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本身,其實分為兩部分:理智、情緒。理智是人的社會性,情緒是人的動物性。
我們的基因里和社會里都包含了大量的動物性本能,這些動物性本能和需求有一部分被稱作情緒。有句話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妥善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別人眼中。
而我覺得成熟這件事情——未必是一個好的指標。舉個例子,智人的歷史有一百萬年,而工業(yè)革命出現(xiàn)才不過幾百年。我們的基因里包含的動物性本能在近幾百年來的“工作中”受到了極大地壓制。換言之,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里去,我們要時刻保持理性。
這帶給我們一個認知,理智是高于情緒的。這個觀點正確與否,我們先暫且不討論。我想說的第一個問題是,和《人類簡史》里的經(jīng)典問題很相似:究竟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類?
那么究竟是人類馴化了機器,還是機器馴化了人類?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工作狀態(tài)下像“機器”一樣的員工、一個成熟的員工,老板用起來非常順手——冷靜、理智,能夠最大限度的維護公司的利益。
在當下這個科技和信息發(fā)達的社會,人們的勞作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傳統(tǒng)工業(yè)社會,工廠工人長期在車間重復簡單的體力勞動,面臨身心異化的心靈痛苦。如今科技和通訊設(shè)備的發(fā)展開啟了另一層面的勞動。傳統(tǒng)的體力勞動逐漸被自動化的機器取代。于是勞動的內(nèi)容開始滲入意識層面(Cognitive Labor)。
從事高科技產(chǎn)業(yè)的勞動者在工作中需要投入經(jīng)過多年訓練培養(yǎng)的專業(yè)技能,動用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還有社交精力。而這些都是一個人才智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the best part of the intellectual capacities)。
因此,人們更容易將欲望投射在工作中,渴望從中得到身份認同與安全感。正因如此,人們開始讓工作占據(jù)生活,希望通過工作累積財富,忽略了富有感情的社區(qū)交流和日常生活?!豆ぷ鞯撵`魂》(The Soul at Work)
人類越來越像“機器”了。
說到這里,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這個員工為公司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他的個人價值是不是統(tǒng)一的?;蛘哒f,在變得像機器的過程中,對于個體本身究竟有什么影響。
簡單來說,前文提到的兩種價值是有部分重疊的,重疊的程度視這個人的性格而定。但是說到底,這部分價值來源于勞動,即理智,即人的社會性。還有部分沒有被滿足的,顯而易見的,就是人的原始本能。
換言之,在工作中被壓抑的動物性——情緒。再總結(jié)一下,即使百年來人們已經(jīng)在逐漸的適應(yīng)并試圖去“喜愛”工作,但是工作這件事情依然與我們的部分本性相違背。
這里說多一句。美國人的理想世界和《三體》中描述的三體人的世界,其實是社會的兩個極端形態(tài)。換言之,美國人理想中認為每一個American都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個體價值、動物性),而三體人則一輩子都活在一個統(tǒng)一的理想下,從而優(yōu)化生產(chǎn)結(jié)構(gòu)、減少資源浪費(理智、社會性)。而人類的實際生活,其實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也代表著個體價值和社會最優(yōu)資源分配之間的矛盾。
現(xiàn)階段的科學技術(shù)和生產(chǎn)力不允許我們每個人都去追求個體價值,比如藝術(shù);但也不可能要求我們完全的放棄個體的“夢想”,去實現(xiàn)種群的最優(yōu)發(fā)展。所以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如果以生產(chǎn)力發(fā)展為主時,個人的情感和需求就會被相對的壓制;而當生產(chǎn)力剛剛躍遷到了一定水平時,又會有“文藝復興”、消費主義等等。
所以人們不斷試圖向工作中尋求心靈的平靜、情緒的歡愉、個人的價值,極大概率是尋求不到的。因為工作的要求和我們的屬性只是部分相合,剩余的部分相悖。而尋求不到的那部分訴求滿足,倘若沒有從其他來源獲得很好的補充,就會產(chǎn)生焦慮。
這種焦慮來自于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實現(xiàn)。是的,我覺得這三種需求不全是按照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來分布,他們是交叉影響、共同作用的。
我以前覺得賺錢多的人不會那么焦慮,一個月賺五萬十萬還有什么焦慮的,剩下的無非就是些小煩惱,更像是無病呻吟罷了。后來等我到了這個層級,我才明白以前那個笑話:皇帝家用的原來不是金鋤頭啊。其實每個層級的焦慮,結(jié)構(gòu)都是相似的。無非就是對未來成功的不確定,以及對自身努力的不肯定。
