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商怎么樣?你想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嗎?很多人其實并不清楚怎樣才能夠算一個情商在線的人,生活中用到情商的地方要更多與用到智商的之處呢,怎樣算高情商的人你知道嗎?其實最基礎的一點就是高情商就是多講感受少講道理!
情商低:只講道理,不講感受。
情商低是生活中讓人很苦惱的一件事情,對于當事人本人來說,知道自己情商低,說話做事get不到點,找不到分寸,不招人喜歡,確實是讓自己很難受,但要去改變情商吧,好像又找不到準確的法門。
對于和情商低打交道的人來說,情商低的人經(jīng)常說話做事不恰當,很多時候表現(xiàn)都很無語,讓你哭笑不得。
那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提升自己的情商呢?
眾所周知,情商是“情緒智力”一詞的縮寫,根據(jù)情商一詞最初的提出者Salovy和Mayer等人的觀點,情商包括“解自身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系”5個部分,可見情商的關鍵詞是“情緒感受”。正是主要因為在情緒感受和處理上人和人的不同,造成了情商的高低。
簡單說,高情商的人對人的情緒感受有準確敏銳的感知,并在這種感知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一系列應付辦法,導致在人際關系處理上比較有分寸,讓人覺得恰當舒服。
但低情商的人對人的情緒感受力準確性較差,或者沒有感受力,導致說話做事對人的情緒感受照顧不周,顯得情商很低。
一個和自己的情緒感受失聯(lián)的人,往往會活在很多道理中,于是他們跟人溝通的方式就陷入了這樣的局面:講道理,嗯,如果在道理上沒有達成一致,就會更進一步爭對錯。
是的,這篇文章要送給的正是那些整天活在很多道理里,并且認為自己很有道理很牛逼的樣子的人。
不過一個沉浸在自己道理里的人是看不到別人對他皺起的眉頭的:
“人是需要適度講道理的,但你整天滿嘴道理的樣子,真的情商很低。”
只講道理的人,活在“應該”之中,而不是“真實”之中
道理,源于外界要求的內(nèi)化。
在我們的成長中,如果早年的養(yǎng)育者對我們只講道理,只提要求,不關注我們的情緒感受,我們就很容易發(fā)展成一個“過度應該”的人,這些“過度應該”表現(xiàn)在:
人應該怎么做?
你應該應該怎么做?
我應該怎么做?
他應該怎么做?”
這些養(yǎng)育者跟孩子的聯(lián)結不是通過情感,而是通過“要求”、“對錯”、“道理”,這樣就會導致這個孩子情緒情感的智力部分沒有得到充分引導、鍛煉和發(fā)展,而過度的發(fā)展了很多“道理化”的能力,然后他們長大后繼續(xù)采用這種模式去跟別人進行互動,復制早年用“道理”跟人聯(lián)結的模式,讓人覺得情商低。
過度的講道理之所以讓人覺得情商低,是因為只講道理的人,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看不到每個個體的個性差異,他們固執(zhí)的活在某些大道理里,認為人應該遵從他說的那些道理,這樣就會造成兩種后果:分裂和強迫。
一個只講道理的人必然容易活在分裂里,因為凡是道理,都容易有對錯,都容易沉浸在理所當然的對錯思維里,當然都是理直氣壯的認為自己堅持的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或者這么做是對的,那么做就是錯的,所以他們時常會陷入到和人爭對錯的的局面里。不光這樣,當面對一些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更棘手的問題場面時,對錯思維很明顯會暴露弊端,因為既然涉及到復雜,就不可能是誰對誰錯這么簡單。
具有對錯思維的人還很容易對事和人進行評判,所以只講道理的人對自己和對他人都容易有很多不接納,他們在說“應該怎么怎么樣”,總是在給自己和別人提要求,而完全看不到真實的自己和別人,他們無法把人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整合起來,因此會很分裂,嚴重的人,可能會陷入偏執(zhí)之中。
一個只講道理的人也是最容易發(fā)生強迫行為的人,因為只關注道理,信奉“應該”法則,當這種道理和應該跟自己的感受沖突時,他們一味采用的是壓抑自己的感受,或者讓自己的感受讓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由此,構成強迫。
通過強迫的方式讓自己做事的人,體驗不到自己做事的樂趣,容易陷入到機械和麻木里,有時這種強迫過多,還會引起當事人大量的內(nèi)心沖突——那些被我們壓抑的情緒情感正通過潛意識的方式來表達抗爭。
我通常用馬和騎馬的人來比喻這種關系,馬是情緒感受,騎馬的人是要求,騎馬的人必須了解自己馬的感受,特點,才能更好的管理馬,和馬一起奔向目標;而如果騎馬的人只關注自己的目標和要求,完全不顧馬的感受,一味的抽打馬,希望它奮力奔跑,這樣的方式可能會把馬搞崩潰,引起馬的對抗,導致別扭效率低的局面。
總之,無法讓馬快樂的奔跑,也就無法發(fā)揮出馬的潛力。
同理,通過強迫的方式讓別人做事的人,也容易激起別人的反抗,讓自己和別人都不爽。
溝通的關鍵是“理解”。
過度講道理不能促進對人的理解,溝通的本質是理解別人,而理解別人的前提是先理解自己。
如果我們過度的活在各種道理中的話,我們就無法理解自己,因為我們抱有的視角一定是先判斷“我這樣對不對”,“我這樣應不應該”,而不是“我為什么會是這樣”,“我想要什么”“做什么會讓我很開心”這種基于理解自己的思維角度。
一句話,過度的道理和要求是在圍繞一個外物(早年養(yǎng)育者的要求)構建自我,在這種構建里,我的感受和需求是不重要的,我必須圍繞這個外物發(fā)展自己,否則我就是沒道理的,不應該的。
活在大道理里的人,無法接納真實的存在,也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和別人,他們只能接納道理。
當人們不接納現(xiàn)實時,就無法發(fā)展出“理解”的能力,因為理解的前提是先要接納,接納自己、別人情緒感受的真實性、正當性、合理性,然后才能嘗試去發(fā)展理解自己,理解別人的能力,由此構成情商。
所以情商高的前提是:你首先要先接納情緒感受的合理性、正當性,然后再去分析這背后的原因。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