說這個人怎么樣、外人看他怎么樣、他自己覺得他怎么樣。人格,是一個人的存在狀態(tài)。自我,是自己對自己存在狀態(tài)的認識,這就是心理學的上小我(自我)的含義。
大我是佛道修煉的境界,沒有人格特征,與小我不在一個層面。佛家說大我全人類只有一個,意思是所有人修到最后,那個空無都是一樣的。大我沒有人格特征,每個人個性的不同構成了小我,為了對比起見,人們把沒有人格特征的人類共同意識的存在稱為大我,也就是無我。
傳統(tǒng)文化往無我的方向修,現代心理學是朝小我完善的方向修。心理學的自我成長,是把一個人的小我弄得很完善;傳統(tǒng)修煉是把小我弄沒,這兩個方向截然相反。
多年前,我在德國與圖賓根大學的一些教授探討過這個問題。我說,心理學修的是一個完善的小我,但我們傳統(tǒng)文化是修到無我的狀態(tài)。當時,有個教授笑著說:“要是小我沒了,那我的老婆、房子、車子怎么辦?”從心理學角度不太容易理解這一點,因為大我沒有具體的內容,心理學個人體驗的小我(自我成長),和佛道修煉的大我(無我)本質不同。
02、自我意識的成長與修煉境界的提升
心理學的自我成長,按照自我意識的成長階段進行;而大我的成長超出自我意識之外,達到了無我狀態(tài),沒有意識內容的發(fā)生和進入。大我和小我的成長過程完全不同,是兩種不同的修法。
心理學上的自我意識(自我)的成長過程,從萌生成型到發(fā)展完善,分為四個時期。心理學的教科書說,一個人完善自我,一般要到三四十歲才行,從青春期到自我成熟,大概要20多年。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從0歲開始,到65歲結束,分為八個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學齡初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自我成長特點。
埃里克森的成年期從25歲到65歲。如果一個人擁有積極的自我,則會關心他人,能夠創(chuàng)新。自我意識和獨特性,也在這個時期展現。自我發(fā)展不好的,會表現得自私自利,完全從自己的角度考慮事情;在他65歲以后,就會感到絕望,離死亡越近,越容易消極地看待死亡,于是,自我就會朝無意義的方向發(fā)展。在這個階段,一個自我發(fā)展得很完善的人會成為智者,能夠圓融地處理這些問題。這就說明,不同年齡階段的自我有完全不同的標準。
埃里克森指出,兒童的自主感在3歲到5歲時開始,到25歲才真正形成。自主感不好的,青春期很容易發(fā)生內在沖突,出現心理問題,而心理咨詢就是解決來訪者的心理矛盾,基于來訪者的經歷和年齡幫助他進行自我成長。大我是佛道修煉境界的提升,沒有經歷和年齡的限制,按照能否超越小我意識分階段,與小我的完善沒有關系。
很多人小我不完善,可是大我完善。比如,老子這輩子沒做什么大事,先是當個小官,后來騎著青牛出了函谷關不知所終,據說連《道德經》都是被守關員逼著寫下的,由此可見他的小我并不完善,好像沒有什么自我實現。佛陀放棄王位出家,苦修了很多年,最后在菩提樹下坐了七天七夜開悟。從小我看,這似乎不太正常。大我和小我的考核標準不同,不能用小我的完善衡量大我,但是,大我的完善卻會影響小我。
佛經說法無喻不立,心理學能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問題,佛學不能直接表達,所以它流傳比較慢——小我表達很清楚,大我表達不清楚?!度A嚴經》用金獅子作過比喻:金獅子的價值分兩部分,一部分是雕刻技巧,一部分是金子純度。金子的純度是大我,純度越高越值錢;金獅子燒化后沒有形狀,只有金子,就是大我。小我是雕出獅子的形,即雕刻的技術、產生的價值,它和金子本身的價值不一樣。
03、發(fā)展大我前不一定要先發(fā)展小我
大我、小我按不同方向發(fā)展,小我的意識再成熟,也不會自動發(fā)展成大我,但是,大我的意識如果成熟的話,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小我的意識內容和結構。