這句話可能不好理解,我舉幾個例子。我的工作是財富管理,但是現(xiàn)階段我當作銷售來做,工作性質(zhì)決定了我日常與社會其他群體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且多是社會中的upper/middle class。
這些人每天往來談?wù)摰纳猓瑒虞m幾個億的項目、投資,以及消費品耐受品的升級,時時刻刻的刺激著我的神經(jīng),潛移默化的嚴重影響了我的消費觀念,以及快感的閾值。而這種影響是幾乎不可逆的,就像你吃慣了米其林就覺得家常菜索然無味一樣。見慣了有錢人的生活,仿佛自己也成了他們當中的一份子,想要消費降級是非常困難的。
這在都市年輕白領(lǐng)身上尤其常見,不論男女。女性要精致,衣服鞋包化妝品;男性要格局,投資車房勞力士。但是事實是,有錢人在用被動收入去提升生活品質(zhì),而年輕人多半在用主動收入。
而其實這不是焦慮的來源,造成焦慮主要是因為,年輕人們知道自己這個狀態(tài)其實很辛苦,每個月都是月光才能維持住這個水平??墒俏磥砭烤鼓懿荒芟裼绣X人那么“輕松”的消費,還是依然這么辛苦,他們不知道。
進退兩難。消費降級,不情愿;而前路在哪里,看不清。這是所謂對未來成功的不確定,這種焦慮來源,對于低、中收入群體來說是主要影響因素。而另一個影響因素,對自身努力的不肯定,其實往往是人們忽略的,也是我現(xiàn)在面臨的嚴重問題。
換句話說,我時常覺得自己努力不夠。而我反思過后明白,這不是我的問題。或者說主要原因其實不出在我身上。
中國人,尤其是出身貧苦后來靠自身努力實現(xiàn)階級跨越的我們父輩的那代人,時常強調(diào)一個詞叫做“要強”。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一個要強的人,而我也確實深深受到了這個詞的影響。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學習中。當然,要強這件事是有好處的。在一個人的個人成就未達到他能力的天花板時,要強確實能讓一個人進步。
以我自身為例,我們行業(yè)有一個業(yè)界榮譽叫做MDRT,百萬圓桌會員。年銷售額達到一定數(shù)目之后可以達成,全世界范圍內(nèi)大概有不足2%的從業(yè)人員想有這個資格。
而對我來說,我從來就沒有考慮過我要如何去取得這個榮譽,我只知道這個世界上如果只有0.002%的人能達成,那我可能做不到;但是有2%的人可以達成的榮譽,一定有我。我不會去想那些人是從業(yè)了多少年,積攢了多少資源,如何努力才做到的。我只知道,盡管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工作的第一年,但是今年這份名單里,沒有任何借口和理由,一定有我。
所幸的是,這個榮譽目前還在我的能力可控范圍之內(nèi),可以靠努力達成。但是許多人,包括我們的父輩們不能理解的一句話是:“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斗,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彼麄冨e誤的以為是自己的要強和努力100%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其實恢復高考和改革開放才是前提。其實倒不是要否定他們的努力成果和“要強”這件事本身,努力也許決定了命運的90%,但剩下的10%其實更加重要。
換言之,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其實很多情況下不是單純由自身決定的。所以結(jié)果與否,不要產(chǎn)生歸因謬誤。而“要強”、努力這樣的事情,從來都不是一個選擇題。不是只有AB兩個選項,努力or不努力。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沒法去“選擇”努力,因為努力從來不是一件只靠理智就能決定的事情。
很多人覺得,努力就是我這一秒下定決心,下一秒就能夠100%全情投入到目標里面去。而我目前之所以還沒有下定決心,那是因為我的動力還不夠,或者說渴望還不夠。而事實卻是,有些情況,動力和決心是不可能夠的——沒有一個讓你能夠去努力的條件。
因為有一系列的因素影響著我們的潛意識。而這些因素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事時作為當事人我們幾乎無法察覺。只有經(jīng)歷過后回頭去看,才明白當初為什么“努力了”,或者說“沒有努力”。
比如我回頭去看當初我為什么不好好學習,考上清華。其實當時的環(huán)境和心理認知造就了我“不可能擁有努力到可以考上清華的那種努力程度”。這句話有點拗口,大家一定要多讀幾遍。事實是我當時的心智、我對于未來的規(guī)劃,讓我不會覺得考上清華這件事不為不可。
我們非理智的部分(情緒、動物性)其實才是做選擇的主要部分,而理智的部分只能決定努力到哪種程度。不是我選擇了努力,而是在環(huán)境、健康狀況、經(jīng)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我順勢而為的努力了起來。就好比一個化學反應(yīng),這個反應(yīng)也只有在得到了某些特定條件下才能自發(fā)進行。不是反應(yīng)物不努力,實在是條件不允許。
這個勢是前提。
而說回前面的觀點“如果我更加努力,也許事情就能做成了。如果沒做成呢?努力的還不夠?!薄@就是所謂的對自身努力的不肯定所帶來的焦慮。我們只考慮了自身的社會性,而忽略了動物性本身也同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那我究竟是不是不夠努力?
