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忍不住驕縱或懲罰,覺得不對,卻無法控制?也許你正在孩子身上重復或過度補償自己童年的缺失。心理營養(yǎng)幫助你給予自己和孩子恰如其分的愛。
你曾試過對孩子的行為反應過激,之后又覺得自己小題大做、心生自責、內(nèi)疚嗎?
如果是的話,那么下面從心理營養(yǎng)層面認識自己,轉(zhuǎn)化對孩子的積極影響,很可能幫你解惑,找到給予你和孩子心理營養(yǎng)的原料。
01 / 從早期經(jīng)歷關(guān)照自己的情緒反應
情緒反應是一面鏡子,這一回孩子照見了媽媽潛意識的信念:
高高興興的大年初四,我卻兩次把孩子嚇哭,第三次卻讓他開懷笑。
不禁感嘆:媽媽就是寶寶內(nèi)心戲的導演呀!
第一次,小寶把水杯扔在地上,在客廳中間撒了一地水,那一刻我沒多想就哎呀一聲地激動得跺起腳。
第二次,小寶弄開一包開奶茶,粉末灑了一地。我一看見又是忍不住跺了兩下腳,高聲喊你在干什么呀!
這兩個情境,確實是本能反應,因為反應一發(fā)出,我立馬覺察到自己反應過激會嚇到孩子。
兩次他看到我跺腳、大聲說話后,滿臉霎那間紅通通、害怕地大哭起來。
對孩子反應過大的這兩幕,讓我鏈接到自己類似情景的早期記憶。
還記得九歲那年,自己親手做甜品送給媽媽做生日禮物,沒想到花了150分努力,做出來的炸香蕉卻沒有成型。
當時媽媽的反應很大,說我把廚房搞得一團糟,一邊念叨一邊幫我收拾殘局。
爸爸也劈頭蓋腦就教訓我,為什么要做熱氣的東西,自己沒做過就搗亂,以后別再搞這些東西!
父母負面評價的反應,讓我深深沮喪。好心做壞事、手腳不知道怎么放的窘迫感,多年后想起還揪心。
這一幕,在我幼小的心中,種下了如果破壞家里環(huán)境、增加父母負擔,就是一種罪過的負罪感。
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自己對孩子的過度反應,仍然喚起了早期經(jīng)歷的相似感受。
尤其在婆家,希望孩子能夠乖巧聽話,擔心別人覺得我沒教好孩子,給家里添麻煩。
02 / 心理營養(yǎng)評估,弄懂反應模式的根源
正好過年期間正學習林文采博士的《心理營養(yǎng)》視頻課,讓我對自己的反應模式有了更深的洞察。
林博士提出人類五大天性:愛的能力、與別人連接、價值感、獨立自主、安全感,這也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心理營養(yǎng)是否不足?
可以問三個問題:
我的情緒穩(wěn)定嗎?我的人際關(guān)系有障礙嗎?我會在行為或語言上,傷害自己或別人嗎?
看著這三個問題,我發(fā)現(xiàn)了本能反應就是源于小時候某些心理營養(yǎng)的缺失,對自己思維、行為模式產(chǎn)生了長久影響。
從小,媽媽如慈母,覺得我笨手笨腳多代勞;爸爸則是嚴父,稍有錯失準逃不過他的評判。
由此,青少年時期開始,我情緒易波動,一不高興就浮現(xiàn)在臉上;如果犯錯或不符合父母期待,就會自責不已;對別人的錯失也是直言不諱,一度以為這是率真,成長以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帶給別人難堪。
以上種種一直讓我覺得自己情商不足,擔心自己被評判,人際交往屬于被動型,要很長時間才能敞開和融入群體。
直到自己成為母親,不希望對孩子造成影響,開始走上心靈成長和自我療愈之路,才漸漸覺察、改變,直到如今能如其所是地接納自己、愛自己。
我真不怪父母,因為早已得到療愈,明白父母已出盡力氣愛我,無論代勞還是批評都是出于愛。
只可惜當年他們并不曉得心理營養(yǎng)是什么,這對一個孩子自我認知的影響,如此長遠且深藏于潛意識。
早期信念帶來的反應模式依然不由自主地冒泡,如果不覺察,就會繼續(xù)傳遞給孩子,讓他感到不安。
在害怕犯錯下缺乏獨立自主的發(fā)展動力,擔心犯錯不被愛而退縮,覺得自己笨手笨腳沒價值感,不敢交朋友……
一想到這里,我背后差點冒冷汗。
幸好,我知道了心理營養(yǎng)對孩子的重要性,并且可以有覺知地給予孩子所需要的營養(yǎng)。
同時,我也知道必須先補充自己的心理營養(yǎng),才有足夠多的愛,給予孩子所需營養(yǎng)。
一個不愛自己、不接納自己的母親,永遠無法給予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yǎng)。
感謝自己這幾年學習了正面管教和阿德勒心理學,犯錯是最好的學習機會的積極信念。
讓我無條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讓我成為自己的重要他人,擁抱和療愈了那個處處擔心碰壁、受人評論的、放不開的內(nèi)在小孩。
如此,我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行為,看見行為背后我只是個孩子,我需要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呼喚,讓自己和孩子平和度過成長的風浪。
03 / 積極引導,犯錯是汲取心理營養(yǎng)的好時機
父母若著眼長遠,養(yǎng)出心理健康、高價值感的孩子,眼下的點滴錯誤,反而是注入心理營養(yǎng)的好時機。
學習心理營養(yǎng),幫助我覺察自己對孩子探索行為帶來的小麻煩過度反應了。
我立刻有意識地改變語言、聲調(diào),從身體語言開始轉(zhuǎn)回積極引導。
要知道,這么小的孩子,為何一跺腳一聲喊就大哭,非語言信息傳遞出緊張,讓孩子感到恐懼。
我輕輕擁抱起小寶,溫和地說寶貝對不起,媽媽大聲讓你害怕了,我知道你只是好奇是嗎?
