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世界不僅是日月星辰組成的物質世界,還包括人和人的羈絆形成的紅塵世界。
同樣的世界,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感覺、想象、理解和解釋。
對這些外在世界感受的總和,稱為體驗。恰當?shù)捏w驗世界的姿勢,可以幫助我們準確的認識世界,積極的生活;而不當?shù)捏w驗姿勢,讓我們遠離了真實的世界,也變得脆弱,容易受傷。
體驗外在世界的三種姿勢,分別是嵌入、解離和心智化。
1、體驗世界的第一種姿勢:嵌入。
在嵌入的狀態(tài)中,內在世界的主觀體驗和外部現(xiàn)實被簡單的等同起來。體驗淹沒了你的自我,你是如此相信體驗以至于你把體驗當成了現(xiàn)實。
想象一下你是《黑客帝國》電影里剛開場時的尼奧,一直生活在由矩陣控制的虛擬世界中,你努力工作,拼命賺錢,其實這一切毫無意義,都是假象,只不過是網絡世界里的一串代碼。
但你完全不知道這些,對你來講,這就是你生活的真實世界。
還有一則新聞最近很火:“60歲大媽拋夫棄子要嫁靳東”。如果出演過《我的前半生》的男演員靳東在抖音里跟你說,他喜歡你,他會給你買房子,會跟你結婚,你相信嗎?
你肯定不會相信,隨口罵上一句“白癡”然后關上視頻。
但來自江西贛州的黃大媽信了,她癡迷于抖音靳東視頻里那些癡情的句子,每天靠刷“靳東”的視頻活著。還為此得了相思病,硬生生從100多斤瘦到了90斤。
不僅如此,她要為“靳東”守身如玉,毅然和丈夫分了床,甚至還不遠萬里去長春和“靳東”見面。大媽堅信:“靳東”愛她,并且只愛她一個人。這件事,全國抖音用戶都知道。
尼奧和大媽都把自己的體驗當成了現(xiàn)實,嵌入在體驗中出不來。軀體感覺、心理感受和表征能夠為我們了解現(xiàn)實提供信息,但它們本身不是現(xiàn)實,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我們嵌入在體驗里,我們將只有一種視角、一種觀點,沒有對體驗的解釋而只有感知,所有的信念都是事實,這會帶來很多問題。
受這種姿態(tài)的限制,我們既沒有動機、也沒有意識去思考自身的體驗,那些外界質疑我們的聲音被我們強烈的擋住外面,別人善意的提醒被我們當做敵意的攻擊。
黃大媽就是這樣。當老公告訴她靳東是假的,這件事是騙局時,大媽怒了,一把抓起桌上的東西朝老公丟了過去。
嵌入在體驗中的人很難改變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的觀點就是事實,有什么必要去改變事實?另外,嵌入姿勢還會導致對事實的重構。
我家小寶很不喜歡洗頭,水淋到他頭上好像讓他有很大的恐懼,哭叫不已。他兩歲多時,我們強按著他讓他洗頭,他咬了我一口,然后開始狂吼:“爸爸咬我,爸爸咬我!”
