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習課的鈴聲響起……
班主任就站在教室的后門外邊兒,你感到他似鷹的眼睛正盯著你,于是你收回了要傳給后座的小紙條,低著頭翻開了手邊的練習冊。
正要把校園單車推回規(guī)定的位置……
一陣大風吹來,原本擺得好好的一排自行車就像多米諾骨牌似的倒了下來。這不是你的責任,卻是不小的工作量,正在猶豫要不要去扶,你似乎感受到了路人們瞥來的視線,于是你最終在另一個小伙伴的幫助下一起扶起了所有的單車。
上面的場景你感到熟悉嗎?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嗎?
你是否也能在生活中感受到似有若無的視線對你的影響?
這些呈現(xiàn)眼睛或類似眼睛特征的圖片就能使人的行為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被稱為眼睛效應(yīng)。人類的眼睛,動物的眼睛,甚至只是抽象的眼睛圖片,都能對我們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
具體而言,即使眼睛效應(yīng)中在場的并不是真實的人,而是圖片或與人臉相似的圓點等虛擬線索,依然能夠有效促使人們的行為發(fā)生改變。不僅能促進人們的合作行為與助人行為,從而幫助形成和維持人與人之間良好的關(guān)系,還能抑制不誠實或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吳琴, 崔麗瑩, 2020),比如部分研究得到了偷盜行為和撒謊行為顯著減少的結(jié)果。
除此之外,眼睛效應(yīng)對個體的風險決策也具有一定影響。有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獨自一人做決定,當我們感覺到正被他人觀察時,成年人(20-38歲)的選擇會偏向保守,即更少選擇風險更高的選項;而青少年(11-18歲)則相反,會在感到被注視時選擇更多風險項(Haddad, Harrison, Norman, & Lau, 2014)。
如果是你,又會怎么選擇呢?
至于“眼睛效應(yīng)”的背后機制,有研究者認為個體是為了獲得他人“好評”,維護自己的積極人設(shè)而“做了更好的好事”;也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對“眼睛”天生就格外地關(guān)注:這一問題尚沒有確定的結(jié)果。生動的思考題,就在我們身邊~
寫在最后突然想到為了方便掌握外公外婆的身體狀況,今年特意在老家安了兩個監(jiān)控攝像頭?!翱赡芪业呐畠?外孫女正在看著我呢!”這樣的想法,會不會讓老人家心里也有不一樣的感覺呢?又是否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呢?如果是你呢?
參考文獻:
[1] Haddad, A. D. M., Harrison, F., Norman, T. W. L., & Lau, J. Y. F. (2014). Adolescent and adult risk-taking in virtual social contex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1476-1476.
[2] 吳琴, 崔麗瑩. (2020). 合作行為中的"眼睛效應(yīng)": 解釋機制與限制因素. 心理科學進展, 28, 994-1003.
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部分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98793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55535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98318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48643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011619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