和顏悅色的共情,讓孩子從大哭到抽泣,我再安慰沒關(guān)系,我們一起來整理好。媽媽跟你玩掃掃掃。
因為近來孩子喜歡拿掃帚,我便投其所好,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回有趣的游戲上。
孩子好奇地看著桌子地上的小粉末,我鼓勵他摸摸看再掃走。小寶小心碰、滿手抓,最后開心地邊玩邊掃干凈了。
我才發(fā)現(xiàn),包裝是孩子自己撕開的,不禁贊嘆小寶小手巧,竟然自己撕開了,你是想拿來讓媽媽沖水,對嗎?小寶的好意終于被媽媽發(fā)現(xiàn)了,立刻開懷地仰頭咔咔笑。
這時我再教他,下一次怎樣小心拿好袋子,不會倒灑,他認真地看我演示還點點頭。
一開始,我以為孩子搗蛋,真是差點冤枉他了,他只是想靠自己做到,只不過小手控制力度不夠好,才闖了個小禍。
這也是2歲孩子探索行為很可能帶來的意外,小心呵護好奇心和探索欲,需要父母發(fā)現(xiàn)和肯定孩子的動機,并給予克服困難的支持引導。
不久后,孩子自己喝水時,杯子不小心掉了,又灑了一地水。
這回,我在覺知中,看到孩子表情一下子就想哭,立刻溫和地說:小寶,沒關(guān)系,你是想自己去拿拖把,還是媽媽去拿來?你拖干凈就好了。
話沒說完,孩子就屁顛屁顛跑去拿拖把,樂意自己收拾干凈。
可是拖把太大了,他拿得吃力,好幾個來回都拖不干,我鼓勵他小寶力氣大,再來一遍就行。
家里大人看見了,也贊小寶真能干!小寶更興奮又賣力地拖到干凈,他由此相信自己:再來一遍,總可以,我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看見小寶的進步,我也感到自己又被療愈了:關(guān)注自己的進步,比關(guān)注外在的眼光,更有力量!
臨睡前,我在小寶耳邊給他鼓勵的反饋,肯定他今天的努力和進步。
沒想到,聽完他竟然自己拍起小手掌,那個自我鼓勵的樣子,不僅逗笑了我,還讓我感慨:
孩子也是父母的榜樣做到,就給自己鼓掌吧!自我認可,翻倍兒自豪!
小禍不要緊,關(guān)鍵是父母的態(tài)度,是積極引導還是嚴厲教訓,是鼓勵自主還是包辦代勞,決定了孩子能否獲得心理營養(yǎng)的滿足。
積極引導和鼓勵自主,才能滿足心理營養(yǎng)的五個天性:
讓孩子知道:他做的事情,媽媽能看到背后好的動機,無條件接納他的情緒,感受被愛。
讓孩子明白:媽媽會陪伴他共同面對困難,保持在一起的連接,擁有我能夠重新來的安全感。
讓孩子體會:我選擇負責任就不要緊,總有辦法解決問題,我是能干、有價值的孩子。
我確信:媽媽是孩子的第一重要他人;媽媽的成長,也是孩子心理營養(yǎng)的源泉。
如今,當我用上面三個問題,看評估大寶、小寶的心理營養(yǎng),還是比較充足的!
這是自我成長、補充自我營養(yǎng)后的結(jié)果。如若不然,孩子將重蹈覆轍經(jīng)歷我曾經(jīng)的低自尊。
孩子的心理營養(yǎng)足不足,父母自身的心理營養(yǎng)狀況是個把脈器。
你也不妨問問自己上門三個問題,找到心理營養(yǎng)補給的提示。
如果你也像曾經(jīng)的我一樣匱乏或迷惑,不妨一起來學習林文采博士的心理營養(yǎng)課,這里有:成為自己和孩子心理營養(yǎng)師的不二法門!
出處:好爸媽在線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335559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08171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4222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49286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3722563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