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jīng)癥的癥狀變化多端,千奇百怪——有的病友擔心失眠狀況,有的病友恐懼社交,有的病友對無意義問題窮思竭慮,有的病友憂慮自身的健康......但這些表面上看似大相徑庭的癥狀,實則都包含著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對「焦慮」本身的焦慮,對“恐懼”本身的恐懼。
具體來講,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對恐懼、焦慮無意識的抗拒、排斥。即我們在意識層面,認為自己是在窮思竭慮,回避危險或者做出強迫行為,事實上都是因為潛意識中趨樂避苦的本性——由于無法容忍負面情緒而在想方設法將其鏟除。舉個簡單的例子,因為在單位與同事發(fā)生了矛盾而感到憤懣難耐,回到家中,同事令人生厭的形象與話語還總是縈繞在腦海中,迫使我們無法克制地去反芻、深究,試圖在思維中為這件事情做出詮釋,或者探尋出一個解決方案。
表面上看,我們是在針對這個人際關(guān)系矛盾做出處理,實質(zhì)上,我們只是在排斥自己的憤怒情緒,試圖尋找一個途徑將其宣泄走。換句話說,意識層面所有的思維與行為,其實都是由無意識層面的情感運行規(guī)律——貪求正面的感受、厭惡負面的感受——所支配的。
第二個層面是針對焦慮情緒有意識的厭惡、反感,即我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恐懼焦慮的,就是恐懼焦慮情緒本身。在這個過程中所誘發(fā)的疊加情緒,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次級焦慮、恐懼”。心臟怦怦直跳,內(nèi)心焦灼不安,手腳麻木,皮膚發(fā)燙……很顯然,任何體會過焦慮、抑郁情緒發(fā)作的病友,都會對那種無助、絕望的感受深惡痛絕。此時,原本所焦慮的事物,顯得沒有那么迫在眉睫了。但對于情緒本身的有意識抗拒,在原始的不適上,疊加了一層又一層新的焦慮與恐慌,讓痛苦不斷累積。這個“焦慮→排斥→更焦慮→更排斥......”的惡性循環(huán),也就是驚恐發(fā)作的原理。
對負面情緒的抗拒與排斥,是深深地根植于人類的本能之中的。我們固然不可能逼迫自己坦然悅納焦慮情緒,因為人類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但是至少可以用“中道”的態(tài)度去對待它,即克制、降低自己的排斥的沖動。而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增進對負面情緒的認識,理解它們存在的價值、意義與所蘊含的深層次心理訴求,進而駕馭負面情緒,將其從“阻力”轉(zhuǎn)換為“動力”,服務于自我的改變。公眾提供抗疫網(wǎng)絡心理援助,積極通過自己的方式為抗疫貢獻自己的力量。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1089831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2467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62592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639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00870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