因此,一定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和定位。找到了努力或者說“要強”和自身能力的平衡點(也是情緒和理智的平衡點)。知道什么時候是我努力還不夠,也知道什么時候不是我努力還不夠。該把握住的機會,不要因為畏懼失敗而沒有使出100%力氣(增強理智);天注定的事情,也不必強逼自己努力到120%,最后還懷疑自己是不是依然不夠努力(增強情緒、放過自己)。
另外,牢記住這句話:努力,不是做選擇。
正如前文所言,應(yīng)對未來成功的不確定性,以及為了緩解部分焦慮,很多人選擇繼續(xù)強迫自己去努力。但是這究竟有沒有效果呢,或者說應(yīng)不應(yīng)該這么做呢,這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大家可能還記得,我前文提到過“理智是高于情緒的”,現(xiàn)在這個問題也該拿出來講幾句了。
我們時常遇到很多自己不情愿去做的事情,但是理智考慮過得失之后,還是去做了;又或者在處理工作、生活中的問題時,我們也明白“不帶情緒”可能會幫助作出更好的判斷。凡此種種,好像都在告訴我們,理智是比情緒更優(yōu)的選擇。
其實不然。理智和情緒是我們的兩個系統(tǒng),分別對應(yīng)社會性和動物性。其實在前面就論述過了,兩系統(tǒng)可以分工合作,甚至有時可分主次,但是卻不能互相干預(yù)。簡單來說,我們認為理智優(yōu)于情緒,這其實是出于社會性的考慮,而并非是生活中的所有時刻。所以不能夠簡單的用理智的思考去應(yīng)對情緒的變化。
情緒并不會因為你“不帶情緒”的處理就自己消失不見。只是你選擇性的忽略了它,掩耳盜鈴。打個比方,我們做任何投資,都有必然存在的風險。但這并不意味著這波投資賺了錢,風險就不曾存在過。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nèi)匀灰紤]風險,并且設(shè)置對沖策略。
情緒,就是人的風險。很抱歉我這么說,但是人的社會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太重要,以至于情緒已經(jīng)成了我們的風險。因此我們必須要對情緒設(shè)置對沖策略,否則的話依據(jù)墨菲定律,壞事遲早都會發(fā)生。
說到這里有的朋友可能就要問了,那應(yīng)該怎么應(yīng)對自己情緒上的需求呢?其實也很簡單——用情緒去處理情緒,不要忽略它,不要騙自己。悲傷的時候可以大哭一場宣泄它,也可以選擇去購物去尋找新的快樂來對沖它??傊灰噲D去分析它,分析自己為什么悲傷,分析自己為什么要高興起來,這么做毫無裨益。
所謂的實際操作也很簡單,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就是盡量做合理合法、健康有益、符合社會主義八榮八恥思想觀的符合人類動物性的活動。說人話就是,可以找個妹子(漢子)。我們常常感慨人生需要一個soulmate,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解釋。soulmate可以體會到我們的情緒變化,有時共鳴,有時對沖,能夠帶來情緒上的溝通和安撫,滿足我們動物性的本能。
所以我一直都覺得相親這項活動是非常反人類、本末倒置的。 把好好的人生伴侶變成了單一的物質(zhì)訴求匹配。換言之僅僅滿足了一部分社會性需求,看錢、看臉。而本來更加重要的精神上的訴求,卻往往被忽略了。
而相親的出發(fā)點本質(zhì)是:通過匹配社會性來更好的匹配動物性。什么意思,就是篩選兩人的社會條件,以謀求更大概率的兩人精神世界也相匹配的情況出現(xiàn)。因為一個人的性格、處事方式、情趣價值主要是家庭環(huán)境塑造的,因此相親的出發(fā)點其實是沒錯的,只是出發(fā)之后卻忘了最初的方向究竟是什么。
當然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子女和父母在倫理方面的問題,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外界的界限問題,但是這個話題展開來說又將是幾千字,就暫時不提了。
所以現(xiàn)在的現(xiàn)狀就是,人的社會屬性(金錢、社會地位等等)在現(xiàn)階段不斷的被人放大,帶來比較;而人的動物屬性(情趣價值、情感共鳴、個體自我價值實現(xiàn)——追求快樂)被不斷的壓縮,甚至唾棄。
而這一切的根源其實是工業(yè)革命,也是資本主義,直接成因則是資本主義下為社會生產(chǎn)“螺絲釘”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教育。而這將是我下一篇文章將要討論的話題,即新的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的覆滅,很可能近在眼前了。
最后要致謝我的大學同學,至交好友——曾海嘉,在和他反復的探討中帶給了我此文的諸多靈感、觀點。由于他本人實在是不喜動筆,只好由我整理了。
以及一個小建議,越是艱苦越是焦慮的時候,越不要放棄讀書和學習。努力工作改變不了命運,讀書學習則可以。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511741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98964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2473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509100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3087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