我真是。。。
小寶并不是在誣告,在他那小小的內心里,憤怒和恐懼戰(zhàn)勝了外界現(xiàn)實,以至于他真的覺得我咬了他。
嵌入體驗是孩子心智正常發(fā)展的一個過程,如果在這個發(fā)展的過程中遭遇創(chuàng)傷,他們有可能出現(xiàn)解離情況。
2、體驗世界的第二種姿勢:解離。
一位女性來訪者描述過青春期被強暴的經歷:當罪行發(fā)生時,我就像靈魂出竅一樣,漂浮在空中看著自己和身上蠕動的那個男人,仿佛只是在看一場電影。躺在床上的我醒著,但那好像又不是我,全身麻木僵硬,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
近來對解離的研究日益增多。解離最主要的特征是隔離了自己的體驗,也遠離了對自己重要的人。
解離通常被用來描述相互關聯(lián)事物之間的分離或連接缺失,是一種常見于尋求心理治療的人身上出現(xiàn)的心理過程。解離者被分離的體驗/經歷/感受沒有被整合到通常意義上的自我中,導致意識知覺的不連續(xù) 。
解離可以在行為、情感、感覺、體驗各個層面發(fā)生。
人可以將行為解離,如在麻痹或者恍惚狀態(tài)下的自殘行為;或者將情感解離,如在回憶創(chuàng)傷時漠然處之;或是將感覺解離,在回憶虐待過程時麻木不堪;或者將體驗解離,如神游狀態(tài)和失憶狀態(tài)。這一模式也與內心沖突導致的創(chuàng)傷有關聯(lián)。
我的一個咨詢師朋友有一位來訪者,解離導致她處于非常危險的自殺狀態(tài)。一次解離發(fā)作時,她走上4樓的天臺,從4樓跳了下去,萬幸沒有受到致命傷害。
要命的是,這時她還保持在解離狀態(tài),摔下去后,她從地上爬起來,繼續(xù)走到4樓天臺,在又一次跳樓之前,清醒了過來。
正是這次清醒,促使她走進了心理咨詢室。
解離最大的問題在于把體驗碎片化。解離本身是遭受重大創(chuàng)傷時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使人不至于在那個當下崩潰,如果長期習慣性的為之,人內心不能整合的體驗越來越多,人格被迫變得支離破碎,可能會出現(xiàn)多重人格障礙。
在解離模式中,自我作為體驗的解釋者,是受到限制的,主觀體驗與現(xiàn)實是無關的。如果把現(xiàn)實考慮進來,那些想象中的事物會受到威脅,那些已經被忽略掉的事實也會破門而入。
3、體驗世界的第三種姿勢:心智化,或自我反思。
心智化是指對體驗進行反思的能力。
在這種狀態(tài)中,既不把體驗等同于現(xiàn)實,又不把體驗從現(xiàn)實世界中解離開,現(xiàn)實與想象合在一起,我們可以根據內在狀態(tài)與外在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對體驗做出反應。
如果把體驗比喻成一條河流,嵌入狀態(tài)中我們被河水完全淹沒,沒辦法伸出頭來呼吸;解離狀態(tài)中河水由一個個的漩渦組成,人在河里寸步難行;而心智化使我們可以在體驗的河水里暢游,通過控制我們的泳姿,我們能夠決定將要去哪里,停留在哪里。
心智化賦予了我們人生的選擇權,也給予我們探索世界的途徑。
對物質世界的不斷反思,可以發(fā)現(xiàn)科學規(guī)律。
從地球上蘋果掉落的場景,我們抽象出重力的概念;把視線放到地月之間,看到月亮繞著地球永恒的旋轉,我們推算出萬有引力;如果你能看得更遠,遙遠星空深處那些燃燒的太陽壓垮了空間,導致空間扭曲,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對人際關系世界的不斷反思,可以讓我們擁有一個深度幸福的人生。
你知道某個同事對著你憤怒的咆哮,其實只是在重復他父母對待他的過程;你知道那些不斷擁有戀情又不斷失戀的年輕人,其實懷著對親密關系深深的恐懼;你知道伴侶的倔強,只是對脆弱的隱藏。
由此,你更深刻的洞察了人性,你相信這個世界是安全的,過去的痛苦就留在了過去,并不會影響你將來的人生。
對內在情感的不斷反思,可以讓我們整合自己的情緒性體驗,形成一致性自我的感覺。
情緒是身體和你溝通的媒介,是自我的核心。能聽懂情緒,才能了解自己。
要形成一個健康的心理,我們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適應的、靈活的和充滿活力的自我。
在體驗世界的三種姿勢中,只有心智化才能形成這樣的自我。
想起我的咨詢師朋友宋楊說的一句話:你怎么用一句話區(qū)分一個人正常還是不正常呢?
答案是:那些急著說自己正常的人,不見得正常;那些經過反思之后說自己不正常的人,可能是正常人。
這里區(qū)分的關鍵,就是反思的能力,也就是心智化。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部分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刪稿】。
求助問答
最新測試
470497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11039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17090 人想測
立即測試
1522047 人想測
立即測試
2952643 人想測
立即測試