川普和普京都很有個性且事業(yè)有成。但自我或小我完善不代表沒有心理問題,從自我的意識這個角度來說,他們肯定是強勢的,但并不像大我的有成者。真正的大我有成者,不是小我的,不是自我實現的,而是與宇宙存在融為一體,已經實現了天人合一,而這個融合與小我風馬牛不相及。老子和佛陀追求的不是小我的自我實現,而是更高層次的大我。有個人對一位尼姑說,我給你照張相吧!尼姑答,我們難道不是在相中嗎?她所追求的境界是無相無形的,而照相就是在追求相。
大我的修煉并不是基于年齡來的,而是根據修煉的深度進行區(qū)分,比如,佛家的四禪八定。從小我到無我分九個層次,這九個層次與小我的完善沒有任何關系。小我影響不了大我,大我的發(fā)展會影響小我,因為大我的范圍大,是意識更深層次的東西,到達之后三觀會跟著改變。比如,追求名利、權力之心會變弱,這一觀念的變化會影響小我的自我結構。
弗洛伊德的自我、超我,與馬斯洛的自我實現不盡相同,但總體來說,都是完善個人和社會需求。大我追求的不是完善個人和社會需求,而是滿足最本質的作為生命存在和宇宙存在的需求。大我修行的范圍廣,它跳出了個人的生物和社會屬性,到達了宇宙存在本身的屬性。
修行四禪八定,修到三禪時,會有徹頭徹尾的愉悅,是沒有原因的快樂,不是找到女朋友或者得到一大筆錢的那種快樂。大我的快樂是充分放松身心,體會到與宇宙存在合一的快樂——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與外界沒有任何關系。
佛家說,人人平等不問貧富,你看到人的共性比較多時,就會影響你看到人的差別性:看共性多了,看差別性就少了。反過來,看的差別性很多,可能就看不到共性,所以大我影響小我,小我影響不了大我。
04、大我和小我的修行沒有年齡限制
大我的修行,基本沒有年齡限制。小我修行比大我要求多,大我修行比小我條件簡單。年少時大多數人認為不需要修行大我,隨著生活閱歷增多,就會明白小我再完善也解決不了許多問題,尤其是人生的終極問題。心理學解決的是生活問題,大我解決的是生存狀態(tài)問題。解決深層問題需要往大我方向修煉,往往越是年長,越有這種需求。
大我、小我有重合的部分,在一定階段可以同修。正念雖是大我修煉技術的一部分,但也可以完善小我的人格。
正念是不評價、不逃避、不刻意地觀察呼吸、身體、聲音或思想。這是從佛法里來的如其本來進行覺察。當不帶評判的時候,小我里的主我與客我就會平衡,問題就解決了,這是佛家解決問題的方式,非心理學的。
正念本身是大我的,大我的意識,不是小我認識或被認識的那兩部分,而是能夠同時意識到這兩者的意識。正念的修法有兩個方向,一是像現代心理學那樣用作心理療法,調整小我的主我客我平衡;二是修大我。如果用作修大我,跟平衡沒有關系,大我不在意平不平衡——當然平衡更好一點,因為它比小我有深度,所以能夠包容小我的主我與客我兩部分。
往大我還是小我方向修都可以,一起修也可以。往小我走,你能包容觀察和被觀察的部分,那么認識和被認識這部分的矛盾就沒有了,沖突就會消失。從深度來說,當你平衡以后,它背后的東西就會顯現,這就是大我。大我一開始不關心這兩者的沖突,如果在大我上了,小我這兩部分就折騰不起來了,因為大我能夠包容這些東西。
大我和小我在生活里怎么辦,能不能共存,你是用大我還是小我?有一位開悟的禪師說,小我是在大我里生存,小我像一頂帽子,你可以選擇戴上或者摘掉,要是下雨就戴上,太熱了就摘掉。上班也許要戴個面具,但回家后你還戴著面具嗎?所以,小我是根據不同的人和環(huán)境變化的。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41943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61137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2615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51706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463165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