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中國新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國現階段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面臨的現狀之一。
據全國老齡辦發(fā)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過兩億的國家。據估算未來一個時期內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持續(xù)加深。
面對老人性格方面的變化
進入老年期后,我們卻常??梢园l(fā)現老年人會出現一系列的性格方面的變化,比如有的人原本很大方,但上了年紀以后,突然變得小氣吝嗇,凡事都分“你的、我的”,即便對自己家人也是如此;
有的人會脾氣變化較快,與人相處稍不順意,就會引起他們的不滿,甚至記恨;
還有一部分的老人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應該被人照顧,被大家關注,過度依賴子女,完全不顧實際情況,一味要求子女陪在自己身邊……這些自私雖然表現方面各有不同,但和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私自利似乎又有所區(qū)別。
事實上,我們大腦的機能隨著成長在不斷變化當中。
老齡期機體和大腦也會逐漸趨于老化,甚至會由于腦萎縮、梗阻等多種進行性的病變而對人格產生影響,出現逆向退化的現象,因此從生理層面上來看,無論是表現的“年幼無知”,還是“老而不尊”都可能與腦功能不健全相關。
特別是我們可以觀察到老人們產生的所謂變化大都局限在生活事件層面,通常都是一些“理直氣壯的無理要求”,更加使我們推測一方面是他們的心理需要,想要得到關注,得到陪伴;
另一方面還有可能是出于“身不由己”的大腦功能性變化。
因此,對于老年人出現的行為及心理要求,我們更多建議從體諒及安撫的角度給予應有的照顧和尊重。面對老齡期可能出現的情況,我們有幾點建議:
(一)尊重
本著尊重的前提與老年人交流。
(二)安撫與策略相結合
尊重老年人的心理需要,給予生活上的照顧和支持,但同時還需要根據實際生活中的主次來合理安排生活,避免過度回應引起自身生活及工作安排的紊亂。
(三)鼓勵老人本身發(fā)展愛好或走出家門結交朋友
不同環(huán)境中生活的老年人雖然有各自的興趣愛好,像老年期相對于青壯年時期來說也是時間最充沛,足夠發(fā)展個人愛好的時期。
幫助老人樹立自信,打開視野,不要覺得自己“老而無用,不被需要”,從中年后期就要開始自行調整,或由家人引導思路。
因此我們試圖這樣理解,假如兒童是由于對外界的未知而感覺擔心、焦慮,從而需要成年人給予更多愛和關懷,那么老年人所表現出來的任性與自私與他們正在由于衰老而喪失掉一些原本擁有的能力和掌控感而帶來的一系列不良情緒所致。
因此,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以及變化,盡可能的給予他們安撫、補強他們的安全感,就像我們年幼的時候他們曾經養(yǎng)育我們時,用愛撫慰,用情感溫暖。
面對老人軀體方面的變化
老年人除了自身會發(fā)生部分性情改變之外,我們還常常發(fā)現一些老人,總是固執(zhí)的主訴自己軀體方面的不適——飲食、兩便、血脂血糖等等,較為常見的還有關于睡眠問題的困擾。
他們總是感覺自己的狀態(tài)特別不好,覺得自己罹患某種重大疾病,不斷的要求問診就醫(yī),同時又不相信檢查的結果,讓子女們要近身陪伴,加以照顧。
假如兒女尚在青壯年期相對還能夠應付,如果兒女們也都進入或逐步進入老年期,這樣的“老老看護”極易造成雙雙負累或互相埋怨、情感疏遠的情況。
因此,及時處理這些與軀體及心理兩方面都有關聯的狀況也是老齡人群心理工作的重點之一。
在DSM-5中的軀體癥狀及相關障礙中,我們能看到分別有軀體癥狀障礙、轉換障礙、疾病焦慮障礙和做作性障礙共4種分類。
這些障礙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患者更容易尋求常規(guī)醫(yī)療機構的幫助而非精神健康服務,而且他們分別會對軀體健康問題有著明顯的擔心:
在軀體癥狀障礙中,個體尋求幫助主要是試圖解釋軀體不適。
在疾病焦慮障礙中,可能存在 一些軀體不適,但主要問題是持續(xù)擔心生?。ɑ驅⒁。@種精神上的擔心超越了輕度軀體癥狀本身所帶來的對日常生活的損害。
在轉換障礙中,出現一個突然的、嚴重的軀體問題,包括能力的喪失(比如出現癱瘓或癲癇)從而導致需要去急診室進行緊急就醫(yī)。
在做作性障礙中,個體自知本身并無軀體問題但仍因軀體主訴為由尋求幫助
在老年人群體當中,軀體癥狀和軀體疾病同時出現較為常見。這是由于老年人疼痛、疲乏等問題常被考慮為正常老齡化的一部分,或是因為與年輕人相比,在有更多的軀體問題表現及用藥情況下,同時表現出的焦慮是可以理解或常見現象。
如果患者為青壯年群體,目前已知的心理干預中關于認知調整及正念減壓等方法均有利于解決關于病癥的信念及行為。
這些方法還可能幫助患者本人學習關于應對日常生活的正性思維,找到軀體病因并非軀體不適的根源等等。
但是面臨老齡期患者,這些方法往往由于身體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的實際問題,以及當事人的認知水平所限而不能發(fā)揮太大的功效。
因此,對待老齡人群,我們更多采取更加緩和的心理干預方式,從老人的心理需要出發(fā),首先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足夠溫暖、接納的環(huán)境,再來討論身體與疾病之間的關系,以期化解他們內心的郁結。
在緩解情緒方面還有以下四個原則:
(一)正確看待衰老
現在生活水平提升,身體狀況與心理狀況不同步的現象時常發(fā)生,比如由于缺乏有效的健康管理或體育鍛煉,身體狀態(tài)突然的退化引起老人的震動或抗拒,這時首先要幫助老人們先去接受衰老這個具體的表現,接納不適感的存在,才能夠不過份曲解或夸大自己的病情。
(二)信任專業(yè)人士的專業(yè)能力
軀體癥狀障礙本身就是一種“疑心病”,是心理暗示的結果呈現。如果軀體上真的有重大疾病,醫(yī)生不可能不加診斷也不可能檢查不出來,因此需要首先引導老人相信醫(yī)生對病情的判斷,理解醫(yī)生給出的解釋,以期養(yǎng)成更好的,健康的心態(tài)。
(三)鼓勵老人參與社交
從退休等時間結點起,盡可能的增加老人的活動量及社交圈,防止由于空虛、寂寞而引起他們對于健康、陪伴的過度關注。
(四)允許老人適度表達情緒,更多的做好心理護理工作。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面對生老病死,我們沒有任何人可能躲避這些問題,也不能幫助老人們分擔軀體的痛苦。
然而作為人,作為家人,即使他們身患疾病,也依然珍貴。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系,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039088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6403315 人想測
免費測試
519278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1188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08191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