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上學,每次和父母聊天幾乎都是被說教,被灌輸焦慮,聊天記錄里全是這些內容,想聊點輕松愉快的又被批評教育。久而久之我就不想打開對話框了,和父母交流沒辦法收獲快樂。有沒有什么破局辦法?
巖心可以感受到,即使隔著千山萬水,你也希望和父母分享快樂,有一些真正的交流和溝通,而不僅僅是自上而下的說教。巖心能看到你的努力,了解你希望可以和父母做朋友的愿望,也能體會到你的困惑。巖心想分享一些小建議,或許對你現(xiàn)在的疑惑有所幫助。
首先我們可以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問問自己,“他們?yōu)槭裁磿@樣?”
自己明明已經去到其他城市,但他們依然時時念叨,這可能有很多原因?;蛟S他們是焦慮型的父母,內心的不安讓他們難以去真正聆聽你的需求,更容易在無形間把這種壓力傳遞給你?;蛟S他們認為嚴格才是愛,因為他們自己小時候或者身邊人沒有受到足夠的管教而走了彎路,不希望類似的事情發(fā)生在你身上。
或許小時候的你比較調皮,他們習慣于擔心你,以為你還很難擔當起成年人的責任。或許是他們需要以管教的方式與你“連接”,在心理上不愿與你分離,害怕你真正長大從而離開他們的視野,所以很難管理好親子關系的邊界。
這背后的原因多種多樣,因人而異。雖然作為子女很難不受到父母性格的影響,這確實讓人有些沮喪,但好在我們正在快速長大,通過思考、閱讀、自我教育,我們可以更多地去理解父母。他們并非完人,拋下他們的父母角色,這樣的性格或許也會給他們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多疲憊,當我們認識到他們作為平凡的個體,很難如我們想象的一般完美的時候,我們或將更能理解他們語言和行為背后的理由。
渴望從親近的人身上獲得情感支持,是非常常見的需求,尤其對父母,我們的期待更強烈。當下,你踏入了獨立生活的異鄉(xiāng)之旅,變化如此迅速,你想要父母展示出他們“對你相信且放手”的情感支持、“我的孩子是我的朋友”般的平等輕松,但父母很難跟上我們心智需求的腳步,他們還在用習慣的、過去有效的方式與你相處和溝通。
這種步調上的差異,是溝通出現(xiàn)隔閡的重要原因,也是二十歲的你正在面臨的挑戰(zhàn)。你覺得自己已然是個大人,但他們覺得你還是孩子,因此父母也需要你給予時間和耐心。
與空間上的距離相對應,我們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嘗試建立健康的心理界限感。隨著我們逐漸長大,我們更多地看到這個世界和他人的復雜性,理解在我們對面的是一個單獨的、與我們相異的個體,ta帶著自己的過往和思想,對很多事物都懷著與你不同的理解,這些個體里當然也包括你的父母。當你離家越來越遠,逐漸有了自己的世界觀時,你越能感受到這種沖擊,越會時常感受到困惑。
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理論,即“課題分離”:人際關系中,什么是別人的課題什么是自己的課題,要有意識地覺察和劃分,劃分的基本原則就是,一件事情的后果到底由誰承擔。樹立界限感的同時,理性地而不抱“改變他人”的期待去溝通和交往,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健康的心理界限。
在和父母交流時,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彼此對對方的需求,或許交流也會變得更輕松高效。懷著愛意,在讓自己更少受不快情緒影響的同時,我們仍然能夠在遙遠處與同樣愛著我們的人相連。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2624223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521545 人想測
立即測試
97467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004744 人想測
立即測試
4007990 